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利法案》
- 共1417题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共主线是现代化(或工业文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第一步完成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请从欧美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方面的新变化予以概括说明。
示例: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
政治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100年间,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生产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变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格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垄断组织产生的条件和实质是什么?二战前后垄断又有何新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3个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进入垄断阶段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体制方面所呈现的不同特征,说明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说,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履艰难、一波三折。请列举从19世纪60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尝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经济:手工工场(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发展或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2)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手工工场到大机器生产(或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3)是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
(4)甲:英国大块拍卖封建地产,法国把没收的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美国颁布《宅地法》解决土地问题。
乙:英、法——国内革命战争;美——民族独立战争;日、俄——自上而下的改革;德、意——王朝战争。
丙:英、法、美民主化进程比较顺利;德、日、俄政治上保留了封建残余,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有所加强。
(5)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政府的“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的改革。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
材料二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大国崛起·工业先声》
(1)根据材料一、二,你怎样理解英国率先“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奕诉《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四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五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2)材料三、四、五的主张意在解决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中英两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不同之处。它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最早确立资本主义代议制;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确立经典力学体系。
(2)技术落后;封建专制制度;民主思想缺乏和迷信盛行。
(3)不同:英国的工业化以政治改革和科学进步为前提;中国的政治改革和科学进步滞后于工业发展。 启示:社会发展是全方位的,经济改革要与政治改革、思想解放相协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经过审查可以宣布国会的立法违宪,可以宣布总统或政府行为违宪。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根据现行的美国宪法第二十二修正案,美国总统任期4年,可以连任一届。法律上说总统由选举人团于选举年12月“间接选举”产生,但选举人投票意向由选民事先决定,绝大多数州和首都实行“胜者全得”制度。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等
材料二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是美国最高审判机构,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的9名终身法官组成,其判例对全国有约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审查权,即有权通过具体案例宣布联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违宪。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终身制可以保证法官不受来自行政机构的压力,确保司法不偏不倚,当政府成为诉讼一方当事人时,法官也不用违背法律与良心作出有利于政府的裁决。
因为在该部门任职是终身的,所以必然很快消除对任命他们的权力的一切依赖思想。因此,虽然联邦最高法院法官是由参议院提名及同意,总统任命的,但一旦这些被提名人当上终身制的法官,他们就无需再服从其原先的政党、总统、参议院的意志来审判。
——摘编自庄崴《论美国宪法的特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总统与最高法院之间的关系,并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指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与美国总统的不同之处。
正确答案
(1)关系:分权与制衡的关系。
说明:总统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最高法院可以审查总统或政府行为是否违宪。
(2)不同:任命制。特殊的司法审查权。任职终身制。身份独立。
(1)本题结合所学,不难答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三权分立原则,答出总统和最高法院的关系。
(2)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的9名终身法官”“享有特殊的司法审查权” “只要忠于职守,可终身任职” “法官不受来自行政机构的压力,”“他们就无需再服从其原先的政党、总统、参议院的意志来审判。”
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民社会CIVILSOCIETY是外来语,它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反抗国家权力,寻求独立于政府的经济自由和公民自由空间的取向,它由市场经济、自愿组织和司法机构组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收到外来力量的冲击开始发生变化,辛亥革命蕴育了新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到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间社会活跃程度达到鼎盛,各种民间组织层出不穷。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化程度的提高,西方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公益组织尤其是公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时期,立法保护工人有权与雇主谈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随着经济的恢复和社会政治环境的较为宽裕,美国的社会团体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材料四 《国际组织年鉴》统计,全球民间组织的数量从1956年的985个增加到1985年的14000个,进而到2003年的21000个。
(1)根据材料,指出近代欧洲公民社会与政府之问的关系,英法资产阶级反抗国家权力的尝试和结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两方民间组织相比,近代中国民间组织产生的背景有什么不同?指出它们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角度分析当时社会团体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全球范围民间组织迅猛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关系:公民社会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
尝试: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结局:用立法形式确立起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体制。
(2)不同:西方列强的侵略;新思想的传入;民族工业产生并得以发展;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了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
(3)民主政治的传统,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的恢复和各项民生政策实行;社会转型和公民参与意识增强,扩大公民的各项权力。
(4)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出现;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意识形态和思想信仰的多元化;联合国,世界银行和IMF的国际组织的建立;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逼迫;小政府,大社会意识形成和各国政府开放的NGO政策的影响。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