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温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 共2879题
临床上常给病人静脉滴注10%的葡萄糖液,下列关于这一辅助治疗措施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滴注葡萄糖是为了给病人补充能源物质,A正确;
B、10%的葡萄糖能维持人体的渗透压平衡,B正确;
C、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人体的酸碱度平衡,10%的葡萄糖不能维持人体的酸碱度平衡,C错误;
D、滴注葡萄糖能减轻病人消化吸收功能负担,D正确.
故选:C.
反馈调节机制在人体稳态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稳态的调节中普遍存在.图一表示人体内某种激素分级调节示意图,甲,乙、丙分别代表相应器官,箭头表示分泌的激素所作用的对象;图二表示各级神经元与骨骼肌连接的示意图,神经元①、②、③均可以使下一神经元或肌细胞兴奋.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图一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请在图中“○”中绘出表示促进的“+”或表示抑制的“-”,(2分)图中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的器官是______,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内环境渗透压平衡的重要激素,当内环境中单位体积的液体中溶质微粒增多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将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2)神经元受到一定强度刺激时能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元内部以______信号的形式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通过______(结构)传递.刺激图二中的A、B、C中的______点,可通过检测另外两点的膜电位变化来判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性.
(3)若图二中能引起肌肉收缩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每次兴奋传递时,神经元都会释放该递质,且该递质不能被细胞重吸收,但内环境中该递质的含量并不增多,其原因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则.
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当内环境中单位体积的液体中溶质微粒增多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将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尿量减少.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刺激图二中的A、B、C中的B点,可通过检测另外两点的膜电位变化,则A点不能感受电位变化,B点能感受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双向的.
(3)若图二中能引起肌肉收缩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每次兴奋传递时,神经元都会释放该递质,且该递质不能被细胞重吸收,但内环境中该递质的含量并不增多,其原因是内环境(或突触间隙)中含有能水解乙酰胆碱的酶,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会被及时水解失活.
故答案为:
(1)
乙 增强
(2)电 突触 B
(3)内环境(或突触间隙)中含有能水解乙酰胆碱的酶,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会被及时水解失活
解析
解:(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则.
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当内环境中单位体积的液体中溶质微粒增多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将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尿量减少.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刺激图二中的A、B、C中的B点,可通过检测另外两点的膜电位变化,则A点不能感受电位变化,B点能感受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双向的.
(3)若图二中能引起肌肉收缩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每次兴奋传递时,神经元都会释放该递质,且该递质不能被细胞重吸收,但内环境中该递质的含量并不增多,其原因是内环境(或突触间隙)中含有能水解乙酰胆碱的酶,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会被及时水解失活.
故答案为:
(1)
乙 增强
(2)电 突触 B
(3)内环境(或突触间隙)中含有能水解乙酰胆碱的酶,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会被及时水解失活
下列曲线图1表示不同激素处理,对5组健康大鼠血液葡萄糖水平效应.每种激素在不同组别的剂量均相同.激素C为压力激素,与情绪波动有关.请据图回答
(1)在激素处理前8小时是否应该提供食物给大鼠?______;说明理由______.
(2)根据图中曲线所示趋势,比较肾上腺素对血糖水平效应与高血糖素对血糖水平效应的异同点:
相同点:______不同点:______.
(3)根据医嘱,糖尿病人须避免情绪激动,请说明医嘱的实验依据:______
(4)血糖过高可能引起糖尿.如图2的模式结构是______,与健康者不同点是糖尿病患者在结构______(填编号)中能检测到葡萄糖.糖尿病人饮水多与结构______(填编号)内的渗透压较高有关,从而影响了对水分的重吸收.
(5)根据所学知识,鉴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利用实验室的______试剂,并在______条件下,呈现特色反应即可判断尿糖.
正确答案
解:(1)在激素处理前8小时不能提供食物给大鼠,目的是使小鼠的血糖水平维持在维持在常规水平,防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根据图中曲线所示趋势可知,肾上腺素对血糖水平效应与高血糖素对血糖水平效应的相同点为:两者均能升高血糖;不同点为:肾上腺素引起的效应较为渐进,高血糖素引起的效应较快;肾上腺素导致血糖升高的幅度大于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提高血糖的效应持久.
(3)糖尿病人须避免情绪激动,原因是糖尿病人的血糖浓度的基础水平已经较高,在情绪激动时人体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压力素,两者共同作用会大大提高血糖浓度,有害健康.
(4)图2的模式结构是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糖尿病患者能在尿液中检测到葡萄糖,故可在图中⑥集合管中检出葡萄糖.糖尿病人饮水多与结构⑤肾小管内的渗透压较高有关,从而影响了对水分的重吸收.
(5)鉴定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班氏试剂为斐林试剂的改良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可与还原性糖发生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故答案为:
(1)不提供 使小鼠的血糖水平维持在维持在常规水平
(2)相同:两者均能升高血糖
不同:肾上腺素引起的效应较为渐进,高血糖素引起的效应较快;肾上腺素导致血糖升高的幅度大于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提高血糖的效应持久
(3)糖尿病人的血糖浓度的基础水平已经较高,在情绪激动时人体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压力素,两者共同作用会大大提高血糖浓度,有害健康
(4)肾单位 ⑥⑤
(5)班氏试剂 酒精灯(火焰)加热
解析
解:(1)在激素处理前8小时不能提供食物给大鼠,目的是使小鼠的血糖水平维持在维持在常规水平,防止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根据图中曲线所示趋势可知,肾上腺素对血糖水平效应与高血糖素对血糖水平效应的相同点为:两者均能升高血糖;不同点为:肾上腺素引起的效应较为渐进,高血糖素引起的效应较快;肾上腺素导致血糖升高的幅度大于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提高血糖的效应持久.
(3)糖尿病人须避免情绪激动,原因是糖尿病人的血糖浓度的基础水平已经较高,在情绪激动时人体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压力素,两者共同作用会大大提高血糖浓度,有害健康.
(4)图2的模式结构是构成肾脏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糖尿病患者能在尿液中检测到葡萄糖,故可在图中⑥集合管中检出葡萄糖.糖尿病人饮水多与结构⑤肾小管内的渗透压较高有关,从而影响了对水分的重吸收.
(5)鉴定还原性糖可用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班氏试剂为斐林试剂的改良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可与还原性糖发生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故答案为:
(1)不提供 使小鼠的血糖水平维持在维持在常规水平
(2)相同:两者均能升高血糖
不同:肾上腺素引起的效应较为渐进,高血糖素引起的效应较快;肾上腺素导致血糖升高的幅度大于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提高血糖的效应持久
(3)糖尿病人的血糖浓度的基础水平已经较高,在情绪激动时人体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和压力素,两者共同作用会大大提高血糖浓度,有害健康
(4)肾单位 ⑥⑤
(5)班氏试剂 酒精灯(火焰)加热
在人体的水盐代谢平衡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器官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保持着动态平衡,水分排出的途径是泌尿系统、皮肤、肺和大肠;无机盐排出体外的途径是泌尿系统、皮肤和大肠;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泌尿系统的肾.
故选:B.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人体内水盐平衡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能降低血浆渗透压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降低,A错误;
B、渗透压感受器分布在下丘脑,B错误;
C、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C错误;
D、渴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可以通过相应的行为(如饮水)以降低渗透压,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