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共31702题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记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物是氯化钠,会产生白色的烟,故A正确;
B、铜丝可以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红色的烟,不是紫红色的烟,故B错误;
C、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会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会出现白雾,故C正确;
D、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气和水之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D正确.
故选B.
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水中含有盐酸、次氯酸等酸性物质,显示酸性,pH小于7,故A正确;
B、Na2O2、HClO、Ca(ClO)2均具有氧化性,这样的物质往往具有漂白性,故B正确;
C、淀粉遇到碘单质会变蓝色,遇到碘离子不会显色,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蓝色的石蕊试纸遇到氯水,首先变红,但很快又褪色,故C错误;
D、溴化银见易分解,常用作胶卷和相纸上的感光物质,故D正确.
故选C.
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氯气时,判断瓶中氯气是否充满可选用(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气是酸性气体,遇到酚酞试液不会变色,故A错误;
B、氯气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色,此法可以判断瓶中氯气是否充满,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和氯气之间反应无现象出现,所以沾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滤纸条不能判断瓶中氯气是否充满,故C错误;
D、氯气有毒,用鼻子闻气味会导致中毒,此法不合适,故D错误.
故选B.
(2013秋•开远市校级期末)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较强的氧化性,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生成氯化铜,现象为棕黄色的烟,故A正确;
B.氯气和铁在点燃条件下反应,通常情况下不反应,故B错误;
C.氢气可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反应,故C正确;
D.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HCl,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成HCl和氧气,久置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故D正确.
故选B.
如图所示,有一个硬质玻璃管两端郡装有带导管的单孔塞,在试管中的右、中、左三个部位,分别放入浸有KI淀粉溶液的甲球、浸有NaI浓溶液的乙球和浸有KBr浓溶液的丙球.实验时,从右端缓慢通人C12,同时在乙处微微加热,并将热源从乙向丙处慢慢移动,观察到的现象是:
在丙球处有______色的______(物质名称)产生,甲球呈______色.当热源从乙向丙移动时,在乙与甲间有______色的物质在玻璃壁上析出.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丙球的变化:______
甲球变色的原因是______
甲、乙两球间管壁上析出的物质是______,这是因为热源从乙向丙移动,甲、乙间______.
正确答案
解:氯气能氧化KBr溶液和KI溶液,分别生成Br2和I2,Cl2+2Br-=Br2+2Cl-,溴水为橙色,丙处棉球呈橙色,乙处棉球中生成的碘单质溶液呈黄色,Cl2+2I-=I2+2Cl-,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所以甲处棉球显蓝色,在乙处进行加热,由于碘容易升华,故紫色的碘单质在乙处升华变为气体,在甲、乙丙之间的试管上遇冷后结晶生成紫黑色的碘固体,故答案为:橙;溴;蓝;紫黑;Cl2+2Br-=Br2+2Cl-;Cl2+2I-=I2+2Cl-;碘固体;碘升华.
解析
解:氯气能氧化KBr溶液和KI溶液,分别生成Br2和I2,Cl2+2Br-=Br2+2Cl-,溴水为橙色,丙处棉球呈橙色,乙处棉球中生成的碘单质溶液呈黄色,Cl2+2I-=I2+2Cl-,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色,所以甲处棉球显蓝色,在乙处进行加热,由于碘容易升华,故紫色的碘单质在乙处升华变为气体,在甲、乙丙之间的试管上遇冷后结晶生成紫黑色的碘固体,故答案为:橙;溴;蓝;紫黑;Cl2+2Br-=Br2+2Cl-;Cl2+2I-=I2+2Cl-;碘固体;碘升华.
在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①CO2,②Cl2,③浓硝酸,④NH3,⑤FeCl3,其中能跟某些金属、非金属、酸、碱都能发生反应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CO2能与镁、碳、碱反应,但不能与酸反应,故①错误;
②Cl2能与钠、氢气、亚硫酸、碱反应,故②正确;
③浓硝酸能与铜、碳、氢碘酸、碱反应,故③正确;
④NH3能与氧气、氯气、酸反应,不能碱反应,故④错误;
⑤FeCl3能与铁、氢硫酸,碱反应,不能与非金属反应,故⑤错误;
故选:B.
向仅含Fe2+、I-、Br-的溶液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这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向仅含Fe2+、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根据还原性:I->Fe2+>Br-,首先发生反应:2I-+Cl2=I2+2Cl-,I-反应完毕,再发生反应:2Fe2++Cl2=2Fe3++2Cl-,Fe2+反应完毕,最后发生反应:2Br-+Cl2=Br2+2Cl-,故线段Ⅰ代表I-的变化情况,线段Ⅱ代表Fe2+的变化情况,线段Ⅲ代表Br-的变化情况;
由通入氯气可知,根据反应离子方程式可知溶液中n(I-)=2n(Cl2)=2mol,溶液中n(Fe2+)=2n(Cl2)=2×(3mol-1mol)=4mol,Fe2+反应完毕,
根据电荷守恒可知n(I-)+n(Br-)=2n(Fe2+),
故n(Br-)=2n(Fe2+)-n(I-)=2×4mol-2mol=6mol,
A、由上述分析可知,线段Ⅲ代表Br-的变化情况,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线段I代表I-的变化情况,故B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n(Br-)=2n(Fe2+)-n(I-)=2×4mol-2mol=6mol,根据2Br-+Cl2═Br2+2Cl-可知,溴离子反应需要的氯气的物质的量为3mol,故a=3+3=6,故C正确;
D、溶液中n(Br-)=6mol,所以原混合溶液中n(FeBr2)=3mol,故D错误;
故选:C.
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事件,消防人员采用消防用水与碱液在外围50米处形成两道水幕进行稀释,稀释后的水进入了天原化工总厂的下水道,有全面的消毒措施.下面适用于消毒的物质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化钠性质稳定,无氧化性,不能用来杀菌消毒,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性质稳定,无氧化性,不能用来杀菌消毒,故B错误;
C、碳酸钠性质稳定,无氧化性,不能用来杀菌消毒,故C错误;
D 次氯酸钠中的氯元素处于+1价,具有氧化性,能用来杀菌消毒,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新制氯水中含有Cl2、HClO、H2O三种分子,故A错误;
B、新制氯水中含有H+,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含有HClO,具有强氧化性,可使试纸褪色,故B正确;
C、氯水中含有HClO,不稳定,见光易分解生成氧气,该气体是O2,故C错误;
D、氯水放置数天后,次氯酸分解生成盐酸,酸性增强,PH将变小,故D正确;
故选AC.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可形成白雾,故A正确;
B.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现象为:产生棕黄色的烟,加入少量水形成蓝色溶液,故B正确;
C.钠与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的烟,生成氯化钠,故C错误;
D.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棕褐色的氯化铁,可发出棕褐色的烟,故D正确;
故选C.
自来水可用氯气消毒,某学生用这种自来水去配制下列物质的溶液,会产生药品变质问题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自来水用氯气消毒时,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有强氧化性,能氧化还原性的物质,氯离子能和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A.次氯酸钠或盐酸都不和硝酸钠反应,所以不会产生药品变质问题,故A错误;
B.氯化亚铁有还原性,易被次氯酸氧化生成氯化铁,所以能产生药品变质问题,故B正确;
C.硫酸钠和盐酸或次氯酸都不反应,所以不会产生药品变质问题,故C错误;
D.氯化钾和盐酸或次氯酸都不反应,所以不会产生药品变质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与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可使品红褪色,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二者原理不同,故A错误;
B.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呈酸性,酸性条件下Fe3+、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可能生成AgCl沉淀,应先加入盐酸,如无现象,再加氯化钡检验,故C错误;
D.酸性条件下,N03-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气化学性质活泼,能和大多数金属反应,故A正确;
B、氮气和氧气在雷电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会被氧气氧化为二氧化氮,但其不能直接转化为二氧化氮,故B错误;
C、硫单质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化合价居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故C错误;
D、硅属于半导体材料,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不易和其他物质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实验室常用以下方法制取氯气:MnO2+4HCl(浓)
MnCl2+Cl2↑+2H2O,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把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______
(3)为保证实验安全,常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当氯气以每分钟1.12L(标准状况)的流速匀速通入时,若实验需耗时4分钟,小烧杯中盛2mol•L-1的NaOH溶液的体积至少应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正确答案
溶液先变红后退色
Cl2+H2O=HCl+HClO,生成盐酸溶液先变红,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溶液退色
Cl2+2NaOH=NaCl+NaClO+H2O
解析
解:(1)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具有酸性,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所以看到溶液先变红后退色;
故答案为:溶液先变红后退色;
(2)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具有酸性,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生成盐酸溶液先变红,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溶液退色,故答案为:Cl2+H2O=HCl+HClO,生成盐酸溶液先变红,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溶液退色;
(3)①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Cl2+2NaOH=NaCl+NaClO+H2O,故答案为:Cl2+2NaOH=NaCl+NaClO+H2O;
②4分钟时n(Cl2)=×4=0.2mol,根据反应方程式Cl2+2HaOH=NaCl+NaClO+H2O可知,需要n(NaOH)=0.4mol,所以V(NaOH)=
=0.2L=200mL,
答:NaOH溶液的体积至少应为200mL.
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中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胶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因氨气极易溶于水,则挤压胶管的胶头,使烧瓶中的气压减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则形成喷泉,又氨水溶液显碱性,石蕊遇碱变蓝,故形成蓝色喷泉,故A与事实相符;
B、因HCl极易溶于水,则挤压胶管的胶头,使烧瓶中的气压减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则形成喷泉,又盐酸溶液显酸性,石蕊遇碱变红,故形成红色喷泉,故B与事实相符;
C、因饱和食盐水抑制氯气的溶解,则挤压胶管的胶头,气压变化不明显,则不会形成喷泉,故C与事实不相符;
D、二氧化碳易与NaOH溶液反应,则挤压胶管的胶头,使烧瓶中的气压减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则形成喷泉,又反应后的溶液为无色,故形成无色喷泉,故D与事实相符;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