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的数量变化
- 共171题
30.(21分)回答下列I、II两个小题
I.(11分)某地引入了一种外来植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生存和繁殖能力较强,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某生物小组对该植物进行了相关研究。
(1)该植物的经济价值主要是从植物体内提取某种糖蛋白。在此项技术中,需要先在植物浆液中加入 ( ),酶解50—70min除去细胞壁,再进行提取。该糖蛋白能抗多种病菌、病毒感染并有消炎作用,在人体内与此相似的生理功能是( )免疫。
(2)该植物刚引入该地后的几年期间,其种群数量几乎呈“J”型增长,主要原因是( ),该植物的大量繁殖可( )(增强或降低)当地生态系统固定太阳能的能力,但当地原有物种的生存会受其影响,从而使当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提高或降低或基本不变)。
(3)如图甲表示夏季某晴天该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表示将一株该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与图甲相同的条件下培养时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该玻璃罩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曲线。
①在温度和土壤条件适宜的情况下,
当L<光照强度<M时,限制该植物
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是( );
图乙中DE段的光照强度最可能与
图甲中的 ( )相对应。
②图乙中F点对应于图甲中的( )点。
假如F点和B点时的温度相等,那么F点与B点时的光合作用强度( ) 。
③经过一昼夜后,该植物体内有机物量将( ),依据是____
II(10分)下图表示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和分解的过程。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光可通过促进吲哚乙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3-亚基氧代吲哚(生长素)含量,进而抑制植物生长。请据题意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材料和用具:
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的小麦幼苗若干,普通白炽灯、紫外光灯、完全培养液、器皿和检测仪器。
(1)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将小麦幼苗平均分为若干组,并标记为A、B、C、D…,分别培养在( )中。
步骤2:给予A组适宜的可见光照,作为对照;给予其他各组同等强度的可见光及( ),作为实验组。
步骤3:相同适宜条件下培养适宜时间后,观察各组幼苗的( ),并检测( )的含量。
(2)该实验的目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6.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右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4.下列甲图为三种浓度的生长素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乙图为在含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a-e表示生长时期)及培养基中葡萄糖和乳糖的含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6.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8.下列所示的生物学意义中,说法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7.2006年10月2日至6日,我国黄海一海湾发生赤潮,科研人员对赤潮爆发期及前后的表层海水取样分析,结果如下表
(1)表中细胞密度代表浮游植物的数量,它们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 )成份。测量密度时,海水样本要先轻轻震荡几次,再用吸管吸取,滴加于( )上,然后统计计数室中的细胞数。可用( )作为溶剂提取浮游植物的叶绿体色素。
(2)与9月25日比较,10月2、3日海水pH值变化的原因是( ),10-6至10日海水中溶解氧变化趋势是( )(升高或下降)。有关资料显示,9月25日前该区域海水含P无机盐的含量远高于常年平均值,结合表中数据,提出一项控制该地区赤潮发生的措施 ( )。
正确答案
(1)生产者 血球计数板 丙酮/无水乙醇
(2)藻类数量增加,光合作用增强,海水中C02溶解度下降;下降 ;控制含P无机盐的排入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19. 下列分别与图中甲、乙、丙、丁相对应的陈述句中,错误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31.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______________个。
正确答案
(1)竞争 (2) a (3)降低(或快速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低 (5)400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朱鹮是全世界最为珍稀濒危的鸟类之一。1981年在陕西洋县朱鹮被重新发现时仅有7只,随即开展了保护和拯救工作,并在洋县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9.实地调查中发现,经过多年保护,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_____ ___,我国对朱鹮开展的这种保护属于 保护。
20.经过不断研究和努力,我国对朱鹮的人工繁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统计朱鹮种群数量2200只,若朱鹮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m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n代以后,理想状况下,朱鹮的种群数量为 。
21.右图为该保护区内沼泽地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 ,其中小鱼和浮游动物的关系为 。若浮游植物增加750kg,最多能使朱鹮增重 Kg,朱鹦摄食同化的碳最终通过____ ____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正确答案
(1) 次生演替 就地
解析
依题意可知:朱鹮被重新发现到经过多年保护、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这是在其土壤条件得以保留,并保留了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其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我国对朱鹮开展的保护措施主要是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属于就地保护。
考查方向
考查群落演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初生演替从裸地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还有易地保护。
易错点
注意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教师点评
掌握次生演替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是解题关键,难度较易。
正确答案
(2)2200 (1+m)n (2分)
解析
依题意可知:朱鹮的初始数量N0=2200只,每一代比原来增加m倍,即λ=(1+m)倍,则n代以后,根据公式Nt=N0λt可知,朱鹮的种群数量是2200(1+m)n。
考查方向
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J”型增长的是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每一年的λ倍。
易错点
注意指数式增长的条件是空间无限大,食物充裕,没有生存斗争即无自然或人工选择。
教师点评
掌握指数式增长的条件、模型是解题关键,难度适中。
正确答案
(3)浮游动物、小鱼、泥鳅(答不全不得分) 捕食和竞争(答不全不得分)
30kg 自身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2分)
解析
分析食物网,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为初级消费者,有浮游动物、小鱼、泥鳅。小鱼和浮游动物均以浮游植物为食,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小鱼也以浮游动物为食,二者又存在捕食关系。若有750kg浮游植物,计算朱鹮增重的最大值,则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应按20%计算,且以最短的食物链为依据,此时朱鹮处于第三营养级,最多能使朱鹮增重750×20%×20%=30(kg);朱鹦摄食同化的碳最终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考查方向
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相关知识。
解题思路
食物链起点为生产者,终点是终极消费者。能量流动沿食物链、网是单向没找到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易错点
食物链一定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不能改变,而能量利用效率可以改变,没有能量传递到分解的传递效率。
教师点评
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的特点和意义是解题关键,难度较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