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
- 共1092题
危急中华地,千里炮声隆。惊落芦沟晓月,仗武势汹汹。我自堂堂华夏,更有文明雄史,奋起九州同。砥柱中流稳,倚剑敢屠龙。
双关捷,百团战,展威风。敌前敌后、南北游击任从容。国际同盟携手,粉碎黄粱美梦,梦断听丧钟。试看乌云散,日照漫天红。
——盛晓虎《水调歌头·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
问题:(10分)
(1)“惊落芦沟晓月,仗武势汹汹”是指什么?(2分)
(2)“奋起九州同”有何含义,请用史实证明。(4分)
(3)请列举“国际同盟携手,粉碎黄粱美梦”的史实两例。(2分)
(4)你认为在当前我们纪念抗战胜利有何现实意义?(2分)
正确答案
(1)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2分)
(2)含义: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2分)
史实:国民党组织凇沪会战等;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等。(2分)
(3)苏军出兵东北、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2分)
(4)以史为鉴,珍视和平。(2分)
(1)“芦沟晓月”这是关键信息,注意到这点,问题就好回答了。
(2)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战得到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从这个角度回答问题。
(4)言之有理就可以了。主要要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4分)
(2)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原因是否是真实原因?如果不是,真实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4分)
(2)不是。(2分)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年代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分)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实现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4分)
试题分析:(1)日军全面侵华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面对强势日军的进攻,中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结成统一战线,才能打败侵略者。为此,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日军发对侵略战争当然不是为了“东亚之安定”, 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年代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3)抗战胜利的原因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中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实现全民族抗战是主要原因,是内因起决定作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原因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引起作用,是次要原因。
点评:抗战胜利的原因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因和外因,只有这样分才能搞清哪个是主要原因哪个是次要原因。涉及抗战的知识点,除了这个外,还有抗战的意义,抗战过程的重要会议和意义等都需要掌握。
(2005年深圳高三第二次调研)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山舰事件”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有何不同?试分析中共采取不同策略的原因。
正确答案
策略:“中山舰事件”:妥协退让,
以妥协求团结。皖南事变:坚决回击,以斗争求团结。
原因:处理“中山舰事件”: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处理皖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制定了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此题主要考查中共在处理“中山舰事件”和皖南事变中的不同策略的比较能力。要求比较的内容主要有二:一是比较中共在两个事件中的策略不同;二是比较分析这种不同的原因。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1941年底到1943年,《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执行,先后发表社论、专论20余篇,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100余篇,作为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甚至还亲自着笔为《解放日报》撰写了题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并在撰述《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名篇章中多次阐述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
《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则是用行政立法的形式对此前精兵简政的积极成果予以巩固,并进而推动精兵简政工作的深入开展。”……经过努力,“精简”工作成效显著,对此民主人士李鼎铭在《边区政府简政总结》中对作了高度的评价。
——摘编自《困局与应对:抗战时期中共精兵简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的历史意义。(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根据地精兵简政成效显著的原因。(9分)
正确答案
(1)①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执政能力。
②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③克服物质困难,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持续发展。(6分)
(2)①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精兵简政的重视。
②通过广泛舆论宣传为精兵简政做了思想准备。
③用制度和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精兵简政的贯彻与执行。
④精兵简政减轻了根据地人民的负担,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每点3分,满分不超过9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集训”精兵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依据材料“整顿各根据地各级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简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执政能力;同时军队减少,政府官员的减少能起到克服物质困难,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持续发展
(2)依据材料“作为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甚至还亲自着笔为《解放日报》撰写了题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政策》的社论,并在撰述《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名篇章中多次阐述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性”可以得出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精兵简政的重视;依据“《解放日报》为促进精兵简政政策的正确执行,先后发表社论、专论20余篇,经验介绍及情况报道100余篇”可以得出通过广泛舆论宣传为精兵简政做了思想准备;依据“《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和《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则是用行政立法的形式对此前精兵简政的积极成果予以巩固”可以得出用制度和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精兵简政的贯彻与执行,同时成果的取得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13分)20L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盛大开幕,广州继上海之后再次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广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1)广州是中国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在其被迫开放的同时,中国的哪些主权也 遭到破坏?(2分)
(2)1911年4月27日在广州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由于敌人力量太强大,起义最终失败。后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请问这次起义是由哪个组织领导的?这个组织成立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各是什么?(4分)
(3)中国共产党曾经在广州召开过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请问是第几次?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什么?有什么局限性?(3分)
(4)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虽然顽强抵抗,但仍然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l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
请问中国这一时期失去大片领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5)有人说:“1984年,对于广州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请问这句话如何理解(简要分析原 因)?(3分)
正确答案
(1)领土主权和关税自主权。(2分)
(2)组织:中国同盟会。(1分)时间:1905年。(1分)地点:日本东京。(1分)
意义: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分)
(3)次数:第三次。(1分)
中心议题: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问题。(1分)
局限性:没有强调对革命的领导权。(1分)
(4)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1分)
(5)1984年,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分)拥有了更多的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和优惠政策,以加快引进外资、技术,促进经济发展。(2分)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