-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共2079题
我们的家乡--扬州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文化名城。市政府不仅整治瘦西湖,而且花巨资修缮个园、吴道台古宅、汪氏小苑等一批文化景点和名人故居;投入资金新建、改建和修缮了一批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实施“名城解读工程”,对城市的每一栋古建筑,每一个街巷,每一棵古树,每一处古迹、名木都建了名册;在名城建设中坚持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理念;近几年,还把文化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扬州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名城。
正确答案
(1)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名城,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或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打造文化名城 (每点3分)
(若答出不断融入时代精神;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培养文化人才;立足扬州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等,也可给分,但最高不超过1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较为宽泛,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灵活掌握和运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教材有效信息的提取。答案的组织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本题是怎么做题型。可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角度回答。
点评:解答材料式分析题要注意两点:首先要看清设问。设问中往往包含了答题的知识范围和方向“带着问题看材料”更具有针对性。其次要认真研读材料,因为设问是以材料为背景的,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而这种联系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36分)材料一 2010年6月11日,某省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网站投票活动正式启动。此次该省首届十大民间文化守望者评选活动,旨在落实该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该省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做好该省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表彰、促进来自民间的保护、研究、开发力量,保护、提升对民间文化的“守望”热情。本次活动自3月份启动以来,通过各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收到申报材料近百件。
材料二 古有俗语:“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徽商是一支贾儒结合型的商帮,其“贾而好儒”的特点使其推崇“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的商德,这种以儒道经商的良好商业道德至今仍是现代商业所推崇的准则之一,但徽商也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及“农本位”“官本位”“有商无工”等弊病。
材料三 时代造就了新徽商。在沉寂了一百多年之后,新徽商在继承徽商“诚信、好儒、重义”的优良传统基础之上,一脉相承了吃苦耐劳、勇于开拓的“徽骆驼”精神,在新时代的经济领域里纵马驰骋,创造出了“奇瑞”“江淮”“希玛”“丰原”“洽洽”等民族品牌,又以崭新的姿态重新登上了中国商界的舞台。
(1)如果你作为主办方成员,请你阐述此次活动举办的意义。(6分)
(2)你认为该怎样做到对民间文化的保护。(12分)
(3)材料二反映了文化生活的哪些知识?(6分)
(4)结合材料二、三,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古代的徽商的商业观念?(12分)
正确答案
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风是一个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气度和品位,它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三国时的低级官吏谢瓒开创了重视教育、奋发向上的家风,他的子孙积极进取,第四代的谢安即官至丞相,谢氏一门出了四公,大诗人谢灵运亦是他的后代。如今传统家风中为了做官而读书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家风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家风建设。但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固有弱点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等原因,家风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不仅许多人没有了家风的观念,甚至《现代汉语词典》上也查不到“家风”这个词了。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重视培育优良家风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家风变迁这一现象的认识。
正确答案
(1)①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果能够因时而变,就会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培育优良家风,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2分)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培育优良家风,既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促进文化发展的要求。(2分)③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培育优良家风,能够使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特色、符合时代要求,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结构等的变化导致了家风观念的变化。(2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家风的具体内涵没有因时而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2分)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家风观念的淡漠,一方面使人们的行为摆脱了传统家风中落后因素的束缚,促进了个人的自由发展;另一方面传统家风中的积极因素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约和克服。因此,必须自觉培育优良家风。(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重视培育优良家风的必要性。本题设问中“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以及“培育优良家风”等为学生解答本题提供了思路。培育优良家风既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特色、符合时代要求,进行文化创新。因此,学生可从传统文化的特征、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文化创新的实质等方面展开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家风变迁这一现象的认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以从中获取答题的思路。家风属于主观范畴,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这一角度,家风的变迁属于社会意识的变化。题中材料“社会发展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固有弱点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冲击等原因,家风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启示学生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题中材料“传统家风中为了做官而读书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表明传统家风的具体内涵没有因时而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启示学生可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角度去分析说明;另外,学生还可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角度去说明家风观念淡薄也对家风变迁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为名人故里之争屡见不鲜。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故里之争,再到赵云故里之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人尚知“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今人又何必为争夺历史名人故里而口诛笔伐,大动干戈呢?
有人说,争夺名入故里凸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你如何评价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争夺名人故里,只看重了文化的经济效益,没有认识到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继承,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只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012年2月15日闭幕的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的奋斗目标。某校高三(2)班同学以“着力打造‘三个强省’,奋力建设美好安徽”为主题展开了探究活动。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一 加速崛起经济强省
2007—2011年安徽省宏观经济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1)分析信息一蕴含的经济信息,并就解决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信息二 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传统徽州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部分可以概括为:崇仁尚叉、修德敦行、讲求诚信;创新进取;坚忍不拔、百折不回,负重进取的“徽骆驼精神”;兴文重教;宗族乡里意识和帮扶协作精神。正确对待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和创新徽州文化,建设好徽州文化基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和进一步弘扬良好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的文化支持系统。
(2)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传承和创新徽州文化”。
(3)有人认为,传统习俗含有封建因素,继承传统习俗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正确答案
(1)经济信息:①2007—2011年,安徽省GDP、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人都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相比较而言,2009年增速有所下降;②安徽省GDP、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每点2分,满分4分)
建议:①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②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每点2分,满分4分)
(2)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通过商贸活动、教育等途径和大众传媒等手段积极传播徽州文化,增强徽州文化的影响力;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加强徽州文化同其他地域文化的交流,做到博采众长;④传承和创新徽州文化,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每点3分,满分12分)
(3)(12分)①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或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传统习俗既有精华,也存在糟粕,精华与糟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不同的(6分);②我们要坚持辩证否定观,继承传统习俗中的精华,抛弃糟粕,并增添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内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6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社会公平、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点,第(1)问:第一小问是图表题,考生注意培养分析图表的能力,解题思路:“先看再比后升华。”从图表可以看出安徽省GDP、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人都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安徽省GDP、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第二小问是措施类的试题,考生根据材料可以从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等角度作答。第(2)问:文化生活知识,角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考生可以通过商贸活动、教育等途径和大众传媒等手段积极传播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等角度作答。第(3)问:哲学知识,角度是辩证法,考生可以从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否定观等角度作答。
点评:图表题要求学生描述表格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指出说明的经济问题,是高考中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先看再比后升华。”看强调看全信息,包括表头、表格、小注,比是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就本题来看比较。后升华强调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本质问题。措施类的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材料多角度进行作答;文化生活的试题已经确定了角度,考生注意回忆该角度的知识点结合材料作答即可,哲学试题,考生还是注意范围,在这个范围内选取最符合题意的知识点作答,难度适中。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