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的经济
- 共200题
13.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1)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
(2)不同影响: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但没有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欧洲“商业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原因: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阻碍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一中“街市制开始形成”,“每日凌晨”表明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据“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表明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据“商业信用非常发达,……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表明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二中“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可以总结宋代商业革命和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点,可以看出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没有推动社会转型;西方的商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宋代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欧中的原因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贸易等内容。第一问考查概括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二问考查中外关联,归纳比较方法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易错点
第一小问“表现”容易抄写原文句子,不结合宋代商业革命这个教材里概括的知识来答;“背景”容易政治经济都答齐全,而不是从古代经济结构去理解。第二小问的不同影响不易精炼的答出。
知识点
3.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据此准确反映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了湖广地区粮食产量的问题,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在“苏湖”,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在“江浙农业经济结构改变”,可以排除;材料信息只反映了湖广地区粮食产量的情况,体现不出超过吴越地区的说法,D项可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采取排除法解题即可。
易错点
不能仔细分析材料,容易错选答案B。
知识点
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正确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知识点
3.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正确答案
知识点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6.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 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 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1)
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
(2)
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8.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的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有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正确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4.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4.明晚期的《筹海图编》有如下记述:(福建)福、兴、漳、泉四郡,皆滨于海。海船运米可以仰给,在南则资于广(东),在北则资于浙(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福建( )
正确答案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福建四郡利用滨海的地理优势,发展粮食海运。材料没有涉及明代福建粮食作物的种植状况,故A项错误;
明代福建四郡发展粮食海运,带来沿海商品经济活跃,故B项正确;
明代福建与浙江、广东发展稻米贸易,但无法推断其比重,故C项错误;
明代福建的贸易并不是对外贸易,因此与朝廷“海禁”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