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成本分析
- 共1623题
某消费电子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当月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销售A产品50台,不含税单价8000元。货款收到后,向购买方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将提货单交给了购买方。截止月底,购买方尚未提货。
(2)将20台新试制的B产品分配给投资者,单位成本为6000元。该产品尚未投放市场。
(3)单位内部基本建设领用甲材料1000公斤,每公斤单位成本为50元。
(4)改、扩建单位幼儿园领用甲材料200公斤,每公斤单位成本为50元,同时领用A产品5台。
(5)当月丢失库存乙材料800公斤,每公斤单位成本为20元,作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
(6)当月发生购进货物的全部进项税额为70000元。上月进项税额已全部抵扣完毕。购销货物增值税税率均为17%,B产品成本利润率为10%。
要求:计算当月应缴增值税税额。
正确答案
解:销售A产品销项税额=8000×50×17%=68 000(元)
将新试制的B产品分配给投资者,视同销售,应缴纳增值税,但由于没有市场价格,因此应计算其组成计税价格。将B产品分配给投资者的销项税额=6000×(1+10%)×20×17%=22440(元)扩建幼儿园领用A产品,视同销售,应缴纳增值税。改、扩建幼儿园用A产品销项税额=8000×5×17%=6800(元)
当月销项税额=68000+22440+6800=97240(元)
单位内部基建、改扩建幼儿园领用甲材料以及当月丢失库存乙材料所对应的进项税额不得扣除,因此其进项税额应当从当月的进项税额中扣减。当月进项税转出:单位内部基建领用甲材料=1000×50×17%=8500(元)
改、扩建幼儿园领用甲材料=200×50×17%=1700(元);当月丢失库存乙材料=800×20×17%=2720(元);进项税转出合计=8500+1700+2720=12920(元)
当月可抵扣进项税额=70000-12920=57080(元)
当月应纳增值税税额=97240-57080=4016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某建设项目需要安装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现在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A:从国外引进全套生产线,年固定成本为1350万元,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1800元。
方案B:仅从国外引进主机,国内组装生产线,年固定成本为950万元,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2000元。
方案C:采用国内生产线,年固定成本为680万元,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2300元。
问题:
假设各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相同的,分析使用各种方案的生产规模。
正确答案
各方案的总成本C均是产量Q的函数,即
CA=1 350+0.18Q
CB=950+0.2Q
CC=680+0.23Q
因此首先以Q为变量,做出三个方案的总成本线
(C线),如图8-3所示。
从图8-3中可见,三条C线分别两两相交于Ⅰ、Ⅱ、Ⅲ三点,则这三点就分别是相应的两个方案的盈亏
图8-3 A、B、C方案总成本线平衡点。其对应的产量就是盈亏平衡产量。例如,CB和CC相交于I点,则Ⅰ点就是方案B和方案C的盈亏平衡点,Q1就是方案B和方案C的盈亏平衡产量。也就是说,当产量水平为Q1时,从成本分析的角度,方案B和方案C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方案。
下面根据盈亏平衡点的定义来分别计算Q1、Q2和Q3。
当产量水平为Q1时,CB=CC,即
950+0.2Q1=680+0.23Q1
可解得:Q1=0.9万件
当产量水平为Q2时,CA=CC,即
1 350+0.18Q2=680+0.23Q2
可解得:Q2=1.34万件
当产量水平为Q3时,CA=CB,即
1 350+0.18Q3=950+0.2Q3
可解得:Q3=2万件
由于各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相同的,因此确定各方案适用的生产规模也就是比较各种生产规模下各个方案的成本情况。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可知,当产量水平低于0.9万件时,以方案C为最经济,当产量水平在0.9~2万件时,以方案B为最佳,而当产量水平高于2万件时,又以方案A最为合理。
解析
暂无解析
E公司运用标准成本系统计算产品成本,并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处理成本差异,有关资料如下:
(1)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6千克×1.5元/千克=9(元)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4小时×4元/小时=16(元)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4小时×3元/小时=12(元)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4小时×2元/小时=8(元)
单位产品标准成本:9+16+12+8=45(元)
(2)其他情况:
原材料:期初无库存原材料;本期购入3500千克,单价1.6元/千克,耗用3250千克。
在产品:期初在产品存货40件,原材料为一次投入,完工程度50%;本月投产450件,完工入库430件;期末在产品60件。
产成品:期初产成品存货30件,本期完工入库430件,本期销售440件。
本期耗用直接人工2100小时,支付工资8820元,支付变动制造费用6480元,支付固定制造费用3900元;生产能量为2000小时。
要求:
(1)计算产品标准成本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按采购量计算,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按三因素分析法计算)
(2)计算企业期末存货成本。
正确答案
(1)标准成本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1.6-1.5)×3500=350(元)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3250-450×6)×1.5=825(元)
约当产量=430+60×50%-40×50%
=440(件)
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8820/2100-4)×2100=420(元)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2100-440×4)×4=1360(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6480/2100-3)×2100=180(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2100-440×4)×3=1020(元)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3900-2000×2=-100(元)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2000-2100)×2=-20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2100-440×4)×2=680(元)
(2)期末存货成本
原材料期末成本=(3500-3250)×1.5=375(元)在产品期末成本=60×9+60×50%×(16+12+8)=1620(元)
产成品期末成本=(30+430-440)×45
=900(元)
企业期末存货成本=375+1620+900
=2895(元)
解析
暂无解析
【背景材料】
某建设项目需要安装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现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A方案:从国外引进全套生产线,年固定成本为1350万元,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1800元。
B方案:仅从国外引进主机,国内组装生产线,年固定成本为950万元,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2000元。
C方案:采用国内生产线,年固定成本为680万元,单位产品可变成本为2300元。1.【问题】
假设各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相同的,分析使用各种方案的生产规模,并判断在各种不同的产量下哪一种方案为最优方案。
正确答案
各方案的总成本C均是产量Q的函数,即
CA=1350+0.18Q
CB=950+0.2Q
CC=680+0.23Q
因此首先以Q为变量,作出三个方案的总成本线 (C线),如图2-8所示。
从图可见,三条C线分别两两相交于Ⅰ、Ⅱ、Ⅲ三点,这三点就分别是相应的两个方案的盈亏平衡点。其对应的产量就是盈亏平衡产量。例如CB和CC相交于Ⅰ点,则Ⅰ点就是方案B和方案C的盈亏平衡点,Q就是方案B和方案C的盈亏平衡产量。也就是说,当产量水平为Q时,从成本分析的角度,方案B和方案C是完全相同的两个方案。
我们可以根据盈亏平衡点的定义来分别计算出Q1、Q2和Q3:
当产量水平为Q1时,CB=CC,即
950万元+F0.2Q1=680万元+0.23Q1
可解得:Q1=0.9万件
当产量水平为Q2时,CA=CC,即
1350万元+0.18Q2=680万元+F0.23Q2
可解得:Q2=1.34万件
当产量水平为Q3时,CA=CB,即:
1350万元+0.18Q3=950万元+0.2Q3
可解得:Q3=2万件
由于各生产线的生产能力是相同的,因此确定各方案适用的生产规模也就是比较各种生产规模下各个方案的成本情况。由上面的计算结果和三种方案总成本线可知,当产量水平低于0.9万件时,以C方案为最经济,当产量水平在(0.9~2)万件时,以B方案为最佳,而当产量水平高于2万件时,以方案A最为合理。
解析
暂无解析
下列选项中,关于变动成本的表述正确的有( )。
A.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属于变动成本
B.产品单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成本是变动的
C.产品单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成本保持不变
D.变动成本的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变动而呈正比例变动
E.单位业务量变动成本金额随业务量变动而呈正比例变动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变动成本的概念”的掌握。变动成本指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或费用。变动成本在单位业务量上则是一个固定数。所以,选项D的叙述是正确的,选项E的叙述是不正确的。此外,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属于变动成本,但是从单位成本来看,产品单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将保持不变。所以,选项A、C的叙述是正确的,选项B的叙述是不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
产品成本预算中包括( )。
A.单位产品成本
B.当期总生产成本
C.期末存货成本
D.销货成本
E.销售成本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产品成本预算的内容”的了解。产品成本预算中包括单位产品成本、当期总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等内容。计算过程所需数据来自有关的成本费用预算和销售预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某公司只生产和销售甲产品一种产品(单位:件),2008年度甲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包含销售税金)为90元,边际贡献率为40%,固定成本总额为1200000元,完成甲产品销售收入6750000元。2008年该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股利支付率为70%。
对该公司2008年度资产负债表与销售关系的分析计算,2008年度的敏感资产总额为4725000元,敏感负债总额为810000元。
该公司计划在2009年实现净利润比2008年度增长20%。2009年度该公司产品售价、成本水平、所得税税率和股利支付率均与2008年度相同。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公司为了保证2009年度实现净利润比2008年度的增长10%,甲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应降低到( )元。
A.81
B.83.55
C.85.45
D.86.67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2009年计划实现的净利润=1125000×(1+10%)=1237500(元)
2009年预计利润总额=1237500/(1-25%)=1650000(元)
2009年单位边际贡献=(1650000+1200000)/45000=63.33(元)
2009年单位变动成本=150-63.33=86.67(元)
甲公司A产品经过两道工序加工完成。A产品耗用的原材料随加工的进度陆续投入。生产成本在完工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采用约当产量比例法。2011年12月与A产品有关的资料如下:
(1)本月完工产成品1300件。月末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为:第一道工序500件,本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相当于完工产成品的30%;第二道工序200件,本工序在产品完工程度相当于完工产成品的80%,见表一。
表一:各工序约当产量计算表有关资料: (2)表二:月初A产品在产220件,相关成本的资料: (3)本月生产A、B产品发生有关成本费用资料如下:
①本月投入生产A产品和B产品主要材料200000元;其中投入A产品1100件,投入B产品900件,按照产品件数分配材料费用;
②本月分配直接生产A产品的工人工资140000元;
③本月确认的生产A产:品应负担的车间管理部门水电费30000元,车间生产工人劳保用品费5000元;
(4)甲公司2011年12月A产品单位计划成本208元,其中:直接材料80元,直接人工100元,制造费用28元。假定除上述资料外,不考虑其他因素。
根据上述材料,计算甲公司2011年12月A产品计划总成本及其各成本项目的金额,分析说明当年成本计划完成的情况。(答案金额单位用元表示)
正确答案
直接材料项目的计划成本金额=80×1300=104000(元)
直接人工项目的计划成本金额=100×1300=130000(元)
制造费用项目的计划成本金额=28×1300=36400(元)
A产品当月计划总成本=104000+130000+36400=270400(元)
综上所述:直接材料超支9048元;直接人工超支12922元;制造费用节约65元。
解析
暂无解析
某企业甲产品单位工时标准为2小时/件,标准变动费用分配率为5元/小时,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分配率为8元/小时。本月预算产量为10000件,实际产量为12000件,实际工时为21600元,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固定制造费用分别为110160元和250000元。
要求计算下列指标:
(1)单位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2)单位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
(3)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4)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5)两差异法下的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6)两差异法下的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
正确答案
(1)单位产品的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2×5=10(元)
(2)单位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2×8=16(元)
(3)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1600-12000×2)×5=-12000(元)
(4)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10160/21600-5)×21600=2160(元)
(5)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250000-10000×2×8=90000(元)
(6)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0000×2-12000×2)×8=-3200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国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 17%;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销售价格除标明为含税价格外,均为不含增值税的价格。国泰公司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按单项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国泰公司2006年12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12月3日向甲企业赊销A产品50件,单位销售价格为20000元,单位销售成本为10000元。
(2)12月10日,以分期收款销售方式向乙企业销售B产品30件,单位销售价格为12000元,单位销售成本为5000元。根据分期收款销售合同,演销售总价款分四次平均收取,每3个月收款一次,第一次应收取的价款已于当日如数收存银行。
(3)12月15日,向丁企业销售材料一批,价款为700000元,该材料发出成本为500000元。当日收到面值为819000元的票据一张。
(4)12月20口,收到外单位租用本公司办公用房2004午全年租金600000元,款项已收存银行。
(5)12月25日,转让交易性金融资产收到价款(已扣除转让相关的税费)510000元,并存入银行。该交易性金融资产系本年4月10日,以 450000元的成本取得的,6月30日对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收益20000元。
要求:根据上述经济业务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正确答案
(1)借:应收账款 117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500000
贷:库存商品 500000
(2)借: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150000
贷:库存商品 150000
借:银行存款 1053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53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7500
贷:库存商品 37500
(3)借:应收票据 819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7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19000
借:其他业务成本 500000
贷:原材料 500000
(4)借:银行存款 600000
贷:预收账款 600000
(5)借:银行存款 51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
――成本 450000
――公允价值变动 20000
投资收益 40000
借:公允价值损溢 20000
贷:投资收益 20000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