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液
- 共336题
“津血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A.津可以化血
B.血可以生津
C.津血同源于水谷精气
D.津亏则血燥,血燥则津枯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释] 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津液与血的生成,均源于水谷精气,山水谷精气所化生;津液渗注于脉中,即为血液的组成成分,故称津可以化血;而在津液大量损耗时,则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反之血燥则亦津枯。
《素问・厥论》所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的含义是
A.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B.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C.脾能运化水液
D.脾能转输水谷精微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解释]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电”(《素问・厥论》)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和“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等均是脾为胃行其津液的过程。此“津液”,应理解为水谷精微和津液,不能单纯理解为“水液”。
胸胁胀闷疼痛,喜太息,急躁易怒,舌紫暗有瘀点,脉弦者,属
A.气滞证
B.肝气郁结证
C.气滞血瘀证
D.气虚血瘀证
E.血瘀证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题思路] 本题出自《综合知识与技能》(上)中医基础知识第九章气血津液辨证。
气滞血瘀证是因气机阻滞而致血行瘀阻所表现的证候。本证以气滞与血瘀证候并见为其临床特征。胸胁胀闷疼痛、喜太息,急躁易怒、脉弦,为肝经气滞症;舌紫暗有瘀点,为血瘀症。故本题最佳答案为C,其他备选答案均不完整,故不被选择。
肌肤干燥,口燥咽干,唇燥而裂,尿少便结,脉细数,属
A.阴虚证
B.外燥证
C.津液亏虚证
D.精血不足证
E.血虚证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题思路] 本题出自《综合知识与技能》(上)中医基础知识第九章气血津液辨证。
津液亏虚证,是指体内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失于津液的濡养滋润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肌肤干燥、口燥咽干、唇燥而裂、尿少便结等一派干燥少津征象为其特征,属于内燥证。本证与阴虚证之精血津液亏少而虚热内生证候、外燥证之具有外感证候等有着严格的区别,故本题最佳答案为C。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化津
C.津能载气
D.气能摄血
E.津血同源
正确答案
E
解析
[解题思路] 血与津液的关系是津血同源。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并可相互化生,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俱衰。病理上,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灵枢・营卫生会》听说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即是“津血同源”理论的实际应用。
[命题规律] 考查“精气血精液神”。必须掌握。
脾为“后天之本”的机制是
A.脾主运化水谷
B.脾主运化水液
C.脾主运化
D.脾主统血
E.脾主升清
正确答案
A
解析
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致使外邪侵入,津液耗伤,筋脉失养,皆可致痉。此种误治致痉的理论始于何书
A.《黄帝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景岳全书》
E.《张氏医通》
正确答案
B
解析
《金匮要略》对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为内伤致痉提供理论基础。
湿浊内生的主要原因是
A.肾失气化
B.肺失宣肃
C.脾失运化
D.肝失疏泄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点] 内生五邪
[分析] 湿浊内生,又称“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内湿的产生,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小柴胡汤的加减运用,不正确的是
A.若胸中烦而不呕,为热聚于胸,去半夏、人参,加瓜蒌以清热理气宽胸
B.渴者,是热伤津液,去人参,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
C.腹中痛,是肝气乘脾,宜去黄芩,加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
D.胁下痞硬,是气滞痰郁,去大枣,加牡蛎以软坚散结
E.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气凌心,宜去黄芩,加茯苓以淡渗利水
正确答案
B
解析
渴者,是热伤津液,去半夏,加天花粉以生津止渴,而非去人参,故选B。
下列功能与肺主治节无关的是
A.调节呼吸运动
B.调节全身气机
C.调节血液运行
D.调节津液输布
E.调节脾胃升降
正确答案
E
解析
[解释] 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体现在调节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调节血液运行和调节津液输布四个方面。调节脾胃升降是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