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1年5月,中国环保当局承认,尽管措施更为严厉,但随着经济回暖,中国的污染情况加剧.部分地方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原来种群密度较高的青蛙、泥鳅、鳝鱼、田螺等动物的种群数量均在减少.下列对该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这些显著变化是群落自然演替的结果  

②有害昆虫将呈“J”型曲线增长

③信息传递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难以发挥作用

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所降低.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①根据题意可知,环境的变化是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演替,①错误;

②有害昆虫由于受到空间、食物等限制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②错误;

③信息传递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③正确;

④由于环境污染导致越来越不适合生物生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所降低,⑤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地中部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历经长期演替之后,某生态学者于今年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此森林中松树种群的个体数远远小于该环境松树种群环境容纳量

B若以大树(年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该树种竞争优势的指标,则目前此一森林中竞争最优势的植物是赤杨

C栎树的年龄结构呈现增长型,若此森林不受干扰任其自然演替,则再过25年后栎树可能成为此森林的优势植物

D25年前发生火灾后开始次生演替,最先出现的两个物种是赤杨与松树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松树的种群近六年来并无新个体数增加,处于平衡期,由此可推知松树族群已达环境容纳量,A错误;

B、优势种通常为群落中个体数最多、覆盖面积大、生物量大、生存力最强的物种,表中大于5岁的树种以赤杨最占优势,B正确;

C、栎树的年龄结构呈现金字塔型属于增长型,若未受干扰的状况下未来种群发展可能成为优势种,C正确;

D、25年前发生火灾后开始次生演替,由表中21~22岁的树种树木判断,赤杨与松树是最先出现,D正确.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6•贵阳一模)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者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

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此类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2)研究表明,动物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由此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3)上表数据是根据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比实际值相比______(偏高/不变/偏低).

(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

(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__(能/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火灾后,该地森林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和自然环境.

(2)研究表明:该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3+187):(60+56+51+61+62):(34+41+39+166)=280:280:2801:1:1,由此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3)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故动物甲的数量减少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5)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自然选择和自然环境 

(2)稳定型    保持稳定 

(3)活动范围广    偏高

(4)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5)不能    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解析

解:(1)火灾后,该地森林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和自然环境.

(2)研究表明:该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3+187):(60+56+51+61+62):(34+41+39+166)=280:280:2801:1:1,由此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3)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

(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故动物甲的数量减少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5)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故答案为:

(1)次生演替    自然选择和自然环境 

(2)稳定型    保持稳定 

(3)活动范围广    偏高

(4)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5)不能    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在这样的地方上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

裸岩阶段→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和微生物种类都较多的是______

(5)在以下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正确答案

解:(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属于初生演替,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衣阶段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

(3)经过苔藓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所以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草本阶段.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苔藓阶段,微生物种类较多的也是苔藓阶段.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和苔藓阶段,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原因: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故答案为:

(1)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5)A B

解析

解:(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属于初生演替,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衣阶段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

(3)经过苔藓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所以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草本阶段.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苔藓阶段,微生物种类较多的也是苔藓阶段.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和苔藓阶段,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原因: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故答案为:

(1)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5)A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D不论哪种演替,最先出现的都是地衣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的过程,而不是“取而代之”的过程,因此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A正确;

B、在适宜环境下才会发展到森林阶段,B错误;

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

D、初生演替时,最先出现的是地衣,但次生演替时最先出现的不是地衣,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B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

C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

D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群落的演替,A正确;

B、根据次生演替的概念,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弃耕后的农田保留着较好的土壤条件,并且存在植物的种子等,因此此处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森林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初生演替速度缓慢,要比次生演替经历更长的时间

B群落演替只发生在陆地上,不会发生在海洋里

C森林遭受火灾后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

D人类的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正确答案

A,D

解析

解:A、初生演替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次生演替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一般来说,初生演替速度缓慢,要比次生演替经历更长的时间,A正确;

B、群落演替既能发生在陆地上,也能发生在海洋里,B错误;

C、森林遭受火灾后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故选:A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88年,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使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片焦土.几个月后,青青的绿芽、小树苗、多种昆虫、鸟类先后出现在黑色的焦土上,渐渐地,森林也奇迹般地恢复了.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资料描述了一个从焦土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

B森林中不存在同时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两种动物

C森林恢复后,不同高度上鸟类的分布只受光照影响

D资料说明群落演替的结果必然使树木越来越高大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析题意可知,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使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片焦土.从焦土又逐渐演替成森林的过程,A正确;

B、森林中存在同时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两种动物,如鸟类和昆虫,B错误;

C、森林恢复后,不同高度上鸟类的分布受食物和栖息场所的影响,C错误;

D、资料说明群落演替的结果是形成了森林,但是群落演替不一定形成森林,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示为热带地区一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甲、乙、丙三种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经过3阶段后三种种群的数量保持基本不变.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阶段3后,甲、乙、丙三个种群均存在负反馈调节

B到阶段3结束该群落已经到达顶极群落--热带雨林

C图示的演替过程是原生演替

D阶段3中,甲、乙两个种群年龄结构呈衰退型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经过3阶段后三种种群的数量保持基本不变,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均存在负反馈调节,A正确;

B、到阶段3结束该群落已经到达顶极群落,但不一定是热带雨林,B错误;

C、甲阶段开始时植物种群数量虽然为零,但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所以此演替为次生演替,C错误;

D、阶段3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年龄结构呈稳定型,D错误.

故选:A.

下一知识点 : 群落的演替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群落的结构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