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5.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者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60 分

  39.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_______河、黄河、_______河。

(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2)隋(大)运  渭

(3)孟津以东河段属黄河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稳,运粮船航行顺畅。但洪水期水流湍急,大旱时河道浅窄,大船难行,甚至停运。孟津以西至潼关河段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多险滩,运粮船航行困难。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5)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及地理位置可得出结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成为定都咸阳、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根据图中图例的提示可推断是隋运河和渭河。

(3)此题关键是考察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是航运方面。主要抓住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的变化,说明既可。

(4)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于,洛阳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洛阳成为“二京”之一。本题以三农中的农业问题为载体设置试题,从经济常识和中学常识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指向不是很明确,回答难度大。本题不仅仅局限于材料,但是知识点较明了,就是考察我国发展农业的措施,属经济常识第四课内容,这是复习时的一个重点。

(6)指向非常明确,相对容易。本题设问简单明了,回答问题需要答出联系的主要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论证即可。

知识点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水利事业工程建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所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栗。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马克思在这里是用来“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总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 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 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 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工商业市镇自然经济解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0 分

  35.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表1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摘自《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纪》,《农民日报》2011年4月2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

正确答案

(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且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38.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的有声有色;

  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有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正确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海禁政策西学东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5 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 ,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文》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差出口有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只是,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正确答案

(1)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2)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和清政府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灰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小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fluent

Avt.& vi. 报道;公布;宣告

Badj. 流畅的;流利的;液态的

Cn. 报告;成绩报告单;传闻;流言蜚语

Dvt. 告发,举报;使报到

正确答案

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0 分

40.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材料二

某大型末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图16)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图17)

材料三

表三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材料四

  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美国新发明的农机具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到1899年,近7万项农机具发明和农业技术得到美国专利局认证,仅播种机就达到9156项。1862年颁布《莫里尔土地法》,政府拨地资财建立农学院。同年,美国建立农业部并坚持科研导向。1887年通过《海契法案》,展开建立高效浓郁的相关研究。各地纷纷举办农业展览会、组织农业协会、发行各种农业杂志,推广农业科技。1914年,过会批准《史密斯—利弗法》,从法律上确认此前的各种农技推广工作,并将它们纳入联邦、州、县三级管理结构中。(据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五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以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耕地,淡水等资源性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农资、农机、土地和用工等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涨。同时,部分农产品卖难买贵,价格波动大,质量安全问题濒发,给农户和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材料六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着跟与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机械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地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1) 精根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四,评述美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举措。

正确答案

(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 农业经验。

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 影响。

(2)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鼓励农业机械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实现;建立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化进程;建立和完善法律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法律保障。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43.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但竟逐荣势……唯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

正确答案

背景:瘟疫引起人口大量死亡;医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著作及成就: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有重大发展,成为中医治疗学的理论经典(或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5.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下一知识点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经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