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
- 共1092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7分)
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4分)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
“环球心折”的?(2分)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2分)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2分)
材料四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4)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四的观点。(4分)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 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3分)
正确答案
(1)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实现民族的复兴(4分)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2分)。
(2)工农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3)政治环境:美苏冷战局面出现;美国的包围;后来苏联的封锁。(2分,任写两点即可)
(4)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军事上: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敌人。(2分)
(5)尽管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会遇到太多麻烦,但是我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必然能实现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3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的信息来归纳可得出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实现民族的复兴;第二小问结合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来思考,可归纳出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
(2扣住材料二中的时间1937年1月,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抗战前夕的史实来思考,可得出工农红军完成长征胜利,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结合抗战胜利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来思考,可得出美苏冷战局面出现,美国的包围,后来苏联的封锁。
(4)材料四的观点是要建立全民族的抗战,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政治方面可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说明,军事方面可从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共同抗战来说明。
(5)看法应该选择第二的观点,可从当前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因素来展开,如尽管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会遇到太多麻烦,但是我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必然能实现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1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问题:(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怎样的作用?(6分)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出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3分)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3分)
正确答案
(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2分)
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4分)
(2)特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实行党外合作;没有统一的纲领(主义);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高举爱国主义,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答对任意2点即可得此问的满分2分)
史学范式:材料一主要运用了现代化史观,材料二主要运用了现全球史观。(答对任意1点即可得此问的满分1分)
(3)后果: 第一次分裂导致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机逐步扩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第二次分裂导致1945——1949国共内战,造成海峡两岸的分治。(1点1分,此问共2分。)
认识:国共两党在中国近现代史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两党合则两利,促进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斗则两伤,阻碍中华民族向前发展,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目前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答对任意1点即可得此问的满分1分)
本题考查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的合作,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理解国共第二次合作分别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抗日国共实行合作,两次合作因为七一五政变和国民党发动内战破裂。从两次合作产生的影响中谈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亲日政权的扶植,特别是有关亲日政权的统一,其主要目标是使之逐步稳健地发展。
——摘自1938年12月日本《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
材料二 日军在当地独立生活的必要物资,及属于物资动员范围之物资,特别是对地下埋藏资源,帝国对华要求数额之全量应如数取得。但必须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圆满且恰当地取得之。同时应避免过分压迫民需,特别是食品资源。
——摘自1941年1月日本《对华长期作战策略要领》
材料三 每当学校举行朝会或逢到日本什么纪念日的时候,全部学生被命令向太阳旗致敬,唱日本的国歌,并听“日满不可分”、 “民族协和”等训诫。……在伪满的修身教科书上,日寇尽量赞美与宣扬中国封建时代一套吃人的旧礼教,如什么“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
——摘自l943年9月《解放日报、东北沦陷十二周年纪念特刊》
(1)分析材料一,概括归纳日本对华作战方针政策与战争初期阶段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4分)
(2)材料二中它强调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取得一般物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资源不足日本推行了什么经济方针(4)?
(3)材料三揭露了日本怎样的侵华政策?日本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变化:速决战改为长期作战;扶植傀儡政权。(4分)
(2)原因: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方针:以战养战。(4分)
(3)政策:民族同化和文化愚民政策。目的:强迫学生接受封建奴才思想,培养对日本绝对效忠服从的年轻一代,便于进行殖民统治。(4分)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战术变化,结合材料“长期的作战”“亲日政权的扶植”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考查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注释“《对华长期作战策略要领》”可得出其原因是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反抗斗争,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经济掠夺方针和具体的办法是以战养战。第(3)问,由“日满不可分”、 “民族协和”“尊孔”、“忠君”、“以服从为伦理的第一要件”体现了日本的奴化教育或文化愚民政策,从日本侵略者利益的角度看分析可知便于其的殖民统治。
(2009年1月上海市卢湾区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美、英、法、西等国的代理商以香港为基地,在华南沿海地区散发传单和图片,诱骗中国人去国外当苦力。1847年即有华工被“招请”赴美国。——《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向东北地区移民,要将日本移民作为自耕农在东北重要地区安居下来。从1932年到日本投降时止,日本关东军特务部先后14次向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武装集体移民,共移入日本人约27万。
——《东北经济掠夺》
材料三 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别和上海经济发展需要,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是上海如今面临的最为突出的一个人口问题。市人口计生委透露,全市外来常住人口2007年为499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7%,来沪人员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造成怎样的社会后果?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上海,对上海的发展经济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 3)除上述原因外,你认为还有那些因素造成人群的迁移?
正确答案
(12分):1)(5分)原因:材料一: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在中国进行的移民活动;材料二:日本在侵华战争时,对中国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后果:材料一:华工为美洲等地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受到严重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材料二: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移民企图促成了这些地区的日本化,为其侵略政策服务。2)(5分)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地区间经济水平差别和上海经济发展需要),个体移民向经济、技术和教育高地迁移。积极意义: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上海发展中的劳动力及技术人员的补充,促进人才的流动与竞争;消极因素:造成城市压力过大,城市的住房、交通、道路等等有巨大的压力等。(言之有理即可)3)(2分)躲避战乱、奴隶买卖、自然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等。
本试题围绕人口迁移考查,注意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影响分析时主要从两面分析;人口的迁移除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有关,还有自然条件等因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