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5 分

13.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街市制开始形成,“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在宋代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商业信用非常发达,从北宋到南宋,陆续出现了便钱(类似于银行汇票)、现钱公据(类似于现金支票)、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类似于有价证券)、交子与会子(法币)等商业信用。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地理大发现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革命”与16世纪欧洲“商业革命”的影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正确答案

(1)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背景: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发展。

(2)不同影响: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但没有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欧洲“商业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原因:宋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阻碍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欧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封建地主的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一中“街市制开始形成”,“每日凌晨”表明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据“海外贸易高度繁华,……市舶司每年从海上贸易中抽税近200万贯,进出口总额约为2000万贯”表明海外贸易繁荣,商品交易量大;据“商业信用非常发达,……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信用,大宗的或者跨区域的市场交易是不可能达成的。”表明信用票据的出现和大量使用。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不同”,依据材料二中“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变化,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商业、实业组织的发展。”可以总结宋代商业革命和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点,可以看出宋代“商业革命”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没有推动社会转型;西方的商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转型。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宋代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宋代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欧中的原因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商业贸易等内容。第一问考查概括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二问考查中外关联,归纳比较方法解释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易错点

第一小问“表现”容易抄写原文句子,不结合宋代商业革命这个教材里概括的知识来答;“背景”容易政治经济都答齐全,而不是从古代经济结构去理解。第二小问的不同影响不易精炼的答出。

知识点

商业的发展历程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新航路开辟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据此准确反映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B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

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

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了湖广地区粮食产量的问题,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在“苏湖”,可以排除;B项说法错在“江浙农业经济结构改变”,可以排除;材料信息只反映了湖广地区粮食产量的情况,体现不出超过吴越地区的说法,D项可以排除;故本题答案为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旨在考查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采取排除法解题即可。

易错点

不能仔细分析材料,容易错选答案B。

知识点

商业的发展历程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资本主义萌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21.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正确答案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知识点

商业的发展历程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重农抑商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商业的发展历程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A

 

B

 

C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海禁政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海禁政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26.根据材料并 结合所学知 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 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 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正确答案

(1)

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

(2)

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海禁政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海禁政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38.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的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有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正确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海禁政策西学东渐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4.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海禁政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4.明晚期的《筹海图编》有如下记述:(福建)福、兴、漳、泉四郡,皆滨于海。海船运米可以仰给,在南则资于广(东),在北则资于浙(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福建(  )

A盛产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

B沿海商品经济活跃

C与浙江、广东的贸易以稻米为主

D不受朝廷“海禁”政策的约束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福建四郡利用滨海的地理优势,发展粮食海运。材料没有涉及明代福建粮食作物的种植状况,故A项错误;

  明代福建四郡发展粮食海运,带来沿海商品经济活跃,故B项正确;

  明代福建与浙江、广东发展稻米贸易,但无法推断其比重,故C项错误;

    明代福建的贸易并不是对外贸易,因此与朝廷“海禁”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知识点

海禁政策
下一知识点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经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1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