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

材料一   2013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状况

注:2013年我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不到40%,国际惯例一般最低在60%。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部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请你结合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实现社会公平提出解决的办法。(11分)

正确答案

(1)2013年我国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低,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4分)

(2)①进一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分)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分)③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3分)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分)

试题分析:(1)该题是图表题,学生要根据表头、项目、数据和小注的内容准确、全面概括。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我国GDP、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这是可喜的,但同时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2)提出解决的办法,需要回答措施,措施要围绕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组织答案。学生可以从实现公平的根本途径,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等几个方面具体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材料一:2010年我国东部某省居民人均收入状况比较表

  内容

项目

城乡

行业

地区

城镇

农村

垄断性行业

一般性行业

南部

中部

北部

数值(元)

21 574.7

6 906.93

54 605

18 703

7 623

5 836

3 606

增长(%)

12

10.7

12.7

10.5

8.9

11.7

12.7

 

注:2011年,该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 2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材料二:2009年以来,该省采取一系列措施力促社会公平: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医疗、 保险、落实沿海开发国家战略,促进该省北部和中部地区加快发展;2010年2月1日起,又以超过12%的增幅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等等。

(1)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该省居民收入分配状况。(8分)

(2)联系材料,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怎样才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12分)

正确答案

(1)2010年,该省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与人均收入都有较大提高;但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居民人均收入增幅低于财政收入增幅,说明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8分)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该省中部和北部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

③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分配秩序,打破行业垄断;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效率、促进公平。(1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共24分)材料一:下图代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收入分配结构示意图。两幅图所代表的社会财富总量相等。图一为“金字塔型”、图二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指出:到2020年要做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两种分配方式对我国经济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12分)

(2)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谈谈中共如何实现自己的承诺?(12分)

正确答案

(1)(8分) ①“金字塔型”收入分配格局的弊端十分明显,违背了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2分)由于利益分配不平衡、不公平引发的利益分化,必然激发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分)②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等收入者多,两极人数少,能让绝大多数人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其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消费结构,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再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但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最后,构建“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构建和谐社会。 (8分)

(2)(12分)①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②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每点3分,共1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从图表中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两幅图中显示了两种不同的分配结构。本题要求回答“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的意义,可以从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消费、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知识指向为中国共产党的知识.本题要求学生回答出如何实现党的承诺。即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考生可以从党的宗旨、性质、执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等角度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下图,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哪种人口财富状况更优越?为什么?(6分)

(2)我国应如何实现更优目标?(8分)

正确答案

(1)乙更优。在社会财富相等的情况下,甲图中低收入人口占绝大多数,收入越高人口越少,社会财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现象明显。(3分)

乙图中,中等收入人口占了绝大部分,高收入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少数,社会财富比较均衡,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3分)

(2)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强化税收调节

④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每个小点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解决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主要经济措施。(10分)

正确答案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④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下一知识点 : 注重效率、维护公平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