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邀请当代文化名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解那些原本拗口的、难于理解的古书典故,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不喜欢古文的青少年的喜爱,这对传播中国古代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其中“于丹《论语》心得”的热播,有专家说:“中国老百姓不缺圣贤书,他们缺少心灵鸡汤。于丹只是用了一个最昂贵的材料,给他们炖了一锅鸡汤。至于有人说她浪费,她也完全有理由:千年人参藏在抽屉里,就给几个掉了牙的老先生闻闻,岂不可惜?”

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角度,阐述“于丹《论语》心得”热播给我们的启示。(15分)

正确答案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5分)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5分)

③于丹教授正是准确地抓住了新时代的思想特点,借助媒体的力量,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将晦涩难懂的中国古典平民化、大众化,在继承中发展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5分)

本题以“于丹《论语》心得”热播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范围文化生活,考查知识点文化继承和发展,题目类型措施类。根据设问,本题设问知识限定明确,即文化继承和发展,于丹讲论语,是在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关于此点,教材有既有理论,需对这块理论进行表述,同时联系于丹的例子,既看到文化的继承,又看到文化的创新。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必修三文化生活-文化继承和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敬德保民”、“自强不息”、“以和为贵”、“浩然正气”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12分)

正确答案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

④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每点3分,答出其中4点得12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包容性、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点,原因类试题,所以关键是回答相关的意义类语言,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等角度进行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岁末年初,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也在全社会形成一股文明新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政治局确立改进工作作风,狠抓作风建设,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严禁超标准接待,狠刹浪费之风。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杜绝“中国式剩宴”,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共圆一个“中国梦”。

材料二 我国每年的粮食浪费触目惊心。请客吃饭讲体面、比排场、比阔气等“面子”消费,一年损失的粮食相当于两亿亩耕地的产量,堪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一年的产量。与此同时,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每年进口很多谷物大豆。

材料三 从“舌尖上的浪费”看,仅靠个人奉行“光盘行动”还不够,必须要抑制公款吃喝。事实上,我国的浪费现象何止是“舌尖上的浪费”。灯火彻夜不息造成电力浪费;空房遍地,“鬼城”时现造成土地浪费;出行前呼后拥、夹道欢迎造成人力浪费……

(1)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面子”文化。(12分)

(2)有人认为,当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利于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请你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14分)

正确答案

(1)①传统文化作为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人际交往中的“面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在增进情感、促进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能够顺应时代变迁则可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在我国当前社会财富还不丰富,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和仍需大量进口粮食的情况下,“面子”消费造成大量浪费,妨害社会发展。③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面子”文化,要去除其中的铺张浪费糟粕,继承重情重义精华,立足当前实践,推动人际交往和消费理念的创新。

(2)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餐饮需求,从而影响这部分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②事物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浪费所形成的需求以及对经济的拉动是畸形的、不持久的,实质上是对资源的浪费,对经济发展危害巨大。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利于将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到改善民生等方面,使整个社会经济良性运行,持久地拉动经济增长。④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节约新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合理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平稳增长。

第(1)问,要结合材料中有关“面子”文化及其影响的信息,认识到“面子”文化其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调动传统文化的特点、地位等知识说明它在生活中的作用;然后调动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文化创新等知识说明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待“面子”文化的正确态度。回答第(2)问,既要调动联系的知识说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对当前消费会有一定影响,又要运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靠浪费刺激消费的实质与危害;然后调动矛盾相互转化的知识说明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对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长远影响,调动发展观的知识分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意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曾国潘的《曾国潘家书》、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一定时代家风家教的典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品格修养,优良的家风对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风代代相沿,陶然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的个性。家风连着民风,影响社会风尚。良好家风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打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衔接血脉。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的意义。(8分)

正确答案

①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②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③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意义类,问题指向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解读设问,首先良好家风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良好家风作为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再次良好家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即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材料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十二五”规划建议特别提到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

材料二: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1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衡健康运行。会议提出,要制定、调整、实施好2011年我国一揽子刺激经济的计划,确定好民生工程、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生态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比例,把民生工程放在首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评析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的意义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12分)

(2)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提到“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体现的方法论意义,并说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辩证法道理。(14分)

正确答案

(1)①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但还有其他意义,此观点不全面。(1分)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发展科技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有利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4分)④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分)①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并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有利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发展。(2分)②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3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目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适时调整,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观点。(3分)②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揽子”计划的制定、调整和实施,体现了这一点。(2分)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一揽子”计划的制定、调整和实施,体现了针对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以促进经济平衡健康发展。(3分)④发展的普遍性,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国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2分)。⑤量变质变的必要前提,构成事物内部的结构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要保持经济平衡健康发展,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2分)⑥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我国经济发展要学习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分)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