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 共311题
浙江某学校地理探究性学习小组以学校附近某地为探究对象,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思路:
信息材料:
①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及土地利用图。
② 土地适宜类评价因素极限指标(部分)
③ 宜耕土地类评价因素分级指标及评级指数(部分)
(1)若你是该小组成员,请归纳图中甲河的水文特征。
(2)若要对乙所在区域的土地利用加以规划,需要测量乙地的地形坡度,在图中①、②、③三条测量线中,应选择哪条线进行? 假如探究小组对乙区域相关要素进行测量,获得下表中结果,请分析说明乙区域宜规划成何种农业用地比较合适?
正确答案
(1)流量较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上流落差大,流速较快(水力资源丰富)等
(2)②线
测量结果显示坡度超过25°、表土厚度不到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不宜作为耕作用地 ,可作为果林用地(与原果林连片发展)。
略
下图分别是我国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读后回答问题。
(1)从省级行政区划上看,两地区有差异:“珠三角”各地同属广东省;“长三角”各地则分属上海、________、________。
(2) )两个区域的经济高速发展,均得益于国家政策一改革开放。但也略有区别:“珠三角”主要是________政策;“长三角”主要是________(政策)。
(3)但近两年,两区域都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关于其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E.两地企业应有意识地向技术、资金密集的行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两个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正确答案
(1)江苏省 浙江省
(2)发展经济特区 浦东开发
(3)BCDE
(4)①耕地减少,土地资源紧缺;②农业基础明显削弱;③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环境质量下降;④能源紧张。
考查我国区域地理差异。
珠三角” 各地均属于广东省;“长三角”各地则分属上海、江苏省、浙江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珠三角”地区设立了深圳和珠海两个经济特区。而“长三角”地区则实行了浦东开发。
尽管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我国并未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两个经济区在发展中都面临的土地资源紧缺,生态环境破坏,矿产和能源紧张等问题。
阅读有关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大部分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为7~13℃,7月平均气温为28~30℃,年均降水量1 200~2 200毫米,6~9月常有台风登陆;耕地总面积约为1.2万平方千米,人均耕地面积只有360平方米,不足全国人均耕地的一半;土壤多为红壤。
材料二:福建省某地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示意图。
(1)福建省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其形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4分)
(2)当地(材料二中福建省某地)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在山地、丘陵、坡地上广种茶树,茶叶畅销国内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试分析这里种植茶树的有利自然条件。(2分)
(3)说明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对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季风水田农业(1分) 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1分) 不利条件:多山地丘陵,平地少,人均耕地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贫瘠的红壤);夏秋季节易受台风影响。(2分)
(2)气候温暖湿润;山坡地排水良好;红壤适宜种植茶树。(2分)
(3)有利于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开展多种经营);缓解人多地少矛盾,减轻耕地压力;增加农业收入;(山上良好的植被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2分)
略
读下图及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布局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为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按农业地域类型,“桑基鱼塘”属于___________农业,这种农业类型能使_________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将农业与副业生产紧密联系,取得了___________效益、社会效益和_____________效益的统一。
(2)该文化景观属于()
(3)该系统景观是一个人类活动顺应___________规律,并充分利用___________的生动例证。
(4)“桑基鱼塘”最早出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后来太湖平原等地也逐渐出现了这种生态农业形式,在文化扩散上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扩散,扩散的前提条件是后来的地区与珠江三角洲有着相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混合土地经济生态(或环境)
(2)B
(3)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4)刺激 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
该题综合性较强,将农业地域类型、能源分类、文化景观、文化扩散等多方面知识融为一体,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重视前后知识的联系与迁移。
下表为湖南省南部某山区县1961~2001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40年来,该县耕地、森林覆盖率的变化为_____________,造成当地农民不断开荒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0年来,该县降水量减少2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虽然降水量减少,但雨季地表径流量反而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40年来,该地水土流失面积扩大2倍多,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当地的人地关系状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善当地人地关系的基本策略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耕地扩大、森林减少 人口增长过快
(2)森林被大量砍伐,蒸腾作用减弱 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下渗量减少
(3)毁林开荒,农村生活能源缺乏 矛盾突出(日趋紧张)
(4)控制人口增长 大力发展林业等多种经营
降水量减少但雨季径流反而增加,这从反面体现了植被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读“黄淮海平原某地盐分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重盐碱0~40 cm土层盐分季节变化与蒸发、降水差值变化图
Ⅱ强排前后土壤盐分变化(盐池刘村,1989年)
(1)Ⅰ图中表示蒸发、降水差值曲线的是____________,表示盐分变化曲线的是。该图反映了蒸发、降水差值和土壤盐分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2)该地雨季在__________月,易发生__________灾害。该地易发生干旱灾害的时间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月。
(3)Ⅰ图表示土壤中水盐运动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4)Ⅱ图表明土壤盐分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_。为保证作物生长,必须降低的含盐量,常用的________________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Ⅱ图不同的时间土壤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该方法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B蒸发、降水差值大时,土壤含盐量高,蒸发、降水差值小时,土壤含盐量低,两者基本呈正相关
(2)7、8 洪涝 4、5
(3)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
(4)表聚性 作物土壤根区 引淡淋盐 井灌井排
(5)井灌井排 使咸水淡化,土体脱盐
首先根据Ⅰ图判断土壤中盐分含量不可能小于零,得出A是蒸发、降水差值曲线,B是含盐量变化曲线,然后再判断两者之间的关系。Ⅱ图主要反应了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方法及其取得的效果。
读下列气候统计资料,回答问题。
(1)平均大风日数在3天以上的月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月。
(2)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_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_月。
(3)平均降水量在150毫米以上的月份为___________月和___________月。
(4)据资料分析可知,该地气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5)该地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6)该地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正确答案
(1)3 4 5
(2)7 1
(3)7 8
(4)春旱多风沙 气温年较差大 降水集中且变率大
(5)温带季风气候
(6)春旱、多风沙、夏季易洪涝。
第(1)(2)(3)题从资料中可直接读出。总结概括前三题可得出总的气候特征。根据1、2、12月平均气温低于0 ℃,7、8月高温且降水量最大,可推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阅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
(1)写出图中地形名称:A_________山脉,B__________盆地,C_________山脉,D_________盆地,E__________山脉。
(2)图中代表塔里木河的序号是____________,代表额尔齐斯河的序号是___________。其中哪条河流是外流河?这两条河流主要是哪种水源补给类型?
(3)阅读黄沙淹没下的丝绸之路图,连接图中古城和古遗址,就可以显示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这说明这里的什么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出现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有哪些?
(4)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更贴近什么山的山前地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正确答案
(1)昆仑山 塔里木 天山 准噶尔 阿尔泰山
(2)⑤ ⑥ 额尔齐斯河,高山冰雪融水。
(3)丝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几乎全部被深埋在沙漠腹地,距离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较远。说明土地荒漠化问题相当严重。出现荒漠化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有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绿洲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放弃。
(4)昆仑山。随着大量破坏固沙植被,沙漠逐渐南侵,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人们为追逐水源和躲避沙漠侵袭,逐渐向河流的上游迁徙,导致居住地逐渐南迁。
本题一是考查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河流名称和水源补给类型等基本知识;二是考查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影响以及荒漠化产生的原因。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
湿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地进行保护。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6分)
(1)湿地是一种特殊的( )
A.水资源 B.生物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资源
(2)图中的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分布在A 平原、B 平原和嫩江源头。
(3)下列野生动物分布在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的是( )
A.羚羊、孔雀 B.丹顶鹤、天鹅
C.蓝马鸡、金丝猴 D.东北虎
(4)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
A.土地盐碱化 B.物种骤减 C.酸雨加重 D.沙尘暴增加
(5)今天人们又开始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有关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沼泽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正确答案
(1) C (2)三江 松嫩 (3)B (4)C (5)A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地理和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1)湿地属于土地资源。(2)根据AB在东北地区的位置判断,A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交汇处,为三江平原,B为松花江和嫩江交汇处,为松嫩平原。(3)东北地区的特有动物为丹顶鹤、天鹅等湿地环境下的动物。)(4)酸雨的形成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相关,东北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导致和荒漠化、盐碱化和生物物种减少等问题。(5)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物。
读珠江三角洲城市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7分)
(1)图中主要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所经历的 过程。(1分)
(2)试描述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特征。(3分)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积累了物质财富,提高了生活水平。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请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和来源。(3分)
正确答案
(1)城市化
(2)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靠近香港、澳门和东南亚。(3分)
(3)(3分)类型: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 来源:工业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的排放等;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