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共2079题
材料一: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细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1)请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辨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6分)
材料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新的形势下弘扬中华民族“贵和”思想,对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请指出材料体现的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并依据材料阐述我国应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7分)
正确答案
(1)①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具有积极意义。(6分)
(2)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①要有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要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7分)
本题结合了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了矛盾的观点、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1)结合教材说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辨证关系原理有: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再结合材料的内容进行说明。(2)首先应该清楚我国传统文化特点,再依据材料具体体现了哪一个特点。我国应要有正确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要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材料一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天津市将继承传统文化脉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保护,推进“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计划”;鼓励各界人士参与天津市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的保护与传承;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提高市民的的生态文化素养。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依据材料一,说明天津市是如何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8分)
材料二 2013年春节期间,延续上千年的燃放烟花爆竹习俗因为一场旷日持久且影响范围甚广的雾霾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新浪微博发起的“持续雾霾是否该禁放鞭炮”话题引发500多万条讨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禁放,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污染、增加安全事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不应禁放,不放鞭炮,就没了年味儿”。
(2)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出3点理论依据。(6分)
正确答案
(1)(8分)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2分)②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2分)③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分)④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公民的文明素养(2分)
(2)(6分)参考答案一:支持禁放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应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⑤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参考答案一:反对禁放
①文化对人的生活方式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
⑤坚持辩证否定观,反对简单的否定一切
试题分析:(1)本题以天津市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并未限定学生答题所用的具体知识点,故解答本题学生必须从对材料及设问的解读中来寻找答题的突破点。题中材料“天津市将继承传统文化脉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体现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题中材料“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保护”,体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题中材料“鼓励各界人士参与天津市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题中材料“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提高市民的的生态文化素养”,启示学生可从大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角度加以分析说明。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需要学生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进行分析,并从中选取任一观点说明其理由。本题并未限定学生答题所用知识的范围,学生可以从文化生活角度进行说明,也可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甚至可以从经济生活角度进行分析,学生所选理论只要能够说明该观点即可。
(26分)
材料一 央视“春晚”是全球华人的“年夜饭”,被誉为“国家工程”,是国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实力的窗口。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春晚”应该精益求精,向世界人民充分展示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所以,央视“春晚”一直是《咬文嚼字》重点关注对象。在文字使用上,冯氏“春晚”态度严谨,不过,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张国立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春晚前短片中的“春晚是想你的365天”不正确,春节是以农历算的,春晚与春晚之间从来就不相隔365天,如今年到明年羊年的春晚就是384天;“沧海桑田”不能用“每片”修饰。
材料二 “回家团圆”是中国人的心灵寄托与情感诉求,也是历届春晚不变的主题,春晚已成为联系炎黄子孙的文化纽带。回顾春晚三十多年,时代在影响着春晚,春晚也引领着时代。为满足百姓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每届春晚都在追求一种超越,每次演出都追求突破与完美,春晚也从一个只属于星光闪耀的舞台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梦想之地,春晚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尽管如此,春晚也难以走出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
材料三 30年春晚,从小到大,从简朴到华丽,从惊喜到鸡肋,留给后来者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少,留给观众挑剔的话题越来越多。“创新”成为每一届春晚导演的努力方向。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要求春晚在汉字的使用上应该精益求精的合理性。(12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观点?(10分)
(3)请你说出春晚创新的两条辩证法依据。(4分)
正确答案
(1)①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灿烂的瑰宝,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②春晚是全球华人的年夜饭,在春晚的平台上规范汉字的使用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③汉字的规范使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春晚与时代相互作用。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春晚全民参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③价值判断和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春晚难免众口难调。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春晚应该满足广大人民群
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②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要求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
试题分析:
(1)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春晚在汉字的使用上应该精益求精的合理性。解答本题,可以从汉字自身的重要性、汉字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意义三个方面分析,即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灿烂的瑰宝,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明,传播中华文化,发挥了巨大作用;春晚是全球华人的年夜饭,在春晚的平台上规范汉字的使用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汉字的规范使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题目类型体现类。体现类的题目需要一一解读材料,对应相应的知识点,即题中春晚与时代相互作用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题中春晚全民参与,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题中春晚难免众口难调,体现价值判断和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题中春晚应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本题知识限定明确,辩证法,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春晚创新。关于创新,在辩证法范围内有两个基本依据,一是发展,而是辩证否定观,具体即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要求要注意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
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也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传承雷锋精神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某校高一(1)班同学决定开展以“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参与其中。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围绕“雷锋精神有没有过时”这一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言,大家普遍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虽然不同年代的社会环境不同,但它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善待的本质没有改变,而且还应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增加新的内涵,雷锋精神会历久弥新。”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同学们观点的合理性。(6分)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
(2)请将你认为你所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成功的做法推荐给大家,并从《文化生活》角度各选一个原理说明推荐的理由。(4分)
正确答案
(1)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不同时代的雷锋精神本质是一致的。(2分)
②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推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分)
③雷锋精神应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历久弥新。(2分)
(2)答案要求:(4分)推荐的做法要符合校园文化的特点,且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依据的原理切合推荐的做法,只要写出2种做法就可得4分)
本题以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1)可以从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雷锋精神应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增加新的内涵等方面回答。(2)学生在回答时一定要简洁,同时能与文化生活的知识相结合。
材料一:2009年2月25日,当年英法联军在侵略中从圆明园抢劫的珍贵文物十二生肖之二“鼠首和兔首”在法国被拍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造成重大损失,也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情感;也给二国的文化关系蒙上更多的阴影……;
材料二:拍卖前,以刘洋为首的中国律师团曾上诉巴黎高等法院希望阻止拍卖行动,但遭驳回,刘洋表示败诉结果是意料之中,这样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在履行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同时也是让老百姓知道了强盗的历史,“虽败犹荣”。许多法国华人在巴黎市政府门前表示抗议……。许多中国民众极为愤怒。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从整个拍卖事件中,你受到了哪些教育?(14分)
正确答案
①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化发展的前提,需要我们保护和继承;保护圆明园文物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②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律师与法国华人的行为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③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需要各国人民共同来保护;法国的做法没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没有尊重我国的文化遗产,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情感。
本题以当年英法联军在侵略中从圆明园抢劫的珍贵文物十二生肖之二“鼠首和兔首”在法国被拍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生活知识的理解。可以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三个方面回答。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