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液
- 共336题
具有“喜润恶燥”生理特性的脏腑是
A.肝
B.肺
C.脾
D.胃
E.大肠
正确答案
D
解析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津血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A.津可以化血
B.血可以生津
C.津血同源于水谷精气
D.津亏则血燥,血燥则津枯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津液和血液均是液态样物质,均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二者均属于阴。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运行于脉中地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有濡养作用的津液;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因此,二者关系密切,称为“津血同源”。
“夺血者无汗”的理论基础是(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血同源
正确答案
E
解析
[解析] 血液与津液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任何一方大量丧失,都可以引起另一方的亏耗。
疳证的基本病理改变为
A.脾胃虚弱,运化失健
B.脾胃虚弱,乳食停滞
C.脾失运化,水湿内停
D.脾胃不和,生化乏源
E.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正确答案
E
解析
[解析] 疳证的病因病机
[解析] 疳证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导致以全身虚弱赢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病证。故选E。
齿痛、颈肿、喉痹、目黄、口干、鼽衄、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属于何经病证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E.手少阴心经
正确答案
B
解析
出自《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月需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战汗的病机特点为
A.湿热内蕴,津液外泄
B.正气欲脱,阳不敛阴
C.营卫不和,卫外失司
D.正邪相争,正气抗邪
E.肺气不足,卫表不固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题思路]战汗是一种正气抗邪的表现,往往是疾病趋于好转之象。湿热内蕴,津液外泄,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肺气不足,卫表不固均是自汗的病机。[命题规律] 考查“战汗的病机”。一般掌握。[错误陷阱] 正气欲脱,阳不敛阴是脱汗的病机。
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
A.脾的阳气主升
B.脾以升为健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升已而降,若雾露之溉)
E.脾输布津液,防止水湿内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脾具有向上输送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作用。“升清”,即是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见于《素问・调经论》。
舌质淡白,苔淡黄而滑润者多见于
A.阴虚之人感受湿热
B.阳虚之人感受湿热
C.血虚之人感受湿热
D.气虚之人感受湿热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舌淡白而滑润为阳虚津液内停的表现,苔色淡黄为外感湿热的表现。
石瘿的病因病理是
A.肝郁胃热,夹痰上壅,气血凝滞,郁滞结喉
B.情志内伤,肝脾气逆,气血湿痰,凝滞结喉
C.肝肾不足,肾火郁结,夹痰上攻,凝滞结喉
D.脾肾阳虚,脾虚不运,津液留聚,凝结颈部
E.肺脾两亏,津液不布,留聚成痰,凝结颈部
正确答案
B
解析
石瘿的病因病理
石瘿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气郁痰浊结聚不散,气滞则血瘀,积久瘀凝成毒,气郁、痰浊、瘀毒三者痼结,上逆于颈部而成。故选择B。
下列关于内湿病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过食肥甘
B.久病伤阳
C.嗜烟好酒
D.恣食生冷
E.肾阳虚
正确答案
A,C,D,E
解析
内湿是指脏腑调节水液功能失调,津液输布功能障碍,湿浊蓄积停滞。病因为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肾阳虚。症见湿滞经脉,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湿犯上焦,胸闷咳嗽;湿阻中焦,脘腹胀满等;湿滞下焦,小便不利;水湿泛溢,水肿。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