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素的非金属性(原子的得电子能力):Q__________W(填“强于”或“弱于”)。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0.5 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R的含氧酸盐只有一种,则该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6)在298K下,Q、T的单质各1 mol完全燃烧,分别放出热量a kJ和b kJ。又知一定条件下,T的单质能将Q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置换出来,若此置换反应生成3mol Q的单质,则该反应在298K下的△H=

___________ (注:题中所涉单质均为最稳定单质)。

正确答案

(1)

(2)弱于

(3)S+2H2SO4(浓)3SO2↑+2H2O

(4)2H2O22H2O+O2

(5)NaNO2(6)(3a-4b)kJ/moL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A~D为短周期元素,其性质或结构信息如下表所示

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能说明A单质与D单质氧化性相对强弱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

(2)B的单质与大多数同类的物质相比较在化学性质上有一些不同之处,请说明其中一点(用文字或化学方程式表述)______________。

(3)A与C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

(4)D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浓溶液的特性有____、 ____、____

(5)B和D形成的化合物只能用干法制取,写出该方法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第三周期ⅦA族;Cl2+S2-=2Cl-+S↓(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2)2Al+2NaOH+2H2O=2NaAlO2+3H2↑(或铝热反应、铝在冷的浓硫酸或浓硝酸中钝化等)

(3)

(4)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5)2Al+3SAl2S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3:8;X的核外电子总数与Y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X的原子序数是Z的原子序数的一半;W、Y、Z位于同一周期。

(1)W的单质是一种_______色晶体。

(2)X、Y、Z三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乙的气态氢化物与其同主族元素气态化物化学式写法相似)。

(3)已知A、B、C、D四种物质存在如下反应关系:A+B→C+D ①若A是Y和Z常见价态的化合物,B是X的氢化物,D是Y的氢化物,反应过程中没有化合价变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A是Z的单质,B为红色固体,D为紫红色固体单质,高温下发生该反应,C的化学式是_________。D与X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会对大气造成污染。用烧碱溶液吸收该气体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盐可用作防腐剂,烧碱溶液吸收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黄

(2)HCl>H2S>SiH4

(3)①3SiCl4+4NH3==Si3N4+12HCl;②SiO2;2NO2+2OH-==NO2-+NO3-+H2O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 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

(2)元素的非金属性(原子得电子的能力):Q________W(填“强于”或“弱于”)。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 L的甲气体与0.5 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只有一种,则该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弱于 

(3)S+2H2SO4(浓)3SO2↑+2H2O

(4)2H2O22H2O+O2↑(或其他合理答案)

(5)NaNO2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T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2)元素的非金属性为(原子的得电子能力):Q________W(填“强于”或“弱于”)。

(3)W的单质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能发生反 应,生成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 L的甲气体与0.5 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 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

(6)在298 K下,Q、T的单质各1 mol完全燃烧,分别放出热量a kJ和b  kJ。又知一定条件下,T的单质能将Q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置换出来,若此置换反应生成3 mol Q的单质,则该反应在298 K下的ΔH=________(注:题中所设单质均为最稳定单质)。

正确答案

(1)

(2)弱于

(3)S+2H2SO4(浓)3SO2↑+2H2O

(4)2H2O22H2O+O2

(5)NaNO2

(6)(3a-4b) kJ/mol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表示某固态单质A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某些产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化合物B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B和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4:5,化合物D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1)写出A在加热条件下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E与A的氢化物反应生成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一个由D生成B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5mL0.10mol·L-1的E溶液与10mL0.10 mol·L-1的NaOH溶液混合。

①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应后溶液的pH ______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加热反应后的溶液,其pH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H2+SH2S

(2)H2SO3+2H2S=3S+3H2O

(3)C+2H2SO4(浓)CO2↑+2SO2↑+2H2O或Cu+2H2SO4(浓)CuSO4+SO2↑+2H2O

(4)①H2SO3+2OH-=SO32-+ 2H2O;②大于;Na2SO3溶液中SO32-发生水解使溶液显碱性;③增大;升高温度促进Na2SO3溶液的水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非金属单质硫(S)是淡黄色固体粉末,难溶于水。为了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烧瓶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2)画出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图并注明所加试剂____________,说明装置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选填下列所给试剂的代码),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反应。

A.Na2S溶液 B.Na2SO3溶液 C.Na2SO4溶液

(4)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简要分析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还有哪些事实能够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装置C中盛放烧碱溶液,目的是吸收反应后剩余的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在该反应中,Cl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即在反应中Cl元素的原子既能获得电子也能失去电子,能否说氯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简述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浓盐酸;MnO2(2);除去Cl2中的HCl气体

(3)A;有淡黄色沉淀生成;Na2S+Cl2==2NaCl+S↓;置换

(4)Cl原子、S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Cl原子是7,S原子是6,且原子半径Cl<S,因此,在反应中Cl原子比S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故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5)HCl的稳定性比H2S的稳定性强或者HClO4的酸性比H2SO4的酸性强(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6)不能,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以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依据,非金属性的强弱以它与氢气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非金属单质硫(S)是淡黄色固体粉末,难溶于水。为了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分液漏斗中盛装的试剂是____________,烧瓶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

(2)画出虚线框内的实验装置图,并注明所加试剂,说明装置的作用____________。

(3)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选填下列所给试剂的代码),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__反应。

A.Na2S溶液 B.Na2SO3溶液 C.Na2SO4溶液

(4)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简要分析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还有哪些事实能够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装置C中盛放烧碱溶液,目的是吸收反应后剩余的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在该反应中,Cl元素的化合价既有升高又有降低,即在反应中Cl元素的原子既能获得电子也能失去电子,能否说氯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简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浓盐酸;MnO2 (2);除去Cl2中的HCl气体

(3)A,有淡黄色沉淀生成;Na2S+Cl2=2NaCl+S↓;置换

(4)Cl原子、S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Cl原子是7,S原子是6,且原子半径Cl<S,因此,在反应中Cl原子比S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达稳定结构,故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5)HCl的稳定性比H2S的稳定性强或者HClO4的酸性比H2SO4的酸性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6)不能,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以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依据。非金属性的强弱以它与氢气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铁与硫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反应所得固体M的成分,设计了如图装置。

倾斜A使稀硫酸(足量)与固体M充分反应,待反应停止后,B 装置增重,C装置中溶液无变化,反应后进入量气管的气体的体积为Vm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由上述实验事实可知:

(1)①固体M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②其中一种物质的质量可以确定为_______(用代数式表示)g。

(2)B装置的名称是_______;写出B装置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如果实验中没有B装置,则C装置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

(4)稀硫酸和固体M反应后溶液中还残留淡黄色固体,该固体是___________,要分离出该固体,在实验操作中,除烧杯外还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

(5)通过进一步实验,测得固体M中各种成分的质量之和小于反应前铁粉和硫粉的质量之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a.M中有未反应的铁和硫

b.测定气体体积时水准管的水面高于量气管的水面

c.A中留有反应生成的气体

d.气体进入D装置前未用浓硫酸干燥

正确答案

(1)①FeS、Fe;B装置增重、量气管有气体;②0.0025V

(2)洗气瓶;2OH-+H2S=2H2O+S2- (3)证明H2S已被完全吸收有黑色沉淀生成

(4)硫;漏斗、玻璃棒

(5)b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兴趣小组为验证日常生活用的火柴头上含有KClO3、MnO2、S,设计了以下实验流程图

(1)为了验证气体A,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若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即可证明火柴头上含有S元素。

(2)步骤①中发生的与此相关的两个主要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②所用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4)要证明火柴头中含有氯元素的后续实验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学生提出了检验火柴头上氯酸钾的另一套可行的实验方案

则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KMnO4溶液(紫红色)褪色 

(2)2KClO32KCl + O2↑;S+O2SO2

(3)烧杯、漏斗、玻璃棒

(4)取滤液C,加入HNO3和AgNO3溶液,若观察到白色沉淀产生

(5)

下一知识点 : 氨硝酸硫酸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硫和氮的氧化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