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并分析两宋为什么没有因此而富强。

正确答案

(1) 表现:

①北宋东京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居民20万户,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线,出现了“夜市”及娱乐场所“瓦肆”。

②北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品种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南宋海外贸易发达,东达日本、朝鲜,西到非洲一些国家,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原因:

①结束了唐末五代长期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两宋政府实行了许多发展经济的积极措施,对工商业也采取了极为开明的鼓励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③由于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南移,为增加政府收入,两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实行对外开放。

④造船、航海、指南针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海外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

(2)没有富强的原因:

①汉唐至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战乱和抑商政策所中断,难以持续发展,因而“繁荣”是有限的。 

②两宋军费、官俸、“岁币”,使政府人不敷出,造成难以解决的积贫积弱。

③政治腐败,由工商业繁荣带来的财富常被腐朽奢侈行径所抵消。

④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尖锐。

本题从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这一角度提出命题,又从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和原因、繁荣未使国家富强的原因三个方面求答。旨在考查考生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问题的能力。第①问中的“表现”比较容易概括,其中的“原因”和第②问中的两宋没有因此而富强的“原因”,应该从历史原因和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去综合分析,方可得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_____,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正确答案

朝贡贸易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简述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并分析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及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正确答案

演变:(1)夏朝以前,人们用天然贝壳作为货币。(2)商周时期人们使用人造贝币。(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青铜为主要材料的形态各异的铸币。(4)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实行圆形方孔钱,“圆形方孔”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铜钱的基本形制。(5)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6)唐初发行开元通宝。(7)宋代铜钱大量发行,四川地区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元代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纸币流通的政权。(9)明初废纸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体制。

原因:(1)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产品交换的日益频繁。(2)统治者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维护统治的需要。(3)商业贸易的日益发展,产品的商品化。

地位:(1)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中介和见证。(2)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3)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中介,也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因此货币由政府来发行。本题首先让学生回答货币的演变历程,主要考查熟练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概括演变的原因,考查根据演变的内容从多角度去归纳和概括,货币的社会地位也需要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加以总结,考查分析概括的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耱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夸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敌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采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泊银流人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人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谤村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夏尔尼使团前往中斟,井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圆圆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水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培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采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责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足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而,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台所学知识,说明马夏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同之处: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