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31.一个正常眼色的果蝇种群由于受到射线照射,出现了两只褐眼雌果蝇,分别记为果蝇A和果蝇B。为研究果蝇A和果蝇B的突变是否为同一突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果蝇A × 纯合正常雄果蝇→F1中40正常():38褐眼():42正常(

实验二:果蝇B × 纯合正常雄果蝇→F1中62正常():62褐眼():65正常():63褐眼(

实验三:实验二中F1褐眼雌雄果蝇互相交配→F2中25正常():49褐眼():23正常():47褐眼(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请回答:

(1)果蝇A发生的突变是(           )(显,隐)性突变,且该突变具有(           )效应,突变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

(2)果蝇B发生的突变是(           )(显,隐)性突变,该突变也具有上述类似的效应。果蝇B的突变发生在(           )染色体上,理由是(           )。

(3)若上述突变基因均能独立控制褐色素的合成而表现褐眼,让果蝇A与实验二中F1代褐眼雄果蝇杂交,则褐眼的遗传遵循(              )定律,其后代出现褐眼果蝇的概率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32.果蝇是一种小型蝇类,因其具有易饲养,培养周期短,染色体数目少,相对性状易区分等特点,所以是遗传学中常见的实验材料。结合所学遗传变异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猩红眼和亮红眼为控制果蝇眼色的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圆形眼和棒状眼为控制果蝇眼形的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现有一对雌雄果蝇交配,得到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则可以得知控制眼色和眼形的基因分别位于(           )和 (           )染色体上,F1中亮红圆眼果蝇的基因型为(           ) 。如果让F1中表现型为猩红棒眼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F2中亮红圆眼果蝇的概率是(           ),F2中猩红眼基因的基因频率是 (           )。

(2)在果蝇的X染色体上存在控制眼色的基因,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这种眼色基因可能会因为染色体片段的缺失而丢失(X0),如果果蝇的两条性染色体上都没有眼色基因,则其无法存活。现有一红眼雄果蝇(XFY)与一只白眼雌果蝇(XfXf)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现欲利用一次杂交来判断这只果蝇的出现是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的还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可以用这只白跟雌果蝇与 (           )(白眼、红眼、两种眼色均可)的雄果蝇交配,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

正确答案

(1)常  X   aaXbY     1/72   2/3(66.7%);

(2)两种眼色均可  无论与哪种眼色果蝇交配,如果子代中雌雄果蝇数量比为1:1,则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如果子代雌雄果蝇数量比为2:1,则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31.野生型家蚕翅为白色,饲养过程中偶然发现有的个体翅为黄色,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6组家蚕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的繁殖结果如下。

(1)前四组的子代家蚕中黄翅和白翅性状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相关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遗传符合______定律。

(2)V、VI组结果说明的翅色显隐关系似乎与前四组矛盾,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翅品种乙中另有一对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此有关,该基因可能会对黄翅基因的表达起______作用,导致V组子代全为白翅,VI组子代黄翅与白翅的比值接近于3:13。若该解释合理,第VI组子代中白翅家蚕应该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

(3)家蚕是二倍体,雄蚕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蚕性染色体组成为ZW,通过适当剂量的γ射线处理,研究人员筛选到黄翅基因插入W染色体上的品种,该变异属于_________,若变异品种中黄翅基因不会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则亲本性状为 _________ 时,能直接利用子代翅的颜色区分雌雄。

(4)研究发现,家蚕体色为黄色与类胡萝卜素有关,但家蚕自身不能合成该类色素,只能从食物中摄取自身所需的色素分子,由此推断家蚕体内一定存在能与其吸收的色素分子结合的____,协助色素分子向细胞内转运。为证实此推断,科学家可采用一定的技术抑制______表达出产物,然后观察家蚕体色变化,若 _____,则支持该推断。家蚕体色这一性状是__________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确答案

(1)常     基因的分离   

(2)抑制     7     

(3)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易位)      黄翅雌蚕、白翅雄蚕   

(4)受体(或:载体)    受体蛋白基因(或:载体蛋白基因)       黄色变浅      基因和环境因素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6 分

5.若细胞中某种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则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分向一极,另两条染色体分向另一极。克氏综合征是人类的一种遗传(染色体组为44+XXY),患克氏综合征的男性有97%的可能性不能生育,假设一个患克氏综合征的色盲男人和父亲是色盲的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孩子既患克氏综合征又患色盲的概率为多少?(XXX个体能够存活,表现为女性,称三X染色体综合征)()

A1/6

B1/200

C1/8

D1/240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0 分

31.鸟类为ZW型性别决定方式。彩虹鸟(Ervthrura gouldiae)具有红头和黑头两个品种,头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墓因(R/r)控制,这两种彩虹鸟杂交后,会出现基因不相容的现象,导致后代在孵出后的成长过程中死亡率偏高e现有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人工杂交实验(实验一):

(1)据杂交实验结果分析,R/r位于       。(常/z/w)染色体上,其中(      )(红头/黑头)为显性。

(2)继续将这些幼鸟抚养大,由于基因不相容现象,这些幼鸟在成长过程中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值(雄幼鸟高出40%,雌幼鸟高出80%)。科学家认为这个现象解释了为什么F:中雄幼鸟远多于雌幼鸟:因为这样有利于(      ) 。

(3)科学家用颜料将一部分红头鸟的头涂成了黑色(假黑头),将一部分黑头鸟的头涂成了红色(假红头),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杂交实验结果(实验二)。

根据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      )(父力/母方/父母双方)彩虹鸟具有根据配偶相貌来控制的后代雌雄比例的能力,且后代比例的差异(      )(是/不是/部分是)由基因不相容引起的。如果将实验一中F1代存活下来的红头鸟染成黑头,黑头鸟染成红头后,再将假黑头和假红头相互杂交,则F2代中刚孵出的幼鸟基因型及其比例应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伴性遗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