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液
- 共336题
肺为()
A.受盛之官
B.决渎之官
C.州都之官
D.相傅之官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点与精解] 本题主要考查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的通道,因为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肺具有主治节的生理功能,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而因为小肠具有主受盛和化物的功能,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记载:“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81正确答案为B,82正确答案为D。
下列哪项不是阴虚证的表现
A.低热潮热
B.两颧潮红
C.无汗而自汗
D.口燥咽干
E.舌红少苔
正确答案
C
解析
阴虚证的出汗一般为盗汗,因阴虚至夜,阳气入阴,鼓动津液外泄所致。自汗乃气虚而固摄津液失职所致。低热潮热,两颧潮红,口燥咽于,舌红少苔乃因阴虚生内热或阴虚津亏所致。
滋阴润燥
正确答案
又称养阴润燥。指某些甘寒质润的药物。具有滋养脏腑阴液之作用,适用于肺、胃、肾及大肠等脏腑津液亏乏,失却濡润所致的干咳、口渴、咽干、便秘等津枯液燥病证。药如沙参、石斛、天冬、麦冬等。
解析
暂无解析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 )
A.阴邪郁闭阳气于内
B.阳气抗邪于外
C.阳气的推动作用减弱
D.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阳相对亢奋
E.机体阳气受损,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
正确答案
E
解析
[知识点] 阴阳偏衰
与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直接相关的是
A.脾的运化功能
B.肾的气化功能
C.气的固摄功能
D.气的推动功能
E.肺的宣发功能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五脏中肾主水液的生理功能。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贮尿和排尿。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尿液在膀胱内潴留至一定程度,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依据是(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生气
E.津能载气
正确答案
E
解析
[解析]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而津液的丢失,必定导致气的损耗,故当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之外脱耗损。
卫气的分布是()
A.上荣于目
B.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C.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D.通于三焦,流行全身
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正确答案
C
解析
1.气的基本知识: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与肾、脾胃、肺关系密切,其中脾胃的运化功能尤为重要。气化:气的运动叫作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叫作气化。气的功能有五个方面,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气的分类:人体的气主要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2.气的功能: ①元气藏于肾中,并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无所不至,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②宗气聚集于胸中,循喉咽贯注于心肺之脉,其生理功能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 ③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全身。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全身,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④卫气运行于皮肤和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傈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肝肾两脏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关系为何
正确答案
肝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表现在三个方面:
(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生。肝血肾精都以水谷精微为其物质基础,而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盛则同盛,衰则俱衰,故称“精血同源”。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脏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疏泄与封藏的协调统一,对体内精、气、血、津液的贮藏和排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疏泄与封藏关系失调,则可见上述各种物质的“藏”与“泄”发生紊乱。
(3)肝肾之阴互相滋生。肾阴肝阴关系密切,若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阴,“水不涵木”,可导致肝阴虚,肝阳上亢。而肝阴不足,日久不愈,波及于肾,也可导致肾阴虚损。
解析
暂无解析
具有“喜润恶燥”生理特性的脏腑是
A.肝
B.肺
C.脾
D.胃
E.大肠
正确答案
D
解析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久病患者,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腹部胀满,但时有缓减,腹痛而喜按,舌胖嫩而苔润,脉细弱而无力。其病机是
A.真实假虚
B.真实病匪
C.真虚假实
D.真虚病证
E.虚中夹实证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点评析] 八纲辨证: 1.表里:表证特点为新起发热、与恶寒并见,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里证特征是无新起发热恶寒并见,内部脏腑的症状明显,有非表即里之说。鉴别表里应审查寒热症状、内脏症状是否突出,及舌脉。 2.寒热:寒证特点是机体机能活动衰退表现出具有冷、凉功能的证候;热匪特点是机体机能活动亢进表现出具有温热功能的证候。鉴别要点在于对寒热的喜恶、口渴与否、面色的赤白、胸腹四肢的温凉、二便、舌脉。 3.虚实:实证特点为邪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剧烈,表现为有余、强烈、积聚的特点;虚证反映正气不足,邪气并不明显,证候较多,有“出者为虚”、“缓者为虚”的特点。 4.阴阳:阳证表热实为阳证;阴证里寒虚为阴证。 阴阳辨证: 1.阳虚证病机是体内阳气亏损,失却温煦、推动、蒸化、气化作用,畏寒肢凉是主症;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自汗,小便清长,便溏,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阴虚证病机是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而无以制阳,滋润濡养作用减退,表现为口干咽燥、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盗汗,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2.亡阴证病机是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匮乏而欲竭,表现为危重病人,汗出如油,味咸而粘,身灼肢热,虚烦燥扰,恶热,渴饮,小便极少,面色赤,唇舌干燥脉细数疾;亡阳证病机是阳气极度衰微表现为阳气欲脱,见于危重病人,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四肢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润,脉微欲绝。 证候真假的辨证: 1.真热假寒:病机是邪热内闭,阳气不能外达的阳盛格阴证,为热深厥亦深。内有真热,而外现某些假寒的症状,表现为四肢凉或厥冷,恶寒或寒战,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或细数似寒,但必高热,冷不过肘膝,胸腹灼热,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真寒假热病机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虚阳外越,表现为自觉发热或欲揭衣被,面色泛红如妆,神识烦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似热,但必胸腹不热,下肢必厥冷,小便清长或下利清谷,渴不多饮,舌淡,脉大而无根。 2.真实假虚:本质为实证反出现某些虚赢现象的证候,由于大积大聚,以致经脉阻滞,气血不能畅达所致,表现为聚积在腹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或默默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本质为虚证反出现某些实盛现象的证候,表现为腹部胀满,腹痛,似乎为实证,但是时胀而时有缓减,痛而喜按,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胖嫩而苔润,脉细弱而无力。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