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液
- 共336题
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不具有
A.季节性
B.地域性
C.内生性
D.相兼性
E.转化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与六淫无关。
“生痰之源”是指
A.脾
B.胃
C.肾
D.肝
E.肺
正确答案
A
解析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能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并激发精血津液化生为气或能量,即促进“有形化无形”的气化过程,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能抑制和调控脏腑的各种功能,凉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进而抑制机体的新陈代谢,调控机体的气化过程,减缓精血津液的化生及运行输布,产热相对减少,并使气凝聚成形而为精血津液,所谓“无形化有形”。故肾有水火之宅之称。脾有运化水夜的功能。运化水液,是指脾气的吸收、转输水精,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若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故脾为生痰之源。
[考点] 脾、肾的生理特性。
“生气之源”的脏指的是______。
A.肝
B.心
C.脾
D.肺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生气之源”中的“气”是指脾主运化,饮食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
与津液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A.肺、脾、肾
B.肺、胃、脾
C.胃、大肠、脾
D.胃、小肠、脾
E.小肠、肾、兰焦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的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而生成。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精血津液不足
B.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C.阳气相对亢盛
D.阳热偏盛而伤阴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解释] 阴偏衰即阴虚,是阴低于正常水平引起的病理变化,是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的亏耗不足,阴的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亢盛的病变。阳热偏盛而伤阴,是以阳偏盛为主的病理变化,不是阴偏衰的病机。
舌体短缩,色青紫而湿润,是由于
A.痰浊内阻
B.气滞血瘀
C.寒凝筋脉
D.肾精攻心
E.热盛动风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题思路] 舌体色青紫而湿润表示寒凝筋脉,因寒不伤津液,反易生湿。[命题规律] 考查“短缩舌的临床意义”。重点掌握。
形成湿从内生的关键是
A.心阳虚,温煦无力
B.脾的运化失职
C.肺失宣泄
D.肝失疏泄
E.肾阳虚,温煦无力
正确答案
B
解析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
失血患者不宜采用“汗法”的理论依据是
A.血能生津
B.津不化血
C.多汗伤血
D.津血同源
E.多汗伤肺阴
正确答案
D
解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均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相互化生,称为“津血同源”。若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液不足。此时,不能对失血者再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
下列关于津液输布障碍的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迟缓或停留局部
B.气不行津,津不化气
C.卑失运化为主
D.胸闷脘痞呕恶
E.腹胀便溏
正确答案
B
解析
津液输布障碍是指流动迟缓或停留局部,津液不化,化饮凝痰。由于肺、脾、肝、肾、三焦功能失常所致,脾失运化为主。症见湿浊内生,胸闷脘痞呕恶,腹胀便溏,苔腻;痰饮。津液排泄失常是指气不行津,津不化气,水液停留。
元气的生理功能是
A.推动生长发育
B.温煦脏腑组织
C.激发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
D.固摄津液以防流失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脏腑组织,激发脏腑组织的活动。固摄津液以防流失是气的固摄作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