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6月30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地铁南京南站展厅一面巨大的“爱墙”默默注视着南来北往的乘客,这面墙上铭刻着4000多人对于爱的感悟。为了更好地感悟、弘扬博爱精神,高三某班班主任带着学生开展“伫足爱墙”的主题班会活动。

活动一:汇聚爱的双手

伫足“爱墙”前,同学们看到从超过万件的征集作品中选出4000多条爱的箴言,被铭刻在大理石上。近看可以看到每一个句子,而离开一定距离看,4000多条爱的箴言又汇聚成六幅捧着爱心的双手画面。爱的内涵,不再局限爱情之爱,还包含了亲情友情之爱,民族国家之爱、人类自然之爱。

(1)请体悟“爱墙”的文化意义。(6分)

活动二:品味爱的箴言

爱墙上有知名作家、书法家、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大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对爱的感悟,其中有很多精彩的句子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余光中“从爱出发,终会抵达”;白岩松“远看是佛,近看是爱”;敬一丹“爱是心与心的呼应”;某校初二学生“爱,就是我把大部分薯条给他,但是不介意他是不是也把大部分薯条给我”;有个一年级小学生夹杂着拼音写道“妈妈的ai,xiang可乐,甜甜的,真好he呀!”;拉贝的孙子用德文写下了“在灾难的时刻,离开朋友是不合适的。”┅┅

(2)“不同的人对爱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请你运用矛盾的观点对此进行辨析。(6分)

活动三:传递爱的火炬

南京一直以来享有“博爱之都”的美誉。为了进一步弘扬博爱精神,该班同学倡议全校师生开展“弘扬博爱精神,感恩回报社会”的志愿活动。

请你围绕该主题设计一个具体活动,并从《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角度各选一原理说明活动的设计依据。(6分)

正确答案

(1)①有利于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递博爱精神;

②有利于人们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2)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阅历,对爱的体验会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合理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不同的人对爱的体验也会呈现相似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观点具有片面性。

(3)答题要求:

设计的活动应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语言简练。阐释的意义切合所设计的活动。

答题示例:

活动:与贫困地区的孩子开展“沐浴快乐阳光、我们携手同行”主题夏令营活动;参与社区敬老活动。

《生活与哲学》依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文化生活》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如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有利于人们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材料一:“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表

步骤

时  间

内              容

2008.3-2010.2

发改委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想

2010.2—2010.10

党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起草、通过

2010.10—2011.1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认证

 

党中央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意见

2011.3

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

 

规划实施

分析材料内容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10分)

材料二:2011年9月27日下午,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两车追尾事故,造成200多人受伤,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任何一起重大事故之前总有许多小的故障发生。上海地铁此前就已发生过诸如开错方向、半路搁浅等多起故障,这次事故表明,“防微杜渐”不能是一句空话,有关方面要认真汲取教训,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2)血的教训蕴含深刻道理。请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要“‘防微杜渐’,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6分)

正确答案

 (1)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制定规划表明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的规划反映人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发改委通过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规划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规划的制定过程表明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0分)  (如果考生用“真理的条件性知识”回答可酌情给分)

(2)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任何一起重大事故之前总有许多小的故障发生。对以前发生的小故障没能及时总结、认真汲取教训,导致了重大事故的发生。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如果能认真汲取以往教训,这次事故就不会发生;或,如能认真汲取这次事故的教训,以后就不会再发生类似事情。(6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表1  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 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10分)

正确答案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②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产业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

③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

④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以实现系统的更大功能。

本题以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系统优化知识的理解。可以从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等方面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腾飞,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一些地方和行业片面追求GDP的增长,使环境、资源问题严重恶化;同时,发展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严重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现的提出,为我国在新时期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社会,指明了道路。

(1)根据问题一,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应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均衡发展?(12分)

问题二: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悬殊。目前,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在2012年10月17日召开国务院常务会上,温家宝总理表示,将在第四季度制订《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的起草工作于2004年启动,胎动了八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不时传出即将出台的好消息,但也间或有一些让人倍感艰难的信号出现,这说明改革方案背后利益博弈的艰难。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既然公众期待为何又如此艰难?(6分)

正确答案

(1)①联系是普遍的,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发展观中要求协调发展体现了这一观点。(4分)

②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一些地方和行业的行为使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没有认识到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的表现。(4分)

③事物的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一些地方和行业只是为了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忽略了国家、人民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严重影响社会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4分)

(若从其他角度,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新事物,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3分)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新事物,总会遇到旧事物顽强抵抗,其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人们对它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分)

试题分析:该题以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第一问,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应如何创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社会均衡发展。原理明确指出,学生可以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进行回答,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还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理的表述要全面、正确,再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准确回答。第二问,要自己确定原理,对问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既然公众期待为何又如此艰难”做一些分析,“公众期待”,说明前途是光明的,“艰难”说明道路是曲折的,由此断定运用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理进行分析。

点评:该题以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材料,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第一问明确指明了原理的方向,只需学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全面回答原理内容即可。第二问需要学生根据对问题的解读确定要回答的原理,并结合材料进行阐释,难度较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的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光阴似箭,岁月如梭,91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培养出一大批又一大批像方志敏、沈浩等党的优秀儿女,也严惩了少数腐败分子;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洗礼已经成为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成熟的党。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始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把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新疆问题的根本途径。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新疆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人心和力量更好凝聚到科学发展上来。

(1)运用唯物论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9分)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哪些哲理?(9分)

正确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要坚持把中央的决策部署同新疆实际紧密结合起来。(3分)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分) ③坚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需要新疆人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分)

(2)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涌现出一大批又一批党的优秀儿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少数腐败分子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曲折已经成为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成熟的党就体现了这一点。(3分)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第(1)问:考查唯物论角度,考生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等角度作答。第(2)问:考查辩证法,体现类试题,考生分析材料后可以选择以下知识点作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点评:做哲学主观题,考生第一步先确定考试的范围和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第二步是回忆教材知识,调取关于该考点的内容,唯物论主要有物质与意识、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法有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观等知识点,第三步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本题是辩证法是一个知识点角度较多的考点,所以要求考生做到对知识点的精确把握才能回答,难度适中。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