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氢氟酸不能保存在玻璃瓶内,也不和任何酸性氧化物反应

B实验室储存少量溴时,往往在液面上加少量水,防止溴被氧化

C氟化氢在空气中呈现白雾,这种白雾有剧毒

D碘化钾水溶液能使淀粉变蓝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氢氟酸不能保存在玻璃瓶内,因为它可以和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二氧化硅是一种酸性氧化物,故A错误;

B、实验室储存少量溴时,往往在液面上加少量水,是为了防止液溴挥发,故B错误;

C、氟化氢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呈现白雾,这种白雾有剧毒,故C正确;

D、碘单质遇到淀粉会变蓝,碘化钾水溶液不能使淀粉变蓝,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非金属溴与氯气的性质很相似.在探究溴单质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应该是(  )

A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B观察溴的外观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C观察溴的外观性质→预测溴的化学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D预测溴的性质→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释,得出结论→观察溴的外观性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非金属溴与氯气的性质很相似,所以可以根据氯气的性质预测溴的性质,则探究溴的性质时其基本程序是:先从色、态方面观察溴的外观,然后根据氯气的性质预测溴可能具有的性质,再做实验验证预测,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再分析实验现象并用已知化学知识解释现象,最后得出结论,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

A漂白精的有效成分是NaClO

B碘化钾的水溶液遇淀粉现蓝色

C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SO2,在纯氧中生成SO3

D漂白精露置空气中变质,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漂白精的有效成分是NaClO,故A正确;

B、碘单质遇到淀粉会变蓝色,碘化钾遇到淀粉不会变色,故B错误;

C、硫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生成的都是SO2,不会得到三氧化硫,故C错误;

D、漂白精露置空气中变质,先是次氯酸盐和空气成分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次氯酸,该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再是次氯酸分解的过程,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相同体积的KI、Na2S、FeBr2溶液,分别通入足量的Cl2,当反应恰好完成时,消耗Cl2的体积相同(同温、同压条件下),则KI、Na2S、FeBr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1:1:2

B2:1:3

C6:3:2

D3:2:1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首先,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2KI+Cl2═2KCl+I2 Na2S+Cl2═2NaCl+S↓  2FeBr2+3Cl2═2FeCl3+2Br2

                           2n   n            n    n               n    n

可知在Cl2相等的情况下,KI、Na2S、FeBr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n:n:n=6:3:2,在三种溶液体积相等的前提下,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就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从淡化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X为SO2气体,也可将SO2换成Na2SO3

B设备Y为蒸馏塔

C在提取溴的过程中一定有Br-被氧化

D工业上每获得1mol Br2,需要消耗Cl2的体积最多为44.8L(标准状态下)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溴与X反应生成溴化物,故X为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故X为SO2,也可选用Na2SO3,故A正确;

B、单质溴加热蒸发得到溴蒸气,故设备Y为蒸馏塔,故B正确;

C、氯气氧化海水中的溴离子得到溴单质,溴化物与氯气反应生成溴单质,这两步都是Br-被氧化,故C正确;

D、Cl2+2Br-=Br2+2Cl-,根据方程式可知:生成1molBr2,需消耗1mol氯气,故两次氧化共需氯气2mol,即44.8L(标准状态下),这是理论值,在工业上,两次氧化时,氯气都应过量,且被氧化生成的溴最终不能完全得到,故工业上每获得1molBr2,需要消耗Cl2的体积大于44.8L(标准状态下),故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I-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较强的还原性

B能使淀粉变蓝

C能发生升华现象

D呈紫黑色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碘离子具有强的还原性,很易氧气等氧化剂被氧化,故A正确;

B、碘单质能湿淀粉溶液变蓝,但是碘离子不具有该性质,故B错误;

C、碘单质的性质:受热易升华,但是碘离子无此性质,故C错误;

D、碘单质的颜色呈现紫黑色,碘离子是无色的,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四川省大地震后,为防止震后发生大规模瘟疫,大量消毒剂被紧急运送到灾区,已知某消毒剂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且溶液呈碱性.则该消毒剂中一定存在的离子(  )

AClO、Cl-、OH-

BClO-、Cl-、H+

CNa+、Cl-、H+

DNa+、ClO-、OH-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消毒剂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一定含有钠离子,故A、B错误,溶液呈碱性,则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的离子不能存在,一定不含有氢离子,故C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4秋•衢州校级期末)(1)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其主要化学成分为Ca2Mg5Si8O22(OH)2.把它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______

(2)漂白粉长期露置在空气中会失效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3).防治碘缺乏病的碘添加剂是KIO3(如加碘盐),可用盐酸酸化的KI淀粉混合液检验食盐是否加碘,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氰(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X2)很相似,化学上称为拟卤素.试写出(CN)2与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SiO2•H2O,同时要遵循原子守恒,故写成:2CaO•5MgO•8SiO2•H2O;

(2)漂白粉长期置于空气中会变质,因为漂白粉的有效成份Ca(ClO)2会和空气中的CO2反应,反应式为Ca(ClO)2+CO2+H2O=2HClO+CaCO3,而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正是HClO,但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反应式为2HClO=2HCl+O2

(3)KIO3 +5KI+6HCl=6KCl+3H2O+3I2,碘化钾被氧化,碘酸钾被还原,盐酸提供稳定酸性环境,若溶液能使淀粉显蓝色可以说明食盐中是有碘;

(4)因氯气能与碱反应:Cl2+2NaOH═NaClO+NaCl+H2O,氰(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X2)很相似,所以(CN)2+2KOH═KCN+KCNO+H2O;

故答案为:(1)2CaO•5MgO•8SiO2•H2O;

(2)Ca(ClO)2+CO2+H2O=2HClO+CaCO3,2HClO=2HCl+O2(3)IO3-+5I-+6H+═3I2+3H2O  

(4)(CN)2+2KOH═KCN+KCNO+H2O

解析

解:(1)硅酸盐改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SiO2•H2O,同时要遵循原子守恒,故写成:2CaO•5MgO•8SiO2•H2O;

(2)漂白粉长期置于空气中会变质,因为漂白粉的有效成份Ca(ClO)2会和空气中的CO2反应,反应式为Ca(ClO)2+CO2+H2O=2HClO+CaCO3,而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正是HClO,但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反应式为2HClO=2HCl+O2

(3)KIO3 +5KI+6HCl=6KCl+3H2O+3I2,碘化钾被氧化,碘酸钾被还原,盐酸提供稳定酸性环境,若溶液能使淀粉显蓝色可以说明食盐中是有碘;

(4)因氯气能与碱反应:Cl2+2NaOH═NaClO+NaCl+H2O,氰(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X2)很相似,所以(CN)2+2KOH═KCN+KCNO+H2O;

故答案为:(1)2CaO•5MgO•8SiO2•H2O;

(2)Ca(ClO)2+CO2+H2O=2HClO+CaCO3,2HClO=2HCl+O2(3)IO3-+5I-+6H+═3I2+3H2O  

(4)(CN)2+2KOH═KCN+KCNO+H2O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2008年春节期间,许多遭受雪灾的地区使用氯化钠、氯化镁等融雪盐除雪.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撒了融雪盐的积雪融化后对周边的植被及河流没有影响

B融雪盐能与冰反应生成水

C应大力推广使用融雪盐去除道路积雪

D过量使用融雪盐会加速钢铁桥梁的腐蚀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融雪盐会污染绿地河流,撒了融雪盐的积雪不宜往绿地、河流中倾倒,故A错误.

B.融雪盐氯化钠、氯化镁都不能与冰反应,故B错误;

C.融雪盐会污染绿地河流,不大力推广使用融雪盐去除道路积雪,故C错误;

D.融雪盐作为电解质,与钢铁中的铁和碳构成原电池,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会加速钢铁桥梁的腐蚀,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的方法,AgNO3显现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的手上有汗渍,用手动过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溶液①小心地涂到纸上,溶液①中的溶质就跟汗渍中的物质②作用,生成物质③,物质③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棕色变成黑色的指纹线.用下列化学式表示这3种物质都正确的是(  )

A①AgNO3②NaBr③AgBr

B①AgNO3②NaCl③AgCl

C①AgCl②AgNO3③NaCl

D①AgNO3②NaI③AgI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汗渍中含有NaCl,即②为NaCl,AgCl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分解生成灰褐色银粒,而物质③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则说明①为AgNO3,③为AgCl,将AgNO3涂在纸上,

发生AgNO3+NaCl=AgCl↓+NaNO3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氯气是合成塑料、橡胶、农药和制盐酸、有机溶剂的重要原料

B“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白酒中混有少量塑化剂,少量饮用对人体无害,可通过过滤方法除去

D汽车尾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是汽油不完全燃烧造成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合成塑料、橡胶、农药和制盐酸、有机溶剂常常含有氯元素,氯气能和有机物发生反应,所以氯气是合成塑料、橡胶、农药和制盐酸、有机溶剂的重要原料,故A正确;

B、“辽宁舰“上用于舰载机降落拦阻索的特种钢缆,属于合金,而不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

C、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可以处于过滤法分离,塑化剂和酒精互溶,所以不能通过过滤除去,且塑化剂有毒,故C错误;

D、汽油不完全燃烧的生成物是CO,氮的氧化物与汽油是否完全燃烧无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已知:2Fe2++Br2═2Fe3++2Br-,2Fe3++2I-═2Fe2++I2.向FeI2、FeBr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某些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还原性:I->Fe2+>Br-

B原混合溶液中FeBr2的物质的量为6 mol

C当通入2 mol Cl2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

D原溶液中:n(Fe2+):n(I-):n(Br-)=2:1:3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反应2Fe2++Br2=2Fe3++2Br-中,还原剂Fe2+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Br-,所以还原性:Fe2+>Br-,反应2Fe3++2I-=2Fe2++I2中,还原剂I-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Fe2+,所以还原性:I->Fe2+,所以还原性I->Fe2+>Br-,故A正确;

B.通入氯气后,碘离子先被氧化,其次是亚铁离子,最后是溴离子,在通入氯气的量为0~1mol的过程中,碘离子从最大量降到0,即得到碘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通入氯气的量为1~3mol的过程中,亚铁离子从4mol降到0,三价铁的量逐渐增大,所以含有亚铁离子共4mol,在通入氯气的量为3~6mol的过程中溴离子从6ml降到0,所以溴离子的物质的量

是6mol,即FeBr2的物质的量为3mol,故B错误;

C.当通入2molCl2时,2mol的I-消耗氯气1mol,余下的1mol氯气再与2molFe2+反应,即溶液中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故C正确;

D.由B可知,碘离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亚铁离子是4mol,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是6mol,n(Fe2+):n(I-):n(Br-)=2:1:3,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湖北期末)在探究新制饱和氯水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可证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

B新制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色后褪色,说明 Cl2有漂白性

C向氯水中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

D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溶液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

A.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I2,可证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故A正确;

B.新制氯水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色后褪色,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不能说明 Cl2有漂白性,故B错误;

C.溶液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只能是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得到AgCl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含有Cl-,故C正确;

D.溶液呈酸性,能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向氯水中加入NaHCO3粉末,有气泡产生,说明氯水中含有H+,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碘化钾溶液中加入适量氯水充分反应,并将反应后的溶液分成四份于试管中,编号为I、II、Ⅲ、Ⅳ,分别加入汽油、CCl4、酒精、NaCl溶液,振荡后静置,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I中溶液分层.上层无色

BⅡ中溶液分层,下层紫红色

CⅢ中溶液分层,下层呈棕色

DⅣ中溶液不分层,溶液由棕色变成黄绿色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汽油能萃取碘水中的碘,但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上层呈紫红色,下层呈无色,故A错误;

B、四氯化碳能萃取碘水中的碘,但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上层呈无色,故B正确;

C、酒精和碘水能互溶,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不分层,故C错误;

D、氯化钠溶液和碘水能互溶,所以溶液不分层,氯气能置换碘化钾中的碘,所以看到的现象是溶液不分层,溶液由黄绿色变成棕色,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足量的稀氯化亚铁溶液中,加入1~2滴液溴,振荡后溶液变为黄色.

(1)甲同学认为这不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变黄色的物质是:______  (填粒子的化学式,下同);乙同学认为这是发生化学反应所致,使溶液变黄色的物质是______

(2)现提供以下试剂:

A.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四氯化碳 D.硫氰化钾溶液.

请判断哪位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并用两种方法加以验证,写出选用的试剂编号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3)根据上述实验推测,若在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首先被氧化的离子是______若选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来判断哪位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你认为是否可行?______ 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信息可知,溶液为黄色的原因有两种,含溴单质或亚铁离子被溴氧化生成铁离子,则甲认为溶液变黄色的物质是Br2,乙认为溶液变黄色的物质是Fe3+(FeCl3、FeBr3),

故答案为:Br2;Fe3+(FeCl3、FeBr3);

(2)实验证明乙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证明不含溴单质或存在铁离子均可

则选四氯化碳时有机层为无色,则不含溴单质,说明乙同学正确;

选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乙同学正确;

选硫氰化钾,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乙同学正确,

故答案为:

(3)由上述分析可知,还原性亚铁离子大于溴离子,则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还原性强的易被氧化,则Fe2+先被氧化,若在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人足量氯气时,两种离子均被氧化,离子反应为2Fe2++4Br-+Cl2=2Fe3++2Br2+6Cl-;Br2和Fe3+都能把I-氧化成I2,所以不能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检验,

故答案为:Fe2+;不可行;因为Br2和Fe3+都能把I-氧化成I2

解析

解:(1)由信息可知,溶液为黄色的原因有两种,含溴单质或亚铁离子被溴氧化生成铁离子,则甲认为溶液变黄色的物质是Br2,乙认为溶液变黄色的物质是Fe3+(FeCl3、FeBr3),

故答案为:Br2;Fe3+(FeCl3、FeBr3);

(2)实验证明乙同学的推断是正确的,证明不含溴单质或存在铁离子均可

则选四氯化碳时有机层为无色,则不含溴单质,说明乙同学正确;

选NaOH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说明乙同学正确;

选硫氰化钾,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乙同学正确,

故答案为:

(3)由上述分析可知,还原性亚铁离子大于溴离子,则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还原性强的易被氧化,则Fe2+先被氧化,若在稀溴化亚铁溶液中通人足量氯气时,两种离子均被氧化,离子反应为2Fe2++4Br-+Cl2=2Fe3++2Br2+6Cl-;Br2和Fe3+都能把I-氧化成I2,所以不能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检验,

故答案为:Fe2+;不可行;因为Br2和Fe3+都能把I-氧化成I2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