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共31702题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气具有强氧化性,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现象为:产生棕黄色的烟,故A正确;
B.汽油密度小于水,所以用汽油作碘水中的萃取剂时,上层液体为紫色,故B错误;
C.碘化钠中含有钠元素,钠元素的焰色反应是黄色,故C错误;
D.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铁离子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液氯是氯气的液态形式,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含有HCl、HClO、Cl2等微粒,故液氯是纯净物,氯水是混合物,故A正确;
B.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2HCl,溶于水中形成盐酸,故B正确;
C.次氯酸很不稳定,见光易分解,2HClO2HCl+O2↑,次氯酸钙较稳定,遇水生成Ca(OH)2和HClO,次氯酸钙比次氯酸稳定,故C错误;
D.石灰乳和氯气反应制备漂白粉,该反应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生成物中CaCl2和Ca(ClO)2为漂白粉的主要成分,Ca(ClO)2为有效成分,漂白原理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D正确;
故选C.
关于次氯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因次氯酸具有以下性质:弱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属于弱电解质,故选:A.
(2013秋•东台市期末)实验过程中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水中含有次氯酸,不稳定,见光分解生成氧气,故A不选;
B.氯水中含有盐酸,可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B不选;
C.氯水中的氯气和与溴化钠反应生成单质溴,没有气体生成,故C选;
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故D不选.
故选C.
下列物质中,含有氯离子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酸钾在溶液中电离出ClO3-离子,故A错误;
B.液态氯化氢不能电离出氯离子,故B错误;
C.液氯为单质,不能电离出氯离子,故C错误;
D.氯水中含有盐酸和次氯酸,其中HCl可电离出氯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______.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______个,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______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______,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_____(填写物质序号),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______.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氯化钡,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利用图示的物质对相关的与盐酸不能反应的物质作出判断即可,由于盐酸不能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不活泼金属铜和银、氯化钠、硫酸反应.
故答案为:③→⑥→⑩→⑦→⑪→⑫
(2)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根据碱的种类确定中和反应的有个数,碱有2种;能与盐酸反应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只有锌;能与盐酸反应的盐只有Na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2H+═CO2↑+H2O
故答案为:2;1;Na2CO3;CO32-+2H+═CO2↑+H2O
(3)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有:③⑥⑩⑪,其中离子化合物为⑥,共价化合物为③⑩⑪
故答案为:⑥;③⑩⑪
(4)因为氯化钡与硫酸会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被“吃掉”,所以不能将盐酸换成氯化钡;
故答案为:不能;氯化钡与硫酸会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被“吃掉”.
解析
解:(1)利用图示的物质对相关的与盐酸不能反应的物质作出判断即可,由于盐酸不能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不活泼金属铜和银、氯化钠、硫酸反应.
故答案为:③→⑥→⑩→⑦→⑪→⑫
(2)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根据碱的种类确定中和反应的有个数,碱有2种;能与盐酸反应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只有锌;能与盐酸反应的盐只有Na2C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2H+═CO2↑+H2O
故答案为:2;1;Na2CO3;CO32-+2H+═CO2↑+H2O
(3)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有:③⑥⑩⑪,其中离子化合物为⑥,共价化合物为③⑩⑪
故答案为:⑥;③⑩⑪
(4)因为氯化钡与硫酸会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被“吃掉”,所以不能将盐酸换成氯化钡;
故答案为:不能;氯化钡与硫酸会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被“吃掉”.
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溶质是碘单质,溶剂是酒精,故A正确;
B、纯水中含有极少量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易导电,但属于电解质,故B正确;
C、用消毒酒精是乙醇的水溶液,75%的酒精用于消毒;生理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0.9%;食醋是醋酸的水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一般大构在5~8%之间;质量分数:医用酒精>食醋>生理盐水,故C错误;
D、明矾中的铝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可用于水的净化,但是不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B.
按要求填空:
(1)实验室制氯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氯气中混有HCl杂质,通入______中除去.
(2)Fe(OH)2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为:______.
(3)向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看到的现象为: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会变质,变质过程中既有非氧化还原反应又有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
(5)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收集氨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其作用是______,用______试纸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
(6)将CaMg3Si4O12改写为氧化物的形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来制取氯气,原理方程式为:MnO2+2Cl-+4H+Cl2↑+Mn2++2H2O,氯气中的氯化氢可以用饱和食盐水来除去,故答案为:MnO2+2Cl-+4H+
Cl2↑+Mn2++2H2O;饱和食盐水;
(2)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为:4Fe(OH)2+O2+2H2O=4Fe(OH)3,故答案为:4Fe(OH)2+O2+2H2O=4Fe(OH)3;
(3)氯化铝可以和一水合氨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即Al3++3NH3•H2O=Al(OH)3↓+3NH4+,该沉淀不溶于氨水中,故答案为:产生白色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4)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的原理方程式为:Ca(ClO)3+H2O+CO2=CaCO3↓+2HClO,2HClO2HCl+O2↑,前者属于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后者属于分解反应,存在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2HClO
2HCl+O2↑;
(5)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来制取氨气,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氨气的收集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为了防止和空气对流,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氨气属于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以此作为氨气验满的依据,故答案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防止与空气对流;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6)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形式时: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写在前面,再写SiO2,含有氢元素的H2O最后写,将CaMg3Si4O12改写为氧化物的形式为:CaO•3MgO•4SiO2,故答案为:CaO•3MgO•4SiO2.
解析
解:(1)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来制取氯气,原理方程式为:MnO2+2Cl-+4H+Cl2↑+Mn2++2H2O,氯气中的氯化氢可以用饱和食盐水来除去,故答案为:MnO2+2Cl-+4H+
Cl2↑+Mn2++2H2O;饱和食盐水;
(2)氢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为:4Fe(OH)2+O2+2H2O=4Fe(OH)3,故答案为:4Fe(OH)2+O2+2H2O=4Fe(OH)3;
(3)氯化铝可以和一水合氨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即Al3++3NH3•H2O=Al(OH)3↓+3NH4+,该沉淀不溶于氨水中,故答案为:产生白色沉淀;Al3++3NH3•H2O=Al(OH)3↓+3NH4+;
(4)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的原理方程式为:Ca(ClO)3+H2O+CO2=CaCO3↓+2HClO,2HClO2HCl+O2↑,前者属于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后者属于分解反应,存在化合价的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答案为:2HClO
2HCl+O2↑;
(5)实验室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来制取氨气,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氨气的收集采用向上排空气法,为了防止和空气对流,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氨气属于碱性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以此作为氨气验满的依据,故答案为: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防止与空气对流;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6)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形式时: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写在前面,再写SiO2,含有氢元素的H2O最后写,将CaMg3Si4O12改写为氧化物的形式为:CaO•3MgO•4SiO2,故答案为:CaO•3MgO•4Si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氯水具有漂白作用,但是氯水不可使橙色的溴水褪为无色,氯水和溴单质之间不会发生反应,故A错误;
B、将氟气通入NaBr溶液中,会水的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不可使溶液变橙色,故B错误;
C、在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黄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含有碘离子或是铬酸根离子中的至少一种,故C错误;
D、溴水中加入一定量的Na2CO3粉末,可以和溴水中的氢溴酸之间反应,促使溴水的溶解平衡Br2+H2O⇌HBr+HBrO的正向移动,溴水的颜色将变为无色,故D正确.
故选D.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我国政府规定,市场供应的食盐必须是加碘食盐,加碘盐中的碘是以哪种物质的形式加入的(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目前“加碘盐”主要是在食盐中加入含碘化合物为碘酸钾,碘酸钾的化学式为KIO3.
故选:B.
二氧化氯(ClO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熔点为-59℃,沸点为11.0℃,易溶于水.工业上用稍潮湿的KClO3和草酸(H2C2O4)在60℃时反应制得.某学生拟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工业制取并收集ClO2.
(1)A中反应产物有K2CO3、ClO2和CO2等,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A必须添加温度控制装置,除酒精灯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B也必须添加温度控制装置,应该是______(填“冰水浴”或“热水浴”)装置.
(3)反应后在装置C中可得NaClO2溶液.已知NaClO2饱和溶液中在温度低于38℃时析出晶体是NaClO2•3H2O,在温度高于38℃时析出晶体是NaClO2.根据如图所示的NaClO2的溶解度曲线,请补充从NaClO2溶液中制得NaClO2的操作步骤:
①______;②______;③洗涤;④干燥.
(4)ClO2很不稳定,需随用随制,产物用水吸收得到ClO2溶液.为测定所得溶液中ClO2的含量,进行了下列实验:
步骤1:准确量取ClO2溶液10.00mL,稀释成100.00mL试样;量取V1mL试样加入到锥形瓶中;
步骤2:调节试样的pH≤2.0,加入足量的KI晶体,静置片刻;
步骤3:加入淀粉指示剂,用c mol•L-1Na2S2O3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Na2S2O3溶液V2mL.(已知2Na2S2O3+I2═Na2S4O6+2NaI)
①滴定过程中,至少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的原因是______.
②原ClO2溶液的浓度为______g•L-1(用步骤中的字母代数式表示).
正确答案
解:(1)加热60℃,氯酸钾和草酸反应生成碳酸钾、二氧化碳、二氧化氯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KClO3+H2C2O4 K2CO3+CO2↑+2ClO2↑+H2O,
故答案为:2KClO3+H2C2O4 K2CO3+CO2↑+2ClO2↑+H2O;
(2)要控制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氧化氯的熔点较低,为收集二氧化氯,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所以应该采用冰水浴,故答案为:温度计;冰水浴;
(3)从溶液中制取溶质,一般采用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为防止析出晶体NaClO2•3H2O,应趁热过滤,
故答案为:蒸发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4)为减少实验误差,应采用多次实验的方法,
设原ClO2溶液的浓度为x,
2ClO2~5I2~10Na2S2O3
2mol 10mol
1×10-3cV2mol
x==
g/L,
故答案为:减小实验误差;.
解析
解:(1)加热60℃,氯酸钾和草酸反应生成碳酸钾、二氧化碳、二氧化氯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KClO3+H2C2O4 K2CO3+CO2↑+2ClO2↑+H2O,
故答案为:2KClO3+H2C2O4 K2CO3+CO2↑+2ClO2↑+H2O;
(2)要控制温度必须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氧化氯的熔点较低,为收集二氧化氯,应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所以应该采用冰水浴,故答案为:温度计;冰水浴;
(3)从溶液中制取溶质,一般采用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为防止析出晶体NaClO2•3H2O,应趁热过滤,
故答案为:蒸发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4)为减少实验误差,应采用多次实验的方法,
设原ClO2溶液的浓度为x,
2ClO2~5I2~10Na2S2O3
2mol 10mol
1×10-3cV2mol
x==
g/L,
故答案为:减小实验误差;.
不能与溴水发生反应的是
①苯 ②乙烯 ③亚硫酸 ④NaOH溶液 ⑤AgNO3溶液 ⑥裂化汽油 ⑦甲烷 ⑧镁粉(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溴水与苯不发生反应;
②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③溴水能与亚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Br和硫酸;
④溴水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Br和NaBrO;
⑤溴水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AgBr沉淀,
⑥裂化汽油中含有不饱和烃,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⑦甲烷为饱和烃,不与溴水反应;
⑧溴水溶液呈酸性,与镁粉反应生成氢气.
不反应的为①⑦.
故选B.
(2014秋•江阴市期中)下表是某加碘盐包装袋上的部分文字说明:
根据这一说明某学生作出如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配料可知,食盐中含氯化钠(NaCl)、碘酸钾(KIO3),为混合物,故A错误;
B.由食用方法可知,菜烧熟后加入加碘盐最佳,则碘酸钾受热不稳定,所以菜未烧熟不宜加入加碘盐,故B正确;
C.“加碘食盐”中加入碘酸钾,碘元素存在于化合物中,不是碘单质,碘易升华,则不加碘单质,故C错误;
D.由包装袋上的含碘量可知,(35±15)mg•kg-1(以I计)为碘元素的含量,而不是碘酸钾的含量,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物质长期露置空气中易变质的是( )
①漂白粉 ②氯水 ③水玻璃 ④硫酸钠⑤烧碱 ⑥亚硫酸钠 ⑦胆矾 ⑧重晶石(硫酸钡晶体) ⑨十水碳酸钠 ⑩绿矾.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漂白粉中次氯酸钙易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光照条件下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所以放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故选;
②氯水中次氯酸不稳定,光照条件下易分解生成氯化氢和氧气,所以放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故选;
③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硅酸和碳酸钠,所以放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故选;
④硫酸钠和空气中成分不反应,自身也不反应,所以放置在空气中不易变质,故不选;
⑤烧碱易潮解变为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所以烧碱放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故选;
⑥亚硫酸钠不稳定,易被空气中氧气氧化生成硫酸钠,所以放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故选;
⑦胆矾较稳定,和空气中成分不反应,也不易分解,所以放置在空气中不易变质,故不选;
⑧重晶石(硫酸钡晶体)性质较稳定,和空气中物质不反应,自身也不反应,所以放置在空气中不易变质,故不选;
⑨十水碳酸钠放置在空气中易风化生成碳酸钠,所以放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故选;
⑩绿矾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硫酸铁而变质,所以放置在空气中易变质,故选;
故选A.
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加人下列一组物质后,不能使淀粉试液变蓝的一组物质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含有碘,可使淀粉试液变蓝色,故A不选;
B.离子之间不发生反应,且都与淀粉不发生颜色反应,故B选;
C.氯气可置换出碘,可使淀粉试液变蓝色,故C不选;
D.H+、I-、Cl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生成碘,可使淀粉试液变蓝色,故D不选;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