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但是引起沙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所以本题叙述错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非洲萨赫勒地区的相关示意图

(1)下列关于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2)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农作区入侵牧区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正确答案

(1)D

(2)①压缩草场面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

②草地变成耕地(旱地);

③劳动力需求导致人口增加从而需求更多的耕地;

④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等。

(1)此题综合考查非洲萨赫勒地区土地退化与贫困化问题。从图中可知萨赫勒地区分布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此区地理位置是降水少的重要原因,非洲撒哈拉地区三面临海,并非距海远,其降水少是受副高控制的影响。20世纪以来,随着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业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其特点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游牧业牲畜品种多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季节游牧;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多、集中的规模经营、掘井定居。

(2)由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地。人类的这一行为必然会加速荒漠化的发展和草场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作区入侵牧区对草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耕地需求量加大,使原来的草场变为耕地,从而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二是由于耕地需求的增加,迫使牧场向环境脆弱的地区转移,其结果都会造成荒漠化的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可能出现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是次生盐渍化。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 “贵州地形图”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描述贵州地形的基本特征。(4分)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破坏,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贵州是我国西南石漠化面积最大的省区。

(2)分析贵州石漠化的成因,并说出与之相关联的三种自然灾害。(8分)

正确答案

(1)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地形广布(地表崎岖)。(4分)

(2)自然原因:降水丰沛、集中(气候暖湿);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较薄,易发生侵蚀。(3分)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过度樵采)、不合理耕作方式(过度开垦)、工矿建设等。(任选两项,2分)

关联性灾害:滑坡、泥石流、山洪、旱灾。(任选三项,3分)

试题分析:

(1)由图示河流和地势可知,贵州地形以高原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势西高东低。

(2)自然原因西南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集中;地形坡度大,易水土流失;土层浅薄。人为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植被破坏。造成的主要灾害有:滑坡、泥石流、旱灾、洪灾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荒漠主要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类型,读世界各大陆荒漠构成图,回答题.

小题1:图中代表南美大陆的是

小题2:有关荒漠的成因,说法不正确的是

小题3:不属于Ⅲ类型的荒漠在②所在的大陆面积大的原因

正确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试题分析:

小题1: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广泛的大陆应为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故判断①表示亚洲;②表示非洲;③表示澳大利亚,故④表示南美洲,且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安第斯山脉的东侧,阿根廷东南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均有分布。

小题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由于地处内陆,离海远,而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巴塔哥尼亚荒漠是由于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为盛行西风的背风坡,故降水少,而形成荒漠。故C项错误。

小题3:结合上题分析,Ⅲ类荒漠应为热带沙漠,其在非洲广泛分布于非洲北部,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地形较开阔,面积较大,且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大陆西岸受加纳利寒流影响,故形成热带沙漠,而影响热带沙漠的地区的盛行风带应为信风带,都为偏东风,故A项错误。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和主要的气候成因,特别掌握世界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成因,注意亚洲大陆的温带荒漠和南美洲东南部的温带荒漠的成因差异和南北半球的信风带的风向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新疆和田地区的有关材料和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如果图中的三道防线遭到人为破坏,则绿洲地区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1分)

(2)和田地区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河流径流量随______________的季节变化而变化。(2分)

(3)绿洲地区发展农业除水源外,其它优势气候条件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三道防线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3分)

(4)从下列选项中选择相应的字母填入“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的关联图中。(每个空格内限填一项,有的选项可不选用)(3分)

E.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正确答案

(1)土地荒漠化(1分)

(2)高山冰雪融水补给(1分) 气温(1分)

(3)日照强(1分) 昼夜温差大(1分)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1分)   

(4)(每空1分)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问题。

(1)干旱地区,若植被破坏,则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扩张;

(2)位于新疆干旱地区,降水少,故河流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冰川融水;流量受气温影响。(3)当地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少,气候干旱,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绿洲地区防护林的主要作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注意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北甘肃省玉门市,在一轮轮人口大迁徙后,老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3万锐减到不足3万人。房价不断下跌。老市区一套80平米的房子只能卖几千元。

材料二 玉门油田及相关企业每年排放出近300万立方米的污染物和工业废水,给老城区及下游乡镇水源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而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材料三 甘肃省玉门市位置示意图。

(1)在自然带中,玉门地区的自然带名称是                              

试说出其形成原因。(3分)

(2)说出玉门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4分)

(3)面对玉门油田资源的枯竭和现状,请你为该地区经济发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4分)

正确答案

(1)温带荒漠带。(1分)①该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降水很少,(1分)②温差大。风化作用强。(1分)

(2)土地荒漠化。(1分) ①严禁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②合理利用水资源;③合理进行工程建设;④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⑤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 ⑥调整农业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等。(任答3点得3分)

(3)①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1分)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1分)③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开发风能等新能源;(1分)④延长产业链等。(1分)

试题分析:

(1)读图,玉门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降水很少。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关、年较差大。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强。结合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判断,该地自然带属于温带荒漠带。

(2)该地位于温带荒漠带,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在这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主要治理措施包括严禁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进行工程建设。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调整农业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等。

(3)传统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可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进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大力开发风能等新能源。进行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把下列选项填到图中对应空格中。(6分)

①平整土地;②修水平梯田;③蓄水保土;④发展多种经营;⑤贮水拦沙;⑥改善生产条件。

(2)表中所列内容是________地区________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综合治理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根据下表右边的治理目的,写出左边的治理措施代号。

①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②调整产业结构;③修河筑堤,疏通河道;④建设分洪、蓄洪区;⑤建设水利枢纽;⑥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6分)

正确答案

小题1:A—①;B—②;C—⑤;D—⑥;E—③;F—④(①②可互换,③④可互换,⑤⑥可互换)(6分)

小题2:黄土高原 小流域     保持水土,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4分)

小题3:A—⑤;B—⑥;C—④;D—③;E—②;F—①(6分)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图示的因果关系判断,平整土地、修水平梯田属于工程措施;工程措施的主要功能是贮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而生物措施的主要功能是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小题2:表格的内容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属于“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综合治理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拦蓄泥沙,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小题3:注意因果联系,一一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两个基本措施及每项措施的目的和发挥的作用。然后认真研究所给图表及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一般容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其中A地区易发生________等气象灾害,D地区易发生________等地质灾害。(2分)

(2)人们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时,如果不注意生态建设,往往容易诱发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其中C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E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2分)

(3)A所在地区在气候上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4分)

(4)D地区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却较低,试分析原因。(2分)

(5)分析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干旱、沙尘暴  地震、滑坡、泥石流

(2)土地盐碱化   土地石漠化

(3)俄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4)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条件复杂。

(5)B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离海远,故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水源不足,故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

本题考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1)图示A为内蒙古高原,因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故主要的气象灾害为干旱、沙尘暴和寒潮;D处为我国西南地区,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且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起伏大;故是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最多发的地区。(2)图示C地区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由于春旱严重,故因不合理灌溉,而导致土地盐碱化;E地区位于我国云贵高原,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严重。(3)A地区为大兴安岭,从气候上而言,与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重合,故也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4)影响水电站建设的主要原因从自然环境、交通、市场距离和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5)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水源、植被等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部,松辽平原西北部,目前大部分草地都已沙化。

材料二:1991~1996年,我国某研究机构在科尔沁沙地进行了放牧试验,试验分为3个放牧强度进行,即重牧(HG)(6只羊/公顷)、中牧(MG)(4只羊/公顷)、轻牧(LG)(2只羊/公顷),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植被的影响;左图为不同放牧强度下物种丰富度变化示意图,右图为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场高度变化图。

(1)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   趋势;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_。但从第3年开始,   区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下降。(4分)

(2)三种放牧强度中,   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   使草层高度有所增加。(2分)

(3)材料二表明人们采用的环境管理手段是   (技术或生物或管理)。(2分)

(4)分析科尔沁草原沙化的主要原因。   (4分)

正确答案

(1)增加或上升(1分) 中牧区>重牧区>轻牧区(2分) 重牧(1分)

(2)重牧(1分)  轻牧(1分)

(3)技术(2分)

(4)自然原因:干旱或降水少(1分)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1分) 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任答两点,2分)

试题分析:(1)根据图1可以看出,在放牧试验的最初2年,各放牧强度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增加或上升趋势;不同放牧强度对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中牧区>重牧区>轻牧区。从第3年开始,重牧区的物种 丰富度出现明显下降。(2)阅读图2可知,重牧使草层高度明显下降;轻牧使草层高度增加。(3)材料2表明人们采用的环境管理手段是技术手 段。(4)注意要从自然原因(降水量、蒸发量和风力等)和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两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基本信息,并能结合不同的放牧强度对草场不同程度的影响比较分析即可,注意借鉴课本关于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简答我国这个地区荒漠化发展快的原因。5分

(2)简答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2分

(3)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1分

(4)针对图中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4分

正确答案

⑴自然: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平地覆盖了大量疏松的沙质沉积物;风大且集中;3分

人为: 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或过櫵、过牧、过垦等)。2分

(2)西部和北部沙漠分布广,在西北季风的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也促使荒漠发展。2分

(3)沙尘暴 1分

(4)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我国内蒙古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及其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锡林郭勒草原的相关数据

   材料二  自1998年开始,草原兴发集团实施“公司+基地+农牧户”的产业化模式,积极引导牧民改变传统观念,发展效益养畜,实施订单生产,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1)由图中可见,内蒙古地区植被类型由东向西呈现                       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导素是                          。(2分)

(2)锡林郭勒盟的传统牧业按投入和产出分类属于          农业。实行新的产业化模式后,牧业生产按产品用途分类属于       农业。(2分)

(3)土地荒漠化是制约当地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试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森林-草原-荒漠      水分

(2)粗放              商品

(3)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大风天气多。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

(1)本题考查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自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森林-草原-荒漠。(2)本题考查农业的分类,不同的划分依据,分类也就不相同。(3)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形成,自然因素从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导致干旱。人为因素从植被破坏,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世界荒漠景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荒漠一般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地与B地纬度位置大体相当,但C地没有形成沙漠的原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地荒漠直逼海岸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资源利用不当是造成A区域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简述该区域水资源利用不当的方式及其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形成主要受人为原因影响,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植被破坏而形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分析该表,回答问题:(10分)

(1)该地耕地面积扩大,而粮食总产量却降低,其原因是                      

(2)该地水旱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3)根据上表,结合地理知识,把①土壤肥力下降;②暴雨增多;③进一步毁林开荒;

④洪水灾害增多四项填入图中适当空格,使之完成一个循环过程。

正确答案

(1)由于毁林开荒,导致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减少,因此粮食总产量降低。  (2)森林减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

(3)A--②   B---①    C--④     D---③

本题考查区域环境的综合分析和资料分析运用能力。(1)耕地面积扩大,但粮食总量下降,故反映单产下降,主要从当地环境恶化的角度分析。(2)结合表格信息,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故水旱灾害多发。(3)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各项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下一知识点 :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