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 共75155题
按照下列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特征判断元素,并回答问题。
A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且只含1个电子;B原子的3p轨道上得到1个电子后不能再容纳外来电子;C原子的2p轨道上有1个电子的自旋方向与其他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D原子的第三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四电子层上只有1个电子;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6。
(1)写出由A、B、C、D中的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至少写出5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由上述元素组成的物质制得A的单质的化学方程式(至少写出2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D+,可通过_______反应来实现;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B-,通常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写出E的元素符号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KOH、KClO、KClO3、HClO、HClO3、H2O等
(2)2H2O2H2↑+O2↑;2K+2H2O=2KOH+H2↑
(3)焰色;AgNO3溶液;稀HNO3溶液(4)Ar;
试题分析:A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且只含1个电子,故A为H,B原子的3p轨道上得到1个电子后不能再容纳外来电子;所以B为Cl;C原子的2p轨道上有1个电子的自旋方向与其他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所以C为O,D原子的第三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四电子层上只有1个电子,所以D为K,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6,所以E为Ar。(1)由A、B、C、D中的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KOH、KClO、KClO3、HClO、HClO3、H2O等;(2)利用上述元素制备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为:2H2O2H2↑+O2↑;2K+2H2O=2KOH+H2↑ ;(3)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K+,可以通过焰色反应来实验,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有氯离子,通常使用的试剂是AgNO3溶液和稀HNO3溶液;(4)E的元素符号为Ar。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元素及其化合物,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式,该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题难度不大。
已知与碳元素同主族的X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第1个长周期,短周期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内层电子总数少3,它们所形成化合物的分子式是XY4。试回答:
(1)X元素的原子基态时电子排布式为 。
(2)若X、Y两元素电负性分别为2.1和2.85,则XY4中X与Y之间的化学键为 (填“共价键”或“离子键”)。
(3)XY4的立体构型为 ,该化合物分子为 (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
(4)XY4在常温下为液体,该化合物中存在的微粒间作用力有 。
(5)XY4的沸点与SiCl4比较, (填化学式)的高,原因是 。
正确答案
(7分)(1)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或[Ar] 3d104s24p2 (2)共价键(3)正四面体形 非极性分子
(4)共价键、范德华力
(5)GeCl4 二者结构相似,GeCl4相对分子质量大,范德华力强,熔、沸点高(各1分)
试题分析:与碳元素同主族的X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第1个长周期,则X应该是Ge元素。短周期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内层电子总数少3,它们所形成化合物的分子式是XY4,所以Y应该是氯元素。
(1)根据构造原理可知,Ge元素的原子基态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或[Ar] 3d104s24p2。
(2)两种元素的电负性均大于1.8,都是非金属,所以XY4中X与Y之间的化学键为共价键。
(3)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可知,分子中中心原子含有的孤对电子对数=(4-4×1)÷2=0,所以该分子是正四面体型结构,属于非极性分子。
(4)XY4在常温下为液体,说明该化合物形成的晶体类型是分子晶体,所以该化合物中存在的微粒间作用力有共价键、范德华力。
(5)由于二者结构相似,形成的晶体类型都是分子晶体,但GeCl4相对分子质量大,范德华力强,所以GeCl4熔、沸点高。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和考点,属于中等难度试题的考查。试题基础性强,难易适中,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答题能力。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10分)镁和钙是第ⅡA族元素。
(1)镁和钙都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镁反应缓慢,钙则反应较快。请推测同主族的铍和钡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2)钙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发生缓慢的反应,所以要把钙保存在密封的容器内。你认为钡应如何保存?
正确答案
(1)Be与水几乎不反应。Ba与水反应十分剧烈。
(2)Ba需保存在密闭容器里,最好保存在煤油中,以隔绝空气。
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Be位于Mg的上方,金属性Be<Mg,推测其与水几乎不反应,这一点,也可由Be与Al对角()相邻,性质相近,而Al与水几乎不反应得到验证;金属性:Ba>Mg,与K对角(
)相邻,性质相近,故与水反应应该十分剧烈;金属性:Ca<Ba,Ca已需要保存在密闭容器里,则Ba更需要密闭保存。
甲、乙、丙、丁是四种短周期元素,乙原子中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甲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乙原子核外电子数少1;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丁原子核电荷数比丙原子核电荷数多2。请回答:
(1)甲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3)丙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电子式为 ;
(4)甲与丁两种元素可组成的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正确答案
(8分)(1)2Na+2H2O=2Na++H2↑ ⑵ 第二周期ⅡA族 ⑶ ⑷ Na2O2
试题分析:乙原子中K层与M层电子数相等,所以乙是Mg。甲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乙原子核外电子数少1,则甲是钠元素。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因此丙是碳元素。丁原子核电荷数比丙原子核电荷数多2,所以丁是氧元素。
(1)钠是活泼的金属,极易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H2O=2Na++H2↑。
(2)镁是12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ⅡA族。
(3)碳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是CO2,含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电子式是。
(4)钠和氧元素形成的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是过氧化钠,化学式是Na2O2。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基础性强,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试能力。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①②③④⑤五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⑤五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 (写元素名称), 该元素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元素②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属于 化合物,(填“共价”或“离子” ),其电子式为 , 试比较②和③原子半径的大小
② ③(填“﹥” 或“﹤” )
(3)画出元素④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
水化物能与Cu发生反应,反应中作氧化剂的是(写化学式) 。
(4)写出元素⑤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以海水中含量最大的物质为原料可以生产⑤的单质,同时还可以得到另外两种重要的工业原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现有甲、乙两种短周期元素,室温下,甲元素单质在冷的浓硫酸或空气中,表面都生成致密的氧化膜,乙元素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是M层电子数的4倍。
①甲、乙元素分别为 、 (写元素名称)
②写出②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正确答案
(1) 钠 (1分) 2Na + O2 Na2O2(2分)
(2) 离子 电子式略 ﹥ (各1分)
(3) 略, HNO3(各1分) (4) 第三周期ⅦA 族 (1分)2NaCl +2H2O =Cl2↑+H2↑+2NaOH(2分)
(5)①铝、镁(各1分)
②2NaOH+Al2O3=2Na AlO2+H2O(2分)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H元素,②为Na元素,③为C元素,④为N元素,⑤为Cl元素。
(1)同周期中元素的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从上到下逐渐增强,则金属性最强为Na,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 O2 Na2O2。
(2)元素②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NaOH,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C的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故②>③;
(3)④为N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其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HNO3,具有强氧化性,与铜反应时做氧化剂。
(4)⑤为Cl元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所以在第三周期ⅦA族,电解饱和食盐水的产物为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NaCl+2H2O=Cl2↑+H2↑+2NaOH。(5)①甲元素单质在冷的浓硫酸或空气中,表面都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发生钝化反应,应为铝单质,乙元素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是M层电子数的4倍,应为镁元素,故答案为:铝;镁;②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甲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反应为氢氧化钠和氧化铝的反应,氧化铝为两性氧化物,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Al2O3=2NaAlO2+H2O。
点评: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元素的推断、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电解以及化学反应与能量等问题,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正确把握元素周期律的递变规律以及相关基础之知识的积累.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元称之为晶胞。NaCl晶体结构如图所示。
①晶体中每个Cl-同时吸引着______ _个Na+。
②晶体中在每个Cl-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Cl-共有________个。
③每个晶胞中有 个NaCl。
(2)下面是s能级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试回答问题:
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形;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形,每个p能级有 个原子轨道。
正确答案
(1)6 12 4 (2)球 纺锤 3
(1)钠离子半径小于氯离子的,所以黄球代表Na+,根据氯化钠晶胞的的结构特点可知晶体中每个Cl-同时吸引着6个Na+,即上下、左右和前后各一个。晶体中在每个Cl-周围与它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Cl-
应该是每个面的中心处的氯离子,1个晶胞中含有3个氯离子。1个氯离子为顶点,可以形成8个立方体,但每一个面被2个立方体共用,所以共有。晶胞中含有的钠离子是12×1/4+1=4,氯离子是8×1/8+6×1/2=4,即含有4个氯化钠。
(2)根据s能级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可得出,s电子的原子轨道是球形的,而p电子的原子轨道是纺锤形的,共有3个原子轨道。
(6分)A、B、C、D、E是中学化学常见的分子或离子,它们核外都有10个电子,且A是由5个原子核组成的粒子。它们之间可发生如下变化:A+B===C+D;B+E===2D,且D与大多数酸性氧化物及碱性氧化物均能反应。
(1)A的电子式:____________B的电子式:____________
(2)E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3)用电子式表示D的形成过程:
(4)实验室制取C的方程式:
正确答案
(1)(2)H3O+
(3)
(4)Ca(OH)2+2NH4ClCaCl2+2H2O+2NH3↑
10电子5核的微粒是NH4+,即A是NH4+。因为NH4+可与10电子的OH-反应生成10电子的H2O和10电子的NH3,所以B是OH-,OH-与H3O+反应生成2分子的水,所以CDE分别是氨气、水、H3O+。
(13分)、短周期元素X、Y、Z、W、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X、W可分别与Z组成常见化合物X2Z、X2Z2、W2Z、W2Z2,Q的单质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请回答:
(1)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X2Z的电子式是 。
(3)W2Z2与X2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上述元素中有两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同一主族。能证明它们非金属性强弱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在 25℃、101 kPa下,Q的气态氢化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可得Q的最高价氧化物,反应中每转移1mol e-放热190.0 kJ。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正确答案
(1)第2周期ⅣA族
(2)
(3)2Na202+2H20=4NaOH+O2
(4)CO2+H20+Na2SiO3=Na2CO3+H2Si03(胶体)
(5)SiH4(g)+202(g)=Si02(s)+2H2O(l) AH=一1520.0 kJ/mol
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2倍可以确定Y元素是C,Q的单质是常见的半导体材料则Q为Si,X、W可分别与Z组成常见化合物X2Z、X2Z2、W2Z、W2Z2,常见的此类化合物由H2O,H2O2,Na2O,Na2O2可以判断X是H,Z是O,W是Na;
(1) C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2周期ⅣA族
(2) X2Z是H2O,电子式是
(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02+2H20=4NaOH+O2
(4)碳元素和硅元素位于同一主族,证明二者的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通过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大小进行比较,CO2+H20+Na2SiO3=Na2CO3+H2Si03(胶体),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说明碳的非金属性比硅强。
(5)Q的气态氢化物是SiH4,在氧气中燃烧时转移1mol e-放热190.0 kJ则可以得到有1mol SiH4参与反应时放出的热量为1520.0 kJ,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SiH4(g)+202(g)=Si02(s)+2H2O(l) AH=一1520.0 kJ/mol。
(15分)在周期表主族元素中,甲元素与乙、丙、丁三元素上下或左右紧密相邻。甲、乙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丙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四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据此可以推断:
(1)元素甲为_______________,元素丙为_______________。
(2)元素乙和丁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
(3)四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其分子内电子数为__________,它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只写一个)。
正确答案
(1)N P(填名称、符号均可) (2)CO CO2 (3)P2O5 70
P2O5+3H2O(热)====2H3PO4,P2O5+H2O(冷)====2HPO3(任选其一)
甲与乙、丙、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可能是下列情况之一:
设甲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x。由(1)(2)得:
4x=20 x=5
由于甲、乙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丙元素的原子序数。所以甲为氮,乙为氧,丙为磷,丁为碳(如下图)。
由(3)(4)得:4x±1=20
x无整数解,舍去。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参照元素①~⑦在表中的位置
请用相关的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④、⑤、⑦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
(2)⑥和⑦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为_______>_______。
(3)由表中元素形成的物质可发生下图中的反应,其中B、C、G是单质,B为黄绿色气体。
① 写出D溶液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写出检验A溶液中溶质的阳离子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混合物X中的某物质不溶于水,但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碱,请写出它在苛性钠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Na>Cl>F (2分) (2) HClO4 >H2SO4 (1分) (3)5;7 (2分)
(4) ①2Al+2NaOH +2H2O → 2NaAlO2 +3H2↑ (2分)
②焰色反应火焰显黄色(2分) ③Al(OH)3AlO2― +H++H2O(2分)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知,元素①~⑦分别是H、O、Al、F、Na、S、Cl。
(1)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④、⑤、⑦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Cl>F。
(2)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⑥和⑦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为HClO4>H2SO4。
(3)B为黄绿色气体,则B是氯气。电解A溶液生成氯气和C单质以及D溶液,说明A是氯化钠,C是氢气,D是氢氧化钠。E是氯化氢,单质G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气,说明G是单质铝,F是偏铝酸钠,混合物X是氢氧化铝和氯化铝的混合液。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基础性强,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试能力。本题主要是元素“位、构、性”三者关系的综合考查,比较全面考查学生有关元素推断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⑴2006年11月16日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联合宣布,他们合成出了118号元素,新原子的质量数为297,则该新原子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为
⑵人们研究发现第一周期与第二周期一些元素性质与同族元素性质共性很少,有人建议将氢放在ⅦA,写出一种能支持该观点的化合物: ,人们发现Li+溶剂化倾向和形成共价键倾向很强,提出类似氢键的“锂键”,请写出(LiF)2含锂键的结构式:
⑶研究周期表发现存在对角线规则,处在对角线上的元素性质相似,如硼和硅处于对角线,请写出硼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正确答案
(1)61(2分)(2)NaH(LiH等,2分);(2分);(3)2B+2OH-+2H2O==2BO2-+3H2↑(2分,写化学方程式也给分)。
本题通过由硅到硼的性质和由氢键到锂键的拓展,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1)该原子的质子数为118,中子数为297-118=179,中了数与质子数之差为179-118=61;(2)把氢放在ⅦA族,说明氢与ⅦA族元素有某些相似性质,在ⅦA族元素能与活泼金属形成化合物如NaCl等,而氢也能形成NaH等,二者相似,可以支持题中观点;由氢键迁移到锂键即可写出;(3)B、Si性质相似,都能与NaOH反应,但二者化合价不同,可进一步与也能跟NaOH反应的Al相联系,从而可快速写出其离子方程式。
【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已知A、B、C、D、E是元素周期表中1~36号元素,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A、B、C、D为主族元素。A与另外四种元素既不在同一周期,也不在同一主族。B和C同主族,D和E同周期;元素E是周期表中的第7列元素,D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相同,D跟B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其晶胞结构(其中B原子在晶胞内部)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E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2)元素B与氮元素可以形成化合物NB3,其中N—B键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可以判断NB3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NB3分子中N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杂化。
(3)A、B形成的化合物A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A、C形成的化合物AC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但AB的沸点比AC高,其原因是 。
(4)从晶胞图可以得出:D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5)含有D元素的化合物焰色反应为______色,焰色反应的原理是 。
正确答案
(15分)(1)1s22s22p63s23p6(2分) 3d54s2(2分)
(2)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1分) 三角锥形(1分) sp3(2分)
(3)前者分子间存在氢键(2分)
(4)CaF2(2分)
(5)砖红(1分)
激发态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2分)
试题分析:元素E是周期表中的第7列元素,所以E是Mn元素;D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相同,且与E同周期,所以D是第四周期第二主族元素Ca元素;D跟B可形成离子化合物,根据晶胞结构判断,该晶胞中有4个D、8个B,所以该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DB2,则B为第七主族元素,B和C同主族,因此B、C分别是F、Cl元素;A与另外四种元素既不在同一周期,也不在同一主族,所以A是H元素。根据以上分析:
(1)Cl-的核外有18个电子,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Mn是第七副族元素,价电子排布式为 3d54s2;
(2)氨气分子中含有共价键;NF3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3+1/2(5-3×1)=4,有1对孤对电子,所以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利用杂化轨道理论判断N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sp3杂化。
(3)HF的沸点比HCl的沸点高的原因是HF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使分子间作用力增大;
(4)根据上面分析知D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F2;
(5)根据焰色反应判断Ca的焰色反应为砖红色;原理是激发态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15分)X、Y、Z、W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常见元素。其相关信息如下表:
(1)Z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写出Z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Y的电负性比Z 的 (填“大“或”小”);X和Y的气态氢化物中,较稳定的是 (写化学式)。
(3)X的一种氢化物H2X2分子中极性键和非极性健数目之比为 。
(4)Z的一种单质与烧碱溶液作用可以生产日常生活用的消毒剂,请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已知28gW在氧气中燃烧,放出186.4kJ的热量,请写出此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正确答案
(1)三周期 ⅦA (2)小;H2O (3)2:1
(4)Cl2+2OH—=Cl—+ClO—+H2O;(5)3Fe(s)+2O2(g)=Fe3O4(s) △H=—1118.4kJ·mol—1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得X是O;Y是S;Z是Cl;W是Fe。(1)Cl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 第ⅦA族。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2)非金属性S
(15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参照元素①~⑦在表中的位置,请用化学用语
回答下列问题:
(1)④、⑤、⑦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
(2)⑥和⑦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为_______>_______。
(3)①、②两种元素按原子个数之比为1:1组成的常见液态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能将Fe+氧化,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4)由表中元素形成的物质可发生如图中的反应,
其中B、C、G是单质,B为黄绿色气体,D溶液显碱性。
①写出D溶液与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②写出检验A溶液中溶质的阴离子的方法:______________.
③常温下,若电解1 L 0.1 mol/L的A溶液,一段时间后测得溶液pH为12(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该电解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④若上图中各步反应均为恰好完全转化,则混合物X中含有的物质有_______ 。
正确答案
(1) Na>Cl>F ; (2)HClO4>H2SO4 ; (3)H2O2+2Fe2++2H+=2Fe3++2H2O
(4) ①2Al+2NaOH+2H2O=2NaAlO2+3H2↑ ; ②取少量A溶液滴加几滴(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③0.01; ④Al(OH)3 H2O NaCl。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知:①的H;②是O;③是Al;④是F;⑤是Na;⑥是S;⑦是Cl。(1)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小,原子半径越大;不同周期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就越大。所以这几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Cl>F;(2)元素的非金属性Cl>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所以S、Cl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为HClO4>H2SO4;(3) H2O2在酸性溶液中能将Fe+氧化,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2O2+2Fe2++2H+=2Fe3++2H2O;(4)根据图示个物质的关系可知:A是NaCl ;B是Cl2;C是H2;D是NaOH;E是HCl;G是Al;F是NaAlO2;X是NaCl与AlCl3的混合物。①NaOH溶液与Al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②检验Cl-的方法是取少量A溶液滴加几滴(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就证明含有Cl-;③NaCl溶液电解的方程式是:2NaCl+2H2OCl2↑+H2↑+2NaOH 。pH=12,c(NaOH) =0.01mol/L,n(NaOH)=0.01mol。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产生1mol的NaOH,单质转移1mol。由于产生了0.01mol的NaOH,所以转移电子0.01mol。④若上图中各步反应均为恰好完全转化,假设有2mol的NaCl,则产生NaOH为2mol;Cl2和H2都是1mol.二者反应得到的HCl是2mol; NaOH发生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得到2mol的NaAlO2。在发生反应:NaAlO2+HCl+H2O = Al(OH)3↓+NaCl。所以混合物X中含有的物质有Al(OH)3、NaCl、H2O.
现有A、B、C、D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元素形成的—2价阴离子比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8个,B元素与A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为淡黄色固体,该固体遇到空气能生成A的单质;C为原子核内有12个中子的金属元素,当2.4克C与足量热水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2.24L,C形成正二价阳离子;D元素原子的M层上有7个电子。
(1)写出B、C两种元素的元素符号:B ,C ;
(2)画出A2-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 指出D在周期表的位置: ;
(3)写出B的呈淡黄色的化合物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比较D的气态氢化物与H2S和HF的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用化学式表示)。
正确答案
(1)Na;Mg
(2);第三周期第ⅦA族
(3)2Na2O2+2CO2=2Na2CO3+O2
(4)HF > HCl > H2S
试题分析:现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形成的-2价阴离子比氦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8个,则A为氧元素;B元素与O元素形成的一种化合物为淡黄色固体,该固体遇到空气能生成氧气,淡黄色固体为过氧化钠,则B为钠元素;C为原子核内有12个中子的金属元素,当2.4g C与足量热水反应时,在标准状况下放出气体2.24L,C形成正二价阳离子,令C的摩尔质量为xg/mol,则×2=
×2,解得x=24,所以C是质子数为24-12=12,故C为镁元素;D元素原子的M层上有7个电子,则D为氯元素,则
(1)由上述分析可知,B为Na、C为Mg,故答案为:Na;Mg;
(2)O2-的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为10,则离子结构示意图为,D为氯元素,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处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故答案为:
;第三周期第ⅦA族;
(3)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故答案为:2Na2O2+2CO2=2Na2CO3+O2;
(4)D的气态氢化物为HCl,非金属性F>Cl>S,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为HF>HCl>H2S,故答案为:HF>HCl>H2S。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