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陈述Ⅰ、Ⅱ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是和有色有机物结合为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二氧化硫和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Ⅰ、Ⅱ正确但无因果关系,故A不选;

B、二氧化硅不导电,是制光导纤维的原料,Ⅰ不正确、Ⅱ正确,无因果关系,故B不选;

C、浓硫酸是强氧化性酸,浓硫酸干燥气体利用的是浓硫酸的吸水性,Ⅰ、Ⅱ正确但无因果关系,故C不选;

D、三价铁离子具有氧化性,能氧化铜为铜盐溶液,Ⅰ、Ⅱ正确有因果关系,故D选;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已知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镁和钠的化学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氧化铜和氧化铁是碱性氧化物,化学性质相似.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分别根据不同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其方案如下:

I.第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如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镁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类似于制取二氧化碳,在下列物质中选择合适的试剂制取二氧化硫:______

A.10%的硫酸    B.95%的硫酸    C.浓盐酸D.稀硝酸

E.亚硫酸钠固体    F.亚硫酸钙固体    G.饱和亚硫酸钠溶液

(2)反应后,发现B管壁有淡黄色固体粉末产生,取反应后B中固体溶于稀盐酸中,产生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写出在B管中发生的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提出该装置的不足之处并写出改进方法:______

Ⅱ.第二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I装置(图I)进行适当改进(图Ⅱ)来探究氨气的还原性.

(4)分别注明所用试剂:甲______,乙______,M为氧化铜,C为______.确认反应己发生的实验现象______

Ⅲ. 第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认为第1I组实验装置(图II)中在A、C处添加加热装置就可以验证:乙醇在加热条件下能否被氧化铁氧化,且验证主要产物.

(5)C处的加热方法是______.分别注明试剂:甲为乙醇,M为氧化铁,C为______,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BE

2Mg+SO22MgO+S,Mg+SMgS

在A、B之间加一个干燥管

浓氨水

生石灰或氢氧化钠

黑色氧化铜粉末变红色粉末,试管内壁有水珠

水浴加热烧杯

银氨溶液

3CH3CH2OH+Fe2O32Fe+3CH3CHO+3H2O

解析

解:Ⅰ(1)因SO2的溶解度较大,应选用浓度较大的H2SO4溶液;为了使反应顺利进行须选择Na2SO3固体与硫酸反应(CaSO3固体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

故选BE.

(2)高中已学的淡黄色的固体药品有:S、Na2O2、AgBr,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是硫化氢,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氢的淡黄色的固体药品是硫.

根据Mg与CO2的反应知:Mg与SO2反应能生成氧化镁与单质硫,但单质硫能与镁反应生成硫化镁;

反应方程式为:2Mg+SO22MgO+S,Mg+SMgS.

故答案为:2Mg+SO22MgO+S,Mg+SMgS.

(3)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和水,所以在二氧化硫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影响镁的化学反应,所以应在A、B之间加一个干燥管.

故答案为:在A、B之间加一个干燥管.

Ⅱ(4)由装置图知,制取氨气所用的药品是固体和液体,且该反应不需加热,实验室常用浓氨水和生石灰或氢氧化钠制取;根据氢气还原氧化铜的现象知,氨气还原氧化铜的现象为黑色氧化铜粉末变红色粉末,试管内壁有水珠.

故答案为:浓氨水;生石灰;水;黑色氧化铜粉末变红色粉末,试管内壁有水珠.

Ⅲ(5)根据乙醇和氧化铜的反应知,乙醇和氧化铁反应生成乙醛、铜和水3CH3CH2OH+Fe2O32Fe+3CH3CHO+3H2O,如果检验乙醛,可用银氨溶液检验是否发生银镜反应,反应条件为水浴加热.

故答案为:水浴加热烧杯;银氨溶液;3CH3CH2OH+Fe2O32Fe+3CH3CHO+3H2O.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由此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D中可以是浓硫酸

BD中可以是水

CD中可以是饱和食盐水

DA处通入的氯气是干燥的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中含有水蒸气,遇到有色布条,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漂白作用;

A、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D中可以是浓硫酸吸收氯气中的水蒸气,干燥的氯气不能漂白有色布条,所以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故A正确;

B、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D中使水时,氯气通过后会含有水蒸气,会使有色布条褪色,故B错误;

C、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D中是饱和食盐水时,氯气通过后会含有水蒸气,会使有色布条褪色,故C错误;

D、A处通入氯气.关闭B阀时,C处红色布条无变化,打开B阀时,C处红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中含有水蒸气,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研究小组探究SO2和Fe(NO33溶液的反应.

已知:1.0mol/L的Fe(NO33溶液的pH=1

请回答: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3)装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______,说明SO2具有______性.

(4)分析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

观点1:______

观点2:SO2与Fe3+反应;

观点3: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3-反应;

①按观点2,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证明该观点应进一步确认生成的新物质,其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

②按观点3,只需将装置B中的 Fe(NO3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应选择的试剂是(填序号)______

a.0.1mol/L 稀硝酸

b.1.5mol/L Fe(NO32溶液

c.6.0mol/L NaNO3和0.2mol/L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正确答案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关闭弹簧夹

BaSO4

还原

SO2和Fe3+、酸性条件下NO3-都反应

SO2+2Fe3++Ba2++2H2O=BaSO4↓+2Fe2++4H+

取少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溶液中有Fe2+,观点2合理

C

解析

解:(l)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SO3+H2S04(浓)=Na2S04+SO2↑+H2O,

故答案为:Na2SO3+H2S04(浓)=Na2S04+SO2↑+H2O;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先通入氮气,将空气排出,操作为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关闭弹簧夹,

故答案为: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关闭弹簧夹;

(3)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与硝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进而生成硫酸钡沉淀,故答案为:BaS04;还原性;

(4)两种离子都氧化二氧化硫,即SO2和Fe3+、酸性条件下NO3-都反应;

①按观点2,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O2+2Fe3++Ba2++2H2O=BaSO4↓+2Fe2++4H+,可通过检验是否有Fe2+生成的方法判断,具体做法为取少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溶液中有Fe2+,观点2合理,

故答案为:SO2+2Fe3++Ba2++2H2O=BaSO4↓+2Fe2++4H+;取少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溶液中有Fe2+,观点2合理;

②乙同学观点是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3-反应,实验中c(NO3-)=3mol/L,则可用6.0mol•L-1NaNO3和0.2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的溶液代替,故答案为: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陆丰市模拟)某学习小组依据SO2具有还原性,推测SO2能被Cl2氧化生成SO2Cl2

查阅资料:SO2Cl2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极易水解,遇潮湿空气会产生白雾.

Ⅰ.化合物SO2Cl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Ⅱ.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Ⅲ.在收集氯气前,应依次通过盛有饱和食盐水和______的洗气瓶.

Ⅳ.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满Cl2,再通入SO2,集气瓶中立即产生无色液体,充分反应后,将液体和剩余气体分离,进行如下研究.

(1)研究反应的产物.向所得液体中加水,出现白雾,振荡、静置得到无色溶液.经检验该溶液中的阴离子(除OH-外)只有SO42-、Cl-,证明无色液体是SO2Cl2

①写出SO2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②检验该溶液中Cl-的方法是______

(2)继续研究反应进行的程度.用NaOH溶液吸收分离出的气体,用稀盐酸酸化后,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①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______

②写出SO2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阐述理由______

正确答案

解:I.SO2Cl2中,氧为-2价,氯为-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硫元素化合价为+6价;

故答案为:+6价;

II.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Ⅲ.要收集干燥的氯气应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选用浓硫酸可以干燥氯气;

故答案为:浓硫酸;

Ⅳ.(1)SO2Cl2与水反应的方程式:①SO2Cl2+2H2O=H2SO4+2HCl;

故答案为:SO2Cl2+2H2O=H2SO4+2HCl;

②要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应排除硫酸根离子的干扰,所以: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有Cl-

故答案为: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有Cl-

(2)SO2和Cl2生成SO2Cl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SO2Cl2分解得到的氯气和二氧化硫在水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氯化氢,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故答案为:①BaSO4;②SO2+Cl2=SO2 Cl2;由于白色沉淀是BaSO4,所以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必然存在SO2和Cl2两种气体.因此SO2和Cl2生成SO2Cl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解析

解:I.SO2Cl2中,氧为-2价,氯为-1价,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知硫元素化合价为+6价;

故答案为:+6价;

II.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Ⅲ.要收集干燥的氯气应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选用浓硫酸可以干燥氯气;

故答案为:浓硫酸;

Ⅳ.(1)SO2Cl2与水反应的方程式:①SO2Cl2+2H2O=H2SO4+2HCl;

故答案为:SO2Cl2+2H2O=H2SO4+2HCl;

②要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应排除硫酸根离子的干扰,所以: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有Cl-

故答案为: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Ba(NO32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有Cl-

(2)SO2和Cl2生成SO2Cl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SO2Cl2分解得到的氯气和二氧化硫在水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氯化氢,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故答案为:①BaSO4;②SO2+Cl2=SO2 Cl2;由于白色沉淀是BaSO4,所以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必然存在SO2和Cl2两种气体.因此SO2和Cl2生成SO2Cl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化学中常用类比的方法可预测许多物质的性质.如根据H2+Cl2=2HCl推测:H2+Br2=2HBr.

但类比是相对的,如根据2Na2O2+2CO2=Na2CO3+O2,类推2Na2O2+2SO2=Na2SO3+O2是错误的,应该是Na2O2+SO2=Na2SO4

下列各组类比中正确的是(  )

A由Fe+S═FeS推测:Fe+Cl2═FeCl2

B由2CO2+Ca(ClO)2+2H2O=Ca(HCO32+2HClO,推测:CO2+NaClO+H2O=NaHCO3+HClO

C由CO2+Ca(ClO)2+H2O=CaCO3↓+2HClO,推测:2SO2+Ca(ClO)2+H2O=CaSO3↓+2HClO

D由Na2SO3+2HCl=2NaCl+H2O+SO2↑,推测:Na2SO3+2HNO3=2NaNO3+H2O+SO2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变价金属与氧化剂反应时,遇强氧化剂会被氧化为三价铁,遇弱氧化剂只能被氧化为二价铁,氯气是强氧化剂和铁反应生成氯化铁,故A错误;

B、碳酸的酸性比次氯酸酸性强,可以利用复分解反应进行制备,故B正确;

C、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生成的亚硫酸钙会被氧化为硫酸钙,故C错误;

D、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亚硫酸钠具有强还原性,反应时会把亚硫酸钠氧化为硫酸钠,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少量SO3气体通入BaCl2稀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反应:SO3+H2O+BaCl2═BaSO4↓+2HCl

B产生蓝色沉淀

C有气体生成

D若将SO2通入BaCl2溶液中,也会产生与SO3通入BaCl2溶液中相同的现象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三氧化硫与氯化钡的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SO3+H2O+BaCl2═BaSO4↓+2HCl,故A正确;

B、白色沉淀,而不是蓝色沉淀,故B错误;

C、无气体生成,故C错误;

D、盐酸的酸性大于亚硫酸,二氧化硫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所以现象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同学探究二氧化硫与BaCl2溶液、Ba(OH)2溶液反应的实验.

(1)少量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过量的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此同学将SO2通入到BaCl2溶液中,出现了异常现象,看到了明显的白色沉淀,

为探究该白色沉淀的成分,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则操作①的名称为______,试剂A的化学式为______

(3)实验表明,此同学加入试剂A后,白色沉淀未见溶解,则该白色沉淀的成分是______(填化学式),则产生该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强碱反应,少量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SO2+Ba2++2OH-═BaSO3↓+H2O,过量的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因为二氧化硫会和亚硫酸钡之间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钡,所以过量的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SO2+OH-═HSO3-

故答案为:SO2+Ba2++2OH-═BaSO3↓+H2O;SO2+OH-═HSO3-

(2)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将SO2通入到BaCl2溶液中,出现的白色浑浊可能是硫酸钡还可能是亚硫酸钡,硫酸钡和盐酸不反应,但是亚硫酸钡可以和盐酸反应,溶解,可以用盐酸来鉴别沉淀成分,故答案为:过滤;HCl;

(3)硫酸钡和盐酸不反应,但是亚硫酸钡可以和盐酸反应,所以白色不溶于盐酸的沉淀物是硫酸钡,硫酸钡沉淀的生成和亚硫酸根离子的不稳定性有关,

即2SO2+2Ba2++O2+2H2O═2BaSO4↓+4H+

故答案为:BaSO4;2SO2+2Ba2++O2+2H2O═2BaSO4↓+4H+

解析

解:(1)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强碱反应,少量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SO2+Ba2++2OH-═BaSO3↓+H2O,过量的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因为二氧化硫会和亚硫酸钡之间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钡,所以过量的SO2通入到Ba(OH)2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SO2+OH-═HSO3-

故答案为:SO2+Ba2++2OH-═BaSO3↓+H2O;SO2+OH-═HSO3-

(2)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将SO2通入到BaCl2溶液中,出现的白色浑浊可能是硫酸钡还可能是亚硫酸钡,硫酸钡和盐酸不反应,但是亚硫酸钡可以和盐酸反应,溶解,可以用盐酸来鉴别沉淀成分,故答案为:过滤;HCl;

(3)硫酸钡和盐酸不反应,但是亚硫酸钡可以和盐酸反应,所以白色不溶于盐酸的沉淀物是硫酸钡,硫酸钡沉淀的生成和亚硫酸根离子的不稳定性有关,

即2SO2+2Ba2++O2+2H2O═2BaSO4↓+4H+

故答案为:BaSO4;2SO2+2Ba2++O2+2H2O═2BaSO4↓+4H+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O2有还原性,可被浓硫酸氧化

BNH3有还原性,可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在Cu和浓HNO3的反应中,参加反应的HNO3被还原

D将胆矾加入浓H2SO4中,胆矾变白,这是浓硫酸的脱水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二氧化硫能够被氧气、氯气等氧化剂氧化,具有还原性,但二氧化硫不会被浓硫酸氧化,故A错误;

B.氨气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该反应中没有化合价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铜与浓硝酸的反应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该反应中,浓硝酸体现酸性和氧化性,其中有的硝酸做氧化剂,反应中被还原,故C正确;

D.浓硫酸将物质中的H、O元素脱去生成水,体现了脱水性,而浓硫酸将胆矾中的水吸出来,是体现了浓硫酸的吸水性,不是脱水性,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余杭区期末)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实验时用另一表面皿扣在上面),现用75%硫酸溶液和亚硫酸钠晶体反应制取SO2气体并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很明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品红溶液褪色

B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C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

D含酚酞的NaOH溶液红色变浅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因为二氧化硫有漂白性,所以品红褪色,故A正确;

B、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B错误;

C、因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使酸性KMnO4溶液紫色褪去,故C正确;

D、因二氧化硫能与NaOH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溶液碱性减弱,所以溶液红色变浅,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亚硫酸钡和碳酸钡

D在Z导管的出口处会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碳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X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Y气体是NO2,SO2+H2O+NO2=H2SO4+NO,故洗气瓶中产生的是硫酸钡沉淀,Z处逸出的气体中有CO2和NO,NO遇到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了红棕色的NO2

A.H2SO4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BaSO4,二氧化碳不与氯化钡反应,所以没有BaCO3生成,故A错误;

B.因CO2不与氯化钡反应,从导管中逸出因为SO2+H2O+NO2=H2SO4+NO,故B错误;

C.H2SO4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BaSO4,二氧化碳不与氯化钡反应,所以没有BaCO3生成,故C错误;

D.反应生成的NO在Z导管口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呈红棕色,故D正确;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如图是检验气体性质的一种实验装置,请回答:

(1)当X为二氧化硫气体,Y为滴有酚酞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时,可观察到溶液褪色,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硫的水溶液具有______性;如果Y为品红溶液时,也可观察到溶液褪色,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硫具有______性.

(2)仍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各组实验,也能看到溶液褪色现象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X为甲烷,Y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②X为乙醛,Y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③X为乙烯,Y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正确答案

漂白

②、③

解析

解:(1)将二氧化硫通入到氢氧化钠酚酞试液中,溶液褪色,氢氧化钠具有碱性,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无色酚酞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呈现无色,所以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硫水溶液具有酸性;

二氧化硫和有色物质反应生成无色物质而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二氧化硫体现漂白性,

故答案为:酸性;漂白性;

(2)①甲烷性质较稳定,和强酸、强碱、大部分强氧化剂不反应,所以甲烷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则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故错误;

②乙醛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乙酸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正确;

③乙烯能和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而使溴水褪色,故正确;

故选②、③.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SO2通入显红色的酚酞试剂中,发现红色消失,这主要是因为SO2(  )

A有漂白性

B有还原性

C溶于水后显酸性

D有氧化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因二氧化硫不能使指示剂褪色,酚酞显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着碱性的物质,红色褪去,说明溶液中存没有碱性的物质,是由于二氧化硫溶于水后显酸性,可将碱性物质中和,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一无色气体,经检验知其组成成分的最大范围是SO2和CO2.为了进一步弄清该气体的组成成 分,甲、乙两位同学各自设计了实验方案(以下的方案甲和方案乙),并都在实验报告的结论栏内写明“该混合气体由SO2和CO2组成”.

请回答问题:(1)已审查知,上述两个实验方案中有一个是明显不合理,它是______,不合理的主要理由是______

(2)在认为合理的实验方案中,将气体通入有色溶液的操作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是(答题时注意: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是合格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因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为SO2,若SO2过量,SO2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只能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SO2,但不能说明SO2全部被吸收;

(2)因气体被溶液吸收时,其流速和在液面下的深度对吸收率影响很大,故答案为:导入气体的导管要插至溶液的底部;气体的流速要小.

解析

解:(1)因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气体为SO2,若SO2过量,SO2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只能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SO2,但不能说明SO2全部被吸收;

(2)因气体被溶液吸收时,其流速和在液面下的深度对吸收率影响很大,故答案为:导入气体的导管要插至溶液的底部;气体的流速要小.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将X气体通入BaCl2溶液,未见沉淀生成,然后通入Y气体,有沉淀生成,X、Y不可能是

(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氯气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和盐酸,然后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故A不选;

B.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在溶液中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然后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故B不选;

C.氨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铵,然后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故C不选;

D.氯气、二氧化碳均氯化钡溶液之间均不反应,不会有沉淀生成,故D选;

故选D.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