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共1476题
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针对某种害虫M的杀虫剂,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害虫M的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
(1)R基因的出现是_________的结果。
(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
(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害虫比SS基因型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强、弱、相同)。
正确答案
(1)基因突变
(2)96%
(3)弱
下图所示是最早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种群,后来由于水的阻碍分离为两个独立的群体。如果群体A生活环境经历剧烈变化,而群体B的环境无此变化,试分析回答:
(1)_________群体的进化速度快。
(2)进化速度快的原因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2)剧烈变化的环境促进了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速度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下图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的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
(1)该现象称为__________,该图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为_______________。
(2)可依据比较解剖学的理论获取它们的________作为进化的证据,并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3)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________________。
(4)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AA为48%,aa为22%,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适应辐射;生物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2)同源器官;具有同源器官的不同动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3)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个体被水环境选择而生存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E动物。
(4)否。因为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它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
材料2.自然条件下桦尺蠖触角和足有长的也有短的,体色有深些的也有浅些的。
材料3.试验表明,桦尺蠖之间能进行相互杂交,黑色的桦尺蠖杂交能产生浅色的华尺蠖,而浅色的桦尺蠖之间杂交其下代都是浅色的。
材料4.19世纪中叶以前,浅色的桦尺蠖数量较多,到20世纪中叶则是黑色的桦尺蠖成了常见类型。这种现象被称为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
材料5.桦尺蠖的黑色是由显性基因S控制的,浅色是由隐性基因s控制的。19世纪中叶以前的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只有5%以下,而到了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1)材料1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3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4中桦尺蠖的“工业黑化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5中基因S频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6)生物变异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___;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____;自然选择是否是定向的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
(2)说明生物存在着变异现象
(3)说明这些桦尺蠖是属于同一个物种,黑色是显性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4)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会产生影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5)自然选择使物种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6)不定向 是定向 是定向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___期。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___________。
(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
(2)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
(3)基因重组 1/8
(4)基因频率的改变
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2)该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分别占_______、_______,这时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内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4)由此可见,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55%
(2)42.5% 32.5% 55%
(3)否 种群的基因频率没发生改变
(4)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如图1是人类某一类型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基础示意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以D和d表示),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LDL受体合成的是_________性基因,基因型为_________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于正常人。
(2)调查发现在人群中每1000000人中有一个严重患者,那么正常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__。
(3)由图1可知携带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作用,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
(4)图2是对该高胆固醇血症和白化病患者家庭的调查情况,Ⅱ-7和Ⅱ-8生一个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患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的孩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发生了________。
正确答案
(1)显 Dd和dd
(2)999/1000
(3)具有流动性
(4)1/18 基因突变
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
(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______。
(2)下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②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____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_____。
下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避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小。
(3)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
(4)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___________。
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 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正在经历适应辐射 D.受气候影响更大
(5)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______;种群规模与基因_______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
正确答案
(1)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2)① ③
(3)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牛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
(4)A
(5)小 1(T/t)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③.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④.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上图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
正确答案
(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虫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 ③.基因频率 ④.遗传
下图分别表示的是基因的结构示意图和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时,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提取抗虫基因开始,到“放入”棉花细胞中与棉花的DNA分子结合起来而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C中的目的基因是从图A和图B中哪一个基因提取的?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2)图C中①过程需要工具酶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3)图C中的III是导入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经培养、筛选获得一株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植株。经分析,该植株含有一个携带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杂合子。理论上该转基因植株自交F1代中仍具有抗虫特性的植株占植株总数的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4)科学家认为,此种“转基因的抗虫棉”种植后,也可能出现以前从没有过的不抗虫植株,此植株形成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在长期种植过程中,抗虫棉逐渐丧失抗虫特性,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基因 抗虫棉培育用的目的基因是从原核生物苏云金芽孢杆菌体内提取的,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2)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3)3/4 雌雄配子各有1/2含抗虫基因,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4)基因突变
(5)长期选择,使棉铃虫种群内抗性基因频率不断提高的结果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