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硫和氮的氧化物
- 共10865题
)下面是用98%的浓H2SO4(ρ="1.84" g/cm3)配制成0.5 mol/L的稀H2SO4 500 mL的操作,请按要求填空:
(1)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2)所需浓H2SO4的体积为 。
(3)将量取的浓H2SO4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盛有约100 mL水的 里,并不断搅拌。
(4)冷却后,将上述溶液转移到 中,用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并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中。
(5)加水至距刻度 处,改用 加水,使溶液的凹液面正好跟刻度相平,摇匀。
正确答案
(1)18.4mol/L
(2)13.6ml
(3) 烧杯
(4)500ml容量瓶
(5)1-2cm胶头滴管
略
油画置于空气中,天长日久就会生成黑色的PbS从而使油画的色彩变暗,若用H2O2来“清洗”,则可使PbS转变为白色的PbSO4,从而使油画“复原”。
(1)请写出“清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此反应体现了H2O2的什么性质?
(2)若有0.100 mol的PbS参与反应,则在此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mol。
正确答案
(1)PbS+4H2O2====PbSO4+4H2O;体现了H2O2的氧化性。
(2)0.800
写出题设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解决(1)(2)两问的关键。
(1)从题意来看反应物是明确的,应是PbS和H2O2;H2O2具有强氧化性,使PbS中-2价的S变为PbSO4中+6价的S,H2O2中-1价的O得电子后变为-2价,所以生成物应是PbSO4和H2O。于是得方程式为:PbS+4H2O2====PbSO4+4H2O。
(2)由(1)得PbS与转移电子的关系:
PbS~8e-
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n(e-)=8n(PbS)="0.800" mol。
(6分)将3.2 g Cu与足量的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
(1)其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
(2)把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500 mL,取出50 mL,向其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得到沉淀20.97 g,则稀释后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3)若浓硫酸中含溶质为b mol,投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n (H2SO4) 0.5 b mol(填“>”、“<”或“=”)。
正确答案
(6分)(1)0.05mol (2) 1.8mol/L (3) <
答案:(1)0.05mol (2) 1.8mol/L (3) <
解析:3.2 g Cu为0.05mol
由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2H2O可知:
(1) 其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0.05mol,与被还原的铜相同。
(2) 稀释后所得溶液中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97 g÷233g/mol÷0.050L=1.8mol/L
(3) 随反应的进行浓硫酸变成稀硫酸,不再与铜反应,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n (H2SO4)<0.5 b mol
在下列反应中:
2FeO+4H2SO4(浓)Fe2(SO4)3+SO2↑+4H2O
H2SO4表现出的性质是____________,FeO表现出的性质是____________;该反应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氧化性和酸性 还原性和碱性 1∶1
H2SO4变为盐〔Fe2(SO4)3〕和水,表现了H2S+6O4的酸性;H2SO4变为S+4O2,表现了H2SO4的氧化性。FeO变为盐〔Fe2(SO4)3〕和水,表现了FeO的碱性;F+2eO变为F+3e2(SO4)3,表现FeO的还原性。氧化产物是Fe2(SO4)3,还原产物是SO2,二者物质的量之比为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即1∶1。
利用黄铁矿为原料制取硫酸,在煅烧时矿石中硫的利用率为98%,在接触氧化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90%。煅烧1t含硫质量分数为48%的矿石,能生产多少吨H2SO4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
正确答案
1.3t
略
长期存放的亚硫酸钠可能会被氧化,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现通过实验来确定某无水亚硫酸钠变质,并测定亚硫酸钠的纯度。
Ⅰ.有三位学生各取少量样品设计了下述三个实验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证试液中有SO42-离子。你认为合理的方案有 。
方案甲:试液白色沉淀
白色沉淀。
方案乙:试液有无色气体生成
白色沉淀。
方案丙:试液无色溶液
白色沉淀。
Ⅱ.同学丁取35g该样品,加入800mL某浓度的盐酸,加热使生成的气体全部逸出,所得气体用氨水吸收,溶液增重16g。然后向原溶液中逐滴加入0.5mol/L的Ba(OH)2溶液500mL。有沉淀生成,此时溶液呈中性。
(1)用氨水吸收气体发生反应的可能的离子方程式
。
(2)样品中Na2SO3的纯度是 ,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共8分) Ⅰ.乙(2分)
Ⅱ.(1)2NH3·H2O+SO2(少量)=2NH4++SO32-+H2O NH3·H2O+SO2(过量)=NH4++HSO3-(各1分)
(2)90﹪(2分) (3)1.25mol/L(2分)
略
实验室可用碳酸钠制备少量亚硫酸钠晶体,有关装置如下图所示:
将17 g Na2CO3溶于80 mL水中,分装在C、D两个锥形瓶中,再将25 g铜屑放入圆底烧瓶中,将60 mL浓H2SO4和10 mL水的混合液装在分液漏斗中,逐滴加入硫酸后,小心加热使SO2逐渐产生(注意控制气量大小和反应速率的快慢)。将SO2通入Na2CO3溶液中至饱和,在合并C、D两瓶所得溶液中,慢慢加入17 g Na2CO3,蒸发浓缩,冷却后得亚硫酸钠晶体。试回答:
(1)如何配制60 mL浓H2SO4与10 mL水的混合液?
(2)装置B中浓H2SO4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2SO3溶液要分装在两个锥形瓶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出C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4)控制SO2产生速度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SO2结束后,加Na2CO3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取10 mL蒸馏水放在烧杯中,沿烧杯壁将60 mL浓H2SO4缓缓注入水中,同时不断搅拌。
(2)干燥,且可根据放出气体的快慢程度判断SO2的生成速度
(3)充分吸收SO2 2SO2++H2O====CO2↑+
(4)观察B中出现气体的快慢,通过加热控制反应速度,当B中气体放出过快,可移去酒精灯,待缓和后再用小火加热
(5)使NaHSO3转化为Na2SO3
浓H2SO4为氧化性酸,与Cu反应生成SO2,SO2的水溶液为H2SO3,H2SO3的酸性比H2CO3强,SO2与Na2CO3溶液作用可产生Na2SO3和CO2,其反应方程式分别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SO2+Na2CO3====Na2SO3+CO2↑。
(8分)(1)浓H2SO4能够用于干燥某些气体,是由于它具有 性;下列气体能用浓硫酸来进行干燥的气体是 (可多选,但只要有选错项,即得0分)① Cl2 ② H2S ③ NH3 ④ CO2
(2)浓H2SO4能使纸片变黑,是由于它具有 性;
(3)浓H2SO4可以与Cu反应,是由于它具有 性和 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正确答案
(1)吸水性,①④ (2)脱水性
(3)酸性,强氧化性Cu+2H2SO4(浓)=CuSO4+SO2+2H2O
略
为验证木炭可被浓硫酸氧化成二氧化碳,选用下图中仪器(含所盛物质)组装成套实验装置,试完成下列问题。
(1)在实验进行中,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的顺序,导管口的三处连接应该是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
(2)试管B、C中各有什么现象,才能表示已检出二氧化碳?
B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D中能否用饱和NaHCO3溶液代替KMnO4酸性溶液?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1)1 6 5 4 3 2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品红溶液不褪色
(3)不能。NaHCO3虽能除去SO2,但同时生成CO2,这样,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从何而来,不得而知。
A中产生SO2和CO2:
C+2H2SO4CO2↑+2SO2↑+2H2O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用B装置检验是否有CO2生成;但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在将CO2通入B中前须除去SO2,除去SO2可用D装置:
2KMnO4+2H2O+5SO2====K2SO4+2MnSO4+2H2SO4
D装置是否将SO2气体除净了呢?可用C装置检验:若从D出来的气体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表明SO2已在D中被除净,这样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确证有CO2生成。
A、B两课外活动小组欲从废CuO中回收Cu,实验室提供了Zn和稀H2SO4两种原料,两小组分别设计了自己的实验方案:
你认为A组方案_____________(填“优于”或“劣于”)B组方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劣于 因为A方案实际消耗H2的量远大于参加反应的H2的量,即回收等质量的Cu,A方案消耗Zn和H2SO4的量远大于B方案
A方案用H2还原CuO,需先通入H2排尽系统内的空气才能加热;反应结束后,还要不断通入H2,等Cu冷却;反应过程中,还有部分H2未与CuO接触而排出。可见,B方案优于A方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