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如图,一质量不计,可上下移动的活塞将圆筒分为上下两室,两室中分别封有理想气体,筒的侧壁为绝缘体,上底N、下底M及活塞D均为导体并按图连接,活塞面积S=2cm2,在电键K断开时,两室中气体压强均为p0=240Pa,ND间距l1=1μm,DM间距l2=3μm,将变阻器的滑片P滑到左端B,闭合电键后,活塞D与下底M分别带有等量导种电荷,并各自产生匀强电场,在电场力作用下活塞D发生移动,稳定后,ND间距l1′=3μm,DM间距l2′=1μm,活塞D所带电量的绝对值q=ε0SE(式中E为D与M所带电荷产生的合场强,常量ε0=8.85×10﹣12C2/Nm2),求:

(1)两室中气体的压强(设活塞移动前后气体温度保持不变);

(2)活塞受到的电场力大小F;

(3)M所带电荷产生的场强大小EM和电源电压U;

(4)使滑片P缓慢地由B向A滑动,活塞如何运动,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电键未合上时两室中气体压强为p0

设电键合上后,两室中气体压强分别为p1、p2

由玻意耳定律p0l1S=p1l1′S,

p1==80Pa,

p0l2S=p2l2′S,

p2=3p0=720Pa。

两室中压强分别为80Pa和720Pa;

(2)活塞受到的气体压强差为△p=p2﹣p1=640Pa,

活塞在气体压力和电场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电场力F=△pS=0.128N。

电场力为0.128N;

(3)活塞受到的电场力大小F=qEM,其中活塞带电量q=ε0SE,E由D、M所带等量导号电荷共同产生。

根据电场叠加原理,M产生的场强大小EM=,所以F=2e0SEM2

EM=6×106V/m,U=El2′=12V,

M产生的场强为6×106V/m;电源电压为12V;

(4)活塞向上移动;

当滑片P由B向A滑动时,DM间电压减小场强减小,DN间场强变大,活塞受到向下的电场力减小,电场力与气体压力间的平衡被破坏,活塞向上移动。

知识点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库仑定律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4 分

如图,质量为、长为的直导线用两绝缘细线悬挂于,并处于匀强磁场中。当导线中通以沿正方向的电流,且导线保持静止时,悬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则磁感应强度方向和大小可能为

A正向,

B正向,

C负向,

D沿悬线向上,

正确答案

B,C

解析

对电导线受力分析。当通磁感应强度沿z正向和沿悬线时,通电导线不能平衡而有加速度;当通磁感应强度沿y正向时,通电导线受安培力竖直向上,且与重力平衡,即: mg=BIL;当通磁感应强度沿z负向时,安培力水平向外,导线在重力、悬线拉力、安培力作用下平衡,由矢量图得:mgcotθ=BIL, B C正确。

知识点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磁感应强度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6 分

电磁轨道炮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待发射弹体可在两平行轨道之间自由移动,并与轨道保持良好接触。电流I从一条轨道流入,通过导电弹体后从另一条轨道流回。轨道电流可形成在弹体处垂直于轨道面的磁场(可视为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与I成正比。通电的弹体在轨道上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高速射出。现欲使弹体的出射速度增加至原来的2倍,理论上可采用的办法是

A只将轨道长度L变为原来的2倍

B只将电流I增加至原来的2倍

C只将弹体质量减至原来的一半

D将弹体质量减至原来的一半,轨道长度L变为原来的2倍,其它量不变

正确答案

B,D

解析

利用动能定理有,B=kI解得。所以正确答案是BD。

知识点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5 分

如图所示,用完全相同的轻弹簧A、B、C将两个相同的小球连接并悬挂,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弹簧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o,弹簧C水平,则弹簧A、C的伸长量之比为

A

B

C1:2

D2:1

正确答案

D

解析

知识点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胡克定律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 4 分

位于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恒力F1作用下,做速度为v1的匀速运动;若作用力变为斜向上的恒力F2,物体做速度为v2的匀速运动,且F1与F2功率相同。则可能有               (       )

AF2=F1,v1> v2

BF2=F1,v1< v2

CF2>F1,v1> v2

DF2<F1,v1< v2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设F2与水平方向夹角为,根据匀速运动的条件:力的平衡有,,得,根据,且得v1< v2,所以选BD。

知识点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功率
下一知识点 : 胡克定律
百度题库 > 高考 > 物理 > 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