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利法案》
- 共1417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联邦制为什么能够取代邦联制在美国建立?
正确答案
(1)美国的州一开始就没有统一的权力领导机构:①建国之前,英国对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每个州都是独立的整体。②建国之初,美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由州政府与乡镇政府管理的国家,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
(2)1781年,按照《邦联条例》建立起来的邦联体制,使刚刚独立的美国很快遇到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等方方面面。
(3)1787年宪法在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又尊重了各州长期以来就拥有独立的行使各种权力的传统,使之保持了一定的程度的自治地位。这样,既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的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它得到了各州的一致认可,联邦制政府顺理成章地得以成立。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从美国独立后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相关内容来概括说明。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相互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国的历程》上册
材料二 美国已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例如,德国的音乐家和诗人舒伯特宣称, 在美国,“十三扇金色的大门向不容异说和专制政治的受害者们敞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6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舒伯特对美国独立后的“金色的大门向不容异说和专制政治的受害者们敞开着”的评价?并用史实加以论证。(4分)
正确答案
(1)制定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在广阔的土地税建立了新型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6分)
(2)不同意。美国独立后还保留着种植园奴隶制经济;还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或同意。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赢得独立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4分)
试题分析:(1)美国突破古代民主局限,维护民主的措施主要包括:制定1787年宪法,建立联邦制;“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在广阔的土地税建立了新型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院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实行代议制民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
(2)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观点可以不拘一格,但是无论考生持哪种观点,都要有理有据,结合史实,充分论证。不同意的观点,可以这样论述:美国独立后还保留着种植园奴隶制经济;还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同意的观点,可以这样论述: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国家;赢得独立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政制度的建设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材料一 1787年宪法签署时的场景
注:右上方站立在书桌旁的即为担任主席的华盛顿,中部持杖者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其右边与他讲话的人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坐在富兰克林左边桌旁的是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詹姆斯·麦迪逊
材料二 每当人们谈到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时,都会记起他:华盛顿。他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创立了一个共和国;他主持了制宪会议,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政体制奠定了基本结构和框架。
材料三 在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场景发生的地点在哪里?除去材料中介绍到的人物外,主要是哪些人参加了这一次隆重的签署仪式?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宪政体制及其突出特点。
(3)试从1787年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的角度谈谈你对“日出”一词的理解。
正确答案
(1)①地点:费城。②主要参加者:50多位来自各州的制宪会议代表。
(2)总统制共和制。 特点: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衡。
(3)对“日出”的理解: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②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利于证据的长治久安。③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被各国仿效。(说明: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皆可。)
本题图文并茂,选材新颖活泼,体现了当今高考考试的方向。难度不大,先分析三则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而非常态政治时期。制宪政治要解决的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参与制宪的各个党派虽然有各自的价值、信念和利益,但要求他们在制宪的时候,暂时放下党派之私见和私利,从国家的长远和整体利益出发,制定超越党派的永久宪法。……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面对人性中的幽暗,联邦党人非常具有政治智慧,他们不是像法国大革命那样以公共的善的名义去压抑私利的恶,而是通过建立分权的宪政制度,以恶制恶,相互平衡,将恶转化为善,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在费城制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
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期和美国独立初期面临的相同政治 问题有哪些?(4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是如何运用“政治智慧”来解决上述问题的。(6分)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中国政治制度转型失败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相同问题:①党派之争、利益群体之争; ②制定宪法之争。(每点2分,共4分)
如何解决:①通过三权分立制衡,将私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
②通过联邦制、调和中央与地方、各州之间的利益冲突;
③通过实现共和制,将分散的私人利益转化为民族整体利益。
(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①民国初年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破坏中国民主;
②北洋军阀独裁割据,无力实现民主政治;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或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④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整体素质低下,不能承担公民的政治责任。
(每点2分,共8分)
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一信息“民国初年是一个非常的时代,处于制宪政治时期”“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再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回答。
(2)注意材料二信息“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说明从思想上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国民整体素质低下,不能承担公民的政治责任;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回答。
点评:历史材料题解题过程应把握好5个环节:读(审题)、找(相关信息)、接(嫁接)、转(转换)、答(组织答案)(1) 读(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审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审题分两步:第一步是读材料,建议带着问题去读,可泛读或浏览,也可精读。第二步是审问题,审问题要注意3个方面:首先要审中心词,即答什么;其次要审限定词,主要指时间和空间等限定词;再次要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2) 找(相关信息):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或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概述、说明、指出……”等问题时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找信息主要指通过阅读材料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但针对不同问题要区别对待,如:解答“根据材料(含图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时,有时要找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出处、人物、言论等;解答“对比两则(或两则以上)材料说明、指出异同点(或各自特点)……”问题时,要找出不同材料的异同点或变化。(3) 接(嫁接):嫁接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嫁接主要指根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的相关历史知识有机联系起来,或者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还原或定位到课本中去。(4)转(思维转换):思维转换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文综解题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转换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政史地不同学科之间的思维转换;二是同一学科中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在解答历史材料解释题中的比较说明题时,纵向和横向知识的思维转换显得非常重要。(5) 答(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是解题的归宿或落脚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