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新生儿黄疸重要的护理诊断是( )。

A.喂养问题
B.胆红素脑病
C.有感染的危险
D.体温升高
E.皮肤黄染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点] 新生儿黄疸[重点等级] ★★★★★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依据公路工程的专业特点,安全管理分为( )等。

A.电气作业管理
B.桥梁工程的安全管理
C.陆地工程的安全管理
D.交通工程的安全管理
E.高空工程的安全管理

正确答案

A,B,C,E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2 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藏民族多食用牛羊肉、奶制品,油脂多,不易消化,而茶具有化油去腻的作用,同时兼有保健功效,因而茶在藏区很受欢迎,可谓“不可一日无茶”。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茶马古道已经逐渐消失。图5为茶马古道示意图。

12.分析藏区与西南其他地区茶马交易的原因。(10分)

13.分析茶马古道的意义。(8分)

14.简析茶马古道消失的原因。(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藏区属高寒地区,蔬菜缺乏,奶肉是藏民的主食。(2分) 但藏区不产茶。(2分)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且储存时间长,故藏民喜喝酥油茶(2分),而在内地产茶(2分),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2分)

解析

首先是藏民喜欢喝酥油茶。藏区属高寒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奶、肉是藏民的主食。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饮茶能够帮助分解脂肪,故藏民喜喝酥油茶。但藏区不产茶而产良马。在内地需要大量的骡马。川、滇等南方各地具有暖湿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盛产茶叶,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考查方向

区域贸易发展原因,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

解题思路

根据区域资源的差异性和需求性,结合材料信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根据材料信息分析,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和供需关系,贸易之间的互补性。

教师点评

考查材料信息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和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城镇的兴起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每点2分,共8分,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给分)。

解析

茶马古道连接了两区域,成为一大交通线,带动了沿线和两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文化的交流和民族间的交流,区域协作,祖国统一。

考查方向

交通线的意义。

解题思路

交通线存在的意义,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易错点

茶马古道两大民族之间的交通贸易之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多方面的影响

教师点评

考查材料分析和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公路、铁路的修建,使茶马古道的交通地位下降(2分);茶源地增多,使雅安茶产区地位下降(2分);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和茶马古道的作用,图示交通线的增加,降低了茶马古道的地位,且增加了藏族地区茶叶的来源渠道,导致茶马古道的衰落。

考查方向

交通线衰落的原因。

解题思路

根据图示材料,和茶马古道的作用,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易错点

根据材料信息显示,获取交通线路的增加,增加了藏民获取茶叶的渠道,而且更加便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3 分

43.(十六)读关于西雅图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3分)

西雅图濒临普吉特湾,始建于1852年,是美国西北部重要工商业城市与港口,是美国本土通向亚太国家的门户。

西雅图是个多民族的城市,亚裔占13.1%。目前,西雅图仍是美国最适合移民定居的城市之一。

西雅图地区拥有多个领先的经济体,如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供应商微软、航空航天巨头波音、美国最大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等公司总部都在西雅图。

试根据图文资料从西雅图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方面,简析西雅图港口发展的有利条件、当地不同历史时期主导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13分)

正确答案

西雅图建设海港的自然与人文条件:西雅图濒临联通太平洋的普吉特湾,港阔水深,不冻不淤(2分);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实现海陆联运(2分);港口腹地经济发达(1分),面向亚太国家,市场广大,海运需求大(1分)

西雅图气候、地形特征对19世纪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西雅图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1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森林生长(1分),为木材工业提供大量原材料(1分)

西雅图人文条件对20世纪下半叶主导产业发展的影响:西雅图吸引了大量外来移民,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移民中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当地科技发达、经济实力雄厚;交通运输、通信业发达,促进高科技产业如飞机制造、信息产业等的发展(任答4点,4分)

解析

西雅图建设海港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从地理位置、陆域条件、水域条件、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情况、腹地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可知,19世纪西雅图产业以木材工业为主,木材工业属于原料加工业,所以分析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因素就是分析森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根据西雅图周边环境简图可以分析出西雅图森林广布的地形和气候条件。20世纪西雅图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下半叶以飞机制造业、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产业为主,影响这些产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科技、交通、信息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西雅图港口发展的有利条件、当地不同历史时期主导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西雅图建设海港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从地理位置、陆域条件、水域条件、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情况、腹地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可知,19世纪西雅图产业以木材工业为主,木材工业属于原料加工业,所以分析影响主导产业发展的因素就是分析森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根据西雅图周边环境简图可以分析出西雅图森林广布的地形和气候条件。20世纪西雅图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下半叶以飞机制造业、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产业为主,影响这些产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从科技、交通、信息等方面进行分析。

易错点

回答时注意结合图中信息分析,注意条理清晰,语言规范即可。

知识点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材料选择 · 12 分

港珠澳大桥全长近50千米,将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中间段的海底隧道两端各建一个人工岛。读图完成6-8题。

6.港珠澳大桥中部有近7公里是海底隧道,主要是为了

A缩短通行距离和时间

B保持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

C节约建设成本,降低难度

D方便旅客欣赏水下风景

7.港珠澳大桥建设带来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提升澳门物流业的区域主导地位

B极大破坏珠江口水域的生态环境

C加快港珠澳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D澳门将成为继香港之后新的国际航运中心

8. 海底隧道两端人工岛的主要功能是

A方便游人观景

B方便旅客休息

C抵御地震台风

D利于桥隧转换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海底隧道建设成本更高,难度更大,并没有缩短通行距离和时间,A、C都与事实相反;隧道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的沉管,不透明,不能欣赏水下风景;海底隧道建设在珠江的主航道处,主要是为了不影响珠江主航道的正常通航,故选B。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港珠澳大桥中部有近7公里是海底隧道的原因,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解题思路

海底隧道建设成本更高,难度更大,并没有缩短通行距离和时间,;隧道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的沉管,不透明,不能欣赏水下风景;海底隧道建设在珠江的主航道处,主要是为了不影响珠江主航道的正常通航。

易错点

本题答题时应掌握隧道建设的特点,成本高难度大,隧道不透明,无法欣赏水下风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大缩短了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促进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澳门的物流业并非区域主导地位;大桥建设对珠江口生态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不会太大,故选C。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港珠澳大桥建设带来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大缩短了三地之间的时空距离,有利于促进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澳门的物流业并非区域主导地位;大桥建设对珠江口生态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不会太大。

易错点

本题易错选B,大桥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太大,故B错误,大桥的建设加快港珠澳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方便游人观景,专门建有观景台,不是人工岛的主要功能,A错。隧道两侧的人工岛的主要功能是为桥梁和隧道转换提供场所,D对。该大桥建设为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50多公里长,通过时间短,旅客不需休息,B错。整个大桥建设均需考虑抵御地震和台风,并非人工岛的主要功能,故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海底隧道两端人工岛的主要功能,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方便游人观景,专门建有观景台,不是人工岛的主要功能;隧道两侧的人工岛的主要功能是为桥梁和隧道转换提供场所;该大桥建设为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50多公里长,通过时间短,旅客不需休息;整个大桥建设均需考虑抵御地震和台风,并非人工岛的主要功能。

易错点

本题容易误选B,港珠澳大桥全长近50千米通过需要的时间短,中途不需要休息,故B错误;海底隧道两端人工岛的主要功能是利于桥隧转换。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