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 共2079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28分)材料:近几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不断在海外举办或互办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感知中国”等颇具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迄今为止,中国与世界上121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外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
(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重要意义? (20分)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这对我们正确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什么启发?(8分)
正确答案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加强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8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回答本题需要全面掌握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考生回答本题时要注意的是多角度分析,切忌围绕一个方面展开讨论。考生可以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等角度回答。本题难度不大。(2)本题以费孝通先生的名言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观点的含义。“各美其美”强调了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并要认同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强调了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强调了要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本题难度不大。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2013年l月28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14次提及“和平发展”。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根据时代潮流和中国的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历来崇尚的“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交流的千古佳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近交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做到和平发展的。(12分)
正确答案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崇尚“和而不同”,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3分)
②积极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合作,增进理解,相互借鉴、融合。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3分)
③继承、弘扬“以和为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睦邻交远;(3分)
④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胸怀,接受有益的外来文化。(3分)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化传承”和“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中国是如何做到和平发展的。解答本题学生必须仔细分析材料以及设问的要求,以从中找出答题的思路。题中材料“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文化传承角度可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以及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等角度展开说明;题中材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告诉学生中华文化角度可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方面去展开说明。
(2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大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材料二 2013年8月31日,为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会议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知识,说说应如何提高创新能力。(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简述你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认识。(12分)
正确答案
(1)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4分)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同时,要注入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征。(2分)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放眼全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他人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4分)
(2)①这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②政府承担着重要的职能,但并不能包办一切。政府不应错位和越位。
③政府以为人民服宗为旨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购买公共服务可以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④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防止权力滥用,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威信。
备注:每个要点3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12分。
试题分析:(1)该题以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背景材料,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提出提高创新能力的合理措施,换言之就是回答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从根本途径和两条基本途径上具体回答,要注意紧扣材料内容。(2)该题原理范围大致固定,首先要明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事件的性质,这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从为什么要转变政府职能和转变政府职能有什么重要意义两个角度回答对该事件的认识。
材料: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必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结合材料,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12分)
正确答案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⑤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⑥进行文化创新,要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试题分析:本题以十八大报告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途径的理解。该题知识指向明确,难度不大。考生首先要明确教材中关于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然后组织语言,与材料结合一一分析即可。回答本题关键是找出关键信息,如“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等,分别对应知识点即可,但是考生不要忽视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