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朝田亩制度》
- 共338题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1843年
材料二 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此其残忍惨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曾国藩《讨粤匪檄》,1852年
材料三 1862年,“借师助剿”前夕,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他们所造成的损失真是无法计算的!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真是罄竹难书的!”
材料四 1863年,英国传教士致函《香港日报》编辑说:“关于叛军(太平军)情况及叛军性格的可怕记述,早就使我急欲访问南京,亲自去观察一下这些记述究竟有多少真实性……南京城外商业兴旺。古老的城垣里面,田地耕种良好,四乡也一样。小麦、大麦、大豆均极富饶。城内的居民生活显然较扬子江沿岸诸城优裕。新的商店和优美的房屋正在建筑中。居民一般衣着良好。妇女们来来往往,从事于南方妇女所做的日常工作,老人们则带领孙儿玩耍。我们到了任何地方都受到了尊敬和友好的接待。”
——朱学勤主编《中华文明史》2006年出版
⑴材料一中洪秀全表达了一种什么思想观念?(2分)
⑵材料二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他为什么对太平天国运动持否定态度?(6分)
⑶在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时有下列两种观点:
观点一是“(洪)秀全以匹夫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观点二是“太平天国是由社会下层民众发起的一次对现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的正义抗争。”
上述材料中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一的有哪些?可以用来支持观点二的有哪些?(4分)
⑷在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中,往往会形成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2分)
正确答案
⑴原始的平等平均观念(天下大同理想)。(2分)
⑵否定:烧杀掳掠;抛弃儒家传统文化。(4分)
理由:站在清朝统治阶级的立场上。(2分)
⑶支持观点一的材料:材料二、材料三。支持观点二的材料:材料一、材料四。(4分)
⑷阶级立场、研究方法、史料占有、时代局限。(2)
试题分析:
⑴根据材料一“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即可概括出洪秀全要表达的思想观念。
⑵根据材料二“...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减者也...举中国数千年礼、议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即可说明的作者是怎样否定太平天国的及其原因。
⑶首先对观点一和观点二进行必要的概括,然后对上述材料进行观点的提取,观点符合的对应来即可。
⑷对同一历史问题研究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的原因一般可以从阶级立场、研究方法、史料占有等方面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摘自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摘自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杨秀清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3分)
(2)据材料二,归纳洪仁玕对外态度的要点(不要摘抄原文)。(3分)
(3)概括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处和不同处。(4分)
正确答案
(1)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表示欢迎外人来访,准许外人自由活动,希望他们帮助太平军反清。(3分)
(2)承认西方国家长处,主张有限度开放;外人活动要有益于天国。(3分)
(3)共同处:都体现了太平天国的自主精神,表明了愿与外邦交往的态度。不同处: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实际且对外邦有所警惕。
试题分析:(1)直接归纳材料一内容即可;(2)材料二中有两句话,分别概况出中心含义即可;(3)综合材料一、二,不难发现,太平天国领导均不排斥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体现了太平天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精神,但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前者自尊自大又抱有幻想,后者较为实际且对外邦有所警惕。
点评:材料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态度,从中不难发现其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这与清政府的对外妥协形成鲜明对比,由此显示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这正是出题的意图所在。
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认为:“秀全以匹夫之勇倡革命,……中国危亡,实兆于此”。你怎么样看待这种观点?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危亡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之前,危机就已经出现,并且正是由于已经存在的这些现象才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赵尔巽的观点实际上是否认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没有认识到清朝灭亡的真正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
(20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去民家取门板。 莫拆人家搬砖石,莫踹禾苗坏田产。 莫打民间鸡和鸭,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 莫进城市进铺店,莫向乡间借村庄。 无钱莫采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 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走出营来就学坏,总是百姓来受害。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
——曾国藩《爱民歌》
材料二 曾国藩的亲信幕僚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湘军攻下南京后,城内“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砍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自湘军平贼以来,南民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材料三 谭嗣同在湘军收复“天京”后约30年,曾到金陵(即今南京,太平军称“天京”)对所见闻说:“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现象。本地人言:‘发匪(指太平军,按清方称谓)据城时,并未焚杀,百姓安堵如故。终以为彼叛匪也,故日盼官军之至,不料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材料四 石达开攻破江西吉安城时,除歼灭抵抗的敌军外,“不戮一人,有掳民间一草一木者,立斩以徇。” 对此地主阶级文人邹树荣写有纪事诗,中称“传闻贼首称翼王,仁慈义勇头发长,所到之处迎壶浆,耕市不惊民如常。”
请回答:
(1)概括曾国藩在《爱民歌》中规定的“爱民”军规的内容(6分,不得摘抄材料原文)。曾国藩这样规定的目的何在?(2分)
(2)曾国藩的“爱民”军规得到执行了吗?结合材料二、三加以说明。(6分)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太平军在占领城市后的做法与湘军有何不同?(6分)
正确答案
(1)内容:不许毁坏百姓田产、掳掠民间财物;不得扰民,买卖公平;不许强拉民夫;严明军纪,不准随便出军营,不许讹诈钱财、调戏妇女。(6分,符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目的:收买人心,赢得百姓对镇压太平天国的支持。(2分)
(2)没有。湘军在攻入天京(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6分)
(3)太平军占领城市后,并未烧杀抢掠,而是采取措施稳定民心,恢复秩序。(6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直接概括出“爱民”军规的内容,即不许毁坏百姓田产、掳掠民间财物;不得扰民,买卖公平;不许强拉民夫;严明军纪,不准随便出军营,不许讹诈钱财、调戏妇女;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史实可知曾国藩此举的真实目的在于收买人心,赢得百姓对镇压太平天国的支持。(2)从材料二,三的文字内容中可以明显发现湘军进入南京后大肆屠杀百姓,并未遵守“爱民”军规。(3)从材料四文字内容中可以直接得出太平军占领城市后,与湘军举措相反,并未烧杀抢掠,而是采取措施稳定民心,恢复秩序。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等流离,暴露如荞,……又纵食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2分)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3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4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水平,(2分)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
(2)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圣库制度等;兴办保险事业,或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等。
(3)灭国开始“福利主义”试验;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
试题分析:(1)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分三个层次:态度是关心还是不关心;能够说明唐太宗态度的史实,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减省”“ 停废”“ 赐帛”“ 亲自马坂以观之”;调动和运用有关贞观之治的知识,从隋亡的教训和他自身的认识去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2)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此问分三个问题:从材料中“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纵贪官污吏,使剥民脂膏”等关键词答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恰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原因;太平天国的方案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即经济方面的内容。(3)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美英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法和结果,都是利用国家的力量,加大社会救助,从材料四“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和“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可答出各自的阶段,从两部法令和慈善团体可归纳出措施,积极影响即罗斯福新政的积极作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