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的特征
- 共174题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 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坐标中四条曲线,涉及两组变量——开放与封闭、初始密度不同。A、B两选项在初始密度相同的背景下,分析开放或封闭条件下的有关指标,其实可以理解为:与封闭条件相比,开放状态下存在着棉蚜的迁入或迁出问题,因此A、B的描述合乎情理,均正确。而C、D两项更强调读懂图中曲线,其中C项,可观察开放条件下1头/叶的曲线,它达到K值后稳定一定时间后才开始衰退,故C描述错误;种群的衰退指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表现为年幼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而种内斗争则与种群个体数量(或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种内斗争未必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知识点
27.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 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保护。
正确答案
(1)水平 样方
(2)B F 甲
(3)生产者 抵抗力 就地
解析:(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说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2)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乙曲线上D、E、F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Nt小于a时,甲曲线中Nt+1<Nt,乙曲线中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因此,当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生物种类贫乏时,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大,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属于就地保护。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是严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的外来物种之一。某研究小组为阐明紫茎泽兰种群的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选择了紫茎泽兰入侵的四种不同生态环境即阔叶林林缘、云南松林、路旁坡地及阔叶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下图表示部分调查的结果。
请分析回答:
(1)调查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 。图一为四种生境中紫茎泽兰种群汇总后的年龄结构图,据图分析紫茎泽兰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 型,由此推测在未来5年内该种群的发展趋势为 。
(2)图二表示紫茎泽兰在不同生境中的存活曲线。由图可知紫茎泽兰在 年龄段出现死亡高峰,推测可能是由于 、 等的结果;据图推测紫茎泽兰对四种生境的入侵顺序为 → → → 。
(3)紫茎泽兰在入侵后能够成片密集生长,以极强的繁殖能力排斥其他植物,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研究发现,用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控制紫茎泽兰有一定的成效,这种方法利用了生物之间的 关系。
(4)如果让紫茎泽兰在入侵地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相比 ( )
A.基因库的变化相同
B. 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样方法 增长 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2)1~2 种内、种间竞争 环境条件作用
路旁坡地→阔叶林林缘→阔叶林→云南松林
(3)下降 竞争
(4)D
知识点
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时灌溉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即D正确;而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小蚂蚁出现率则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所以C正确,A错。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