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共2079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2月10日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再次陷入雾霾天气,京津冀区域尤为严重。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再加上春节鞭炮燃放,空气质量严重下降。2月19日,环保部推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最严新政”,对火电、钢铁、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实施特别排放限值。
材料二 作为华夏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习俗,燃放烟花能给人们带来节日的欢乐气氛,也会造成一些危害,导致空气质量污染,火灾频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否取消燃放烟花引起了网友的热议。观点一认为:不能取消,燃放烟花是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观点二认为:应该取消,燃放烟花会导致空气质量污染和资源浪费。
(1)你同意材料二中的哪种观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18分)
(2)结合材料一、二,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两条方法论建议。(8分)
正确答案
(1)答案一:不能取消。①燃放烟火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展示文化的多样性,见证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有利于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抵御外来文化渗透。
答案二:应该取消。①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体现时代精神,燃放烟火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损害人们健康和造成安全隐患,要移风易俗;③禁放有利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培育文明社会风尚。
(2)①坚持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雾霾形成的条件,把握联系的多样性。②坚持发展的观点,重视量的积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中国。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标本兼治,保护与治理并重。④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燃放烟花爆竹要有所限制。(答出两条即可得8分)
本题以雾霾天气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1)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注意答案的准确性;关于第(2)问,答案限定了答题范围,即唯物辩证法,可以从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正确答案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而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该漫画针对文化教育中完全排斥外来文化的现象,提醒人们这也是一种教育的偏差。作者通过漫画,善意提醒人们要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再认再现书本相关知识的要求较高。
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取之不尽
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的《取之不尽》改编。
小题1:(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5分)
小题2: (2)结合漫画,分析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5分)
正确答案
小题1:(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中国古典名著蕴涵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用影视翻拍的方式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对它的普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漫画更主要的是提醒人们不应仅仅从中国古典名著中获得创作源泉,对待中国古典名著应有正确的态度。(评分建议:考生只要从辩证两个方面评价,均可酌情得分。)
小题2:(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此题以一幅漫画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创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文化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等能力。本题从一幅漫画引出相关的文化生活知识,考查考生通过图表获取信息,分析现实生活的能力。回答本题的前提是要注意正确理解漫画的寓意。第一问要就题论题,也就是要从漫画反映的文化现象出发,从漫画中可看出中国古典名著不断被翻拍,对于这种现象,要从其积极意义意义及消极意义分析;第二问直接结合相关知识回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即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语言是一个民族观察世界的方式,也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一种语言的否定实际上意味着对这种文化的否定。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也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汉语热悄悄兴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又花落中国。当代汉语写作无疑成为世界认知中国的重要渠道。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0分)
正确答案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之一。(2分)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2分)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2分)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分)在今天汉字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的作用,问题指向性明确,学生只需根据课本相关内容回答即可。汉字是一种文字,首先要回答文字与文化的关系,文字的发明意义,再回答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起到的作用。
点评:该题看起来简单,根据问题的字面意思,学生往往只想到答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而忽视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文字出现的意义就会忽略,造成答案要点不全。难度适中。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婚嫁时女方常常会给男方送上一双自己一针一线纳出的鞋垫,这种制作鞋垫的工艺就是十字绣。
十字绣产生于中国唐朝时期。14世纪,十字绣从中国经土耳其传到意大利,然后在欧洲传播开来。由于各国的文化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十字绣工艺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绣线、面料的颜色、材质,都别具匠心。15世纪,十字绣开始进入民间,逐渐为广大海内外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使十字绣艺术得以广泛传播。
某景泰蓝工艺画画师从十字绣艺术中深受启发,他将景泰蓝美观华贵的艺术表现力和十字绣技术有机结合,对景泰蓝复杂的传统工艺进行技术简化和创新,开发出景泰蓝工艺画套装产品,把从前的高端产品开发成普通市民都能欣赏、消费的文化产品,从而赢得无限商机。
如今,十字绣艺术让传统的景泰蓝工艺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结合材料,说明十字绣艺术的产生和传播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该景泰蓝工艺画画师成功的理论依据。
(3)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就更好地传承景泰蓝工艺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正确答案
(1)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十字绣艺术。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十字绣艺术产生以后,传播到欧洲,融合了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十字绣艺术为海内外消费者所喜爱。④文化在交流、借鉴的过程中发展。各国的十字绣艺术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都别具匠心。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该景泰蓝工艺画画师将景泰蓝工艺和十字绣艺术有机结合从而获得成功体现了该观点。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该景泰蓝工艺画画师借鉴十字绣技术,对景泰蓝复杂的传统工艺进行技术简化和创新,体现了该观点。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该景泰蓝工艺画画师把从前的高端产品开发成普通市民都能欣赏、消费的文化产品,从而赢得商机。
(3)①要坚持从景泰蓝工艺的实际出发。②要立足于制作景泰蓝的实践。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景泰蓝制作工艺的规律。④要坚持辩证否定观,创新景泰蓝制作工艺。
本题以十字绣艺术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及其对景泰蓝工艺的启发为背景,从文化和哲学角度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十字绣艺术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十字绣艺术由中国经西亚传播到欧洲,由上层社会进入民间,说明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十字绣产生于中国,为广大海内外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十字绣在海外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国家的艺术风格,体现的是文化在交流、借鉴中发展。第(2)问,设问指明了答题的知识要求是联系的观点,据此根据材料中的有关信息,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第(3)问,根据材料,传承景泰蓝工艺的建议从哲学方法论角度来说主要有从实际出发、立足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等。注意写两条且符合题意即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