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弟所论是也,即遣佐将施行。钦此。

——杨秀清上洪秀全奏折

材料三 兹本大臣恭奉天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收贡税。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数如期完纳。

——太平天国乙卯五年(公元1855年)

材料四 忠天豫马丙兴告示:臣于业户固责按亩输纳、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兹值该业户粮宜急征之候,正属该佃户租难久拖之时,倘有托词延宕,一经控追,抗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

——大平天国辛酉十一年(公元1861年)

回答:

①上述四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

②太平天国领导人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实行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的?

③这种变化从所有制方面来看其实质是什么?

④这种变化说明什么?

正确答案

①材料一:有田同耕,平均分配土地;材料二、三:照旧交粮纳税;材料四:佃户照额交租,业户照章纳粮,抗租与抗粮同办。

②平均分配土地,是为了满足农民阶级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照旧交粮纳税,是依据国家财政和米粮现实的需要。

③由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④绝时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所以根本无法实现;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决定了其不能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

本题的第一问很关键。只有读懂材料,概括、归纳出“平均分配土地”“照旧交粮纳税”等政策,第二、三问才能分析正确。第四问的理论要求较高,说明绝对平均分配土地,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是由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决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代赋予太平天国哪些特点?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出什么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正确答案

 

(1)特点:向西方学习,如创立拜上帝教,提出《资政新篇》;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等。

(2)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行。

原因:本身的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战争环境,不能实现。

(3)看法:《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资政新篇》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不利的战争环境,《资政新篇》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实现。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主要以图片形式呈现,解题时,一是明确图片所反映出的信息,二是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回答。第(1)问,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本题不仅要依据材料,还须结合所学知识,不能局限于材料所涉及的特点,材料关键信息:借助“上帝”的权威、“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第(2)问,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解读图片信息须认识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原因。第(3)问,考查《资政新篇》的认识,一分为二的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点评:考查图片信息的获取,并依据教材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起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的三次革命高潮。第二种观点认为:“受封建顽固思想支配的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相悖反的,尽管事出有因,并有广大群众参加,但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人们常说,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或有力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这话是夸大了的。”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

正确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亮明观点):

19世纪末,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了资本输出的剧烈竞争,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交待背景是说明作用所必须的)面对空前的民族危机,义和团奋起反抗。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对外的作用)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他的灭亡。(对内的作用)义和团运动上承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同时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扣题:说明其与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同意第二种观点。(亮明观点)

义和团由于受小生产方式限制的阶级局限性,义和团运动不代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从历史趋势而言)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表明义和团对封建统治者抱有幻想。“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的性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要为中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而义和团运动则希望维护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旧的社会制度。(扣题目观点一:通过口号分析,说明与洋务运动、戊变法的方向相矛盾)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的性质,但并没有起到挽救民族存亡的作用,义和团运动以后,帝国主义继续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扶植反动的军阀,变相瓜分中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甚至企图吞并中国。(扣题目观点二:义和运动后中国的状况说明义和团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本题所给的第一种观点,明显与教材观点一致,从组织答案看,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来自教材,所以,相对而言论证第一种观点比较容易。第二种观点属于新观点,答案侧重于道理上的分析,教材中可借用的现成内容较少,多亏第二种观点在表述时阐明了其立论的依据,这为组织作答材料提供了方向,否则难度会更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

材料2: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胡锦涛十七大报告

材料3: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载文《读近代史感悟——兼谈中国统一》

请回答:

(1)材料1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造成诗人具有上述感情的历史原因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2,概要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2分)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台湾统一问题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体现了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或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台湾,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长达50年;1949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6分)

(2)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6分)

(3)认识: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8分)

试题分析:第(1)问,余光中的这首诗,把祖国大陆与台湾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情感,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原因结合台湾与大陆割裂的历史归纳即可,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占领台湾,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长达50年;1949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离。第(2)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第(3)问,开放性试题,围绕“祖国统一“为主题归纳,如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的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智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而几亿老百姓却在同一时代场景中基于传统的民族性、国民性,表现出另一套欲求:人间天国、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晚清乡里民众的自救意识与先进人物的救国方案同向而不同调。”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晚清时期与人间天国、真主降临、杀洋灭教、反清复明相关的历史事件有哪些?(2分)

(2)“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为什么“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乡土文化带上空”?(3分)

(3)材料二中省略号处应该是什么事件?举出先进人物为推翻专制政体进行艰苦斗争的二个事例?(3分)

(4)乡里民众和先进人物的救亡活动最终都没有成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正确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2分)

(2)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微弱,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有限。(3分)

(3)辛亥革命。(1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2分,举两例即可)

(4)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的破坏。(2分)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直接判断出“人间天国、真主降临”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杀洋灭教”是指义和团运动,而“反清复明”则是以辛亥革命运动;(2)“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乡土文化带上空”是指西方进步思想和文化并未能在中国广大农村产生广泛影响,结合史实可知,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微弱以及思想宣传的力度较弱;(3)从材料二中的句意关系来看,空白处应该填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即辛亥革命,具体事例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内容;(4)回答此题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找寻中国近代救亡运动失败原因的共同点:即客观上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破坏,而主观上则是各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所致。

点评:关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的考查,高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下一知识点 :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天朝田亩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