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8 分)下左图和又上图分别为莱茵河与湘江流域图。读图并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并简要说明湘江和莱茵河水文特征突出的差异性。(4分)

(2)评价橘子洲“美橘”生长的气候条件。( 8 分)

(3)判定甲区域的年降水量,并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分析说明你的判定。( 6 分)

(4)湘江航运价值仅及莱茵河的1/10 。有人提出将湘江建成为“东方莱茵河”的航运规模经济。对此你是否支持,并说明你的理由。( 10 分)

正确答案

(1)湘江流量季节变化大、夏汛明显(2分),莱茵河流量季节变化小(2分)。

(2)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益橘树生长(2分);冬季月均温在0°C以上,利于橘树越冬(2分);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柑橘生长期长(2分);冬季寒潮南下,橘子洲易出现低温冻害天气(2分)。

(3)降水量小于1400mm(2分)。因南面及东面的南岭等山脉的阻挡(2分),该区域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地带,因此降水量比四周少(2分)。

(4)支持。水系发育好,流域面积广,可通航里程长(2分);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2分);干流流量大,水位深,干支流适宜大、中、小型船舶航行(2分);水运运价低,通过洞庭湖连接长江航运,可通东达西,开发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2分);在河流开发中,除航运价值外,可获得综合效益(2分)。

不支持。湘江为自然河道,流量季节变化大,不利航行(2分);若改造干支流,修筑大量人工运河,费用大(2分);没有形成河运网络,离出海口远,运输成本高(2分);区域内经济不如莱茵河发达,可供运输的货物量少,开发的经济意义不大(2分);河道开发将破坏自然生态(2分)。

试题分析:

(1)河流的水文特征,我们往往从河流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有无凌汛现象以及水能蕴藏量等分析,本题要求比较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的突出差异,我们要抓住两地的气候类型的差异展开,故通过气候类型差异的比较,可得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表现在:湘江流量季节变化大、夏汛明显,莱茵河流量季节变化小。

(2)本题主要考查“美橘”的生长区位条件,既要分析有利条件,又要分析不利因素。从气候上展开:该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益橘树生长;冬季月均温在0°C以上,利于橘树越冬;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柑橘生长期长;冬季寒潮南下,橘子洲易出现低温冻害天气。

(3)根据等降水量线可以看出:该地降水量小于1400mm,主要是因为南面及东面的南岭等山脉的阻挡,该区域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地带,因此降水量比四周少。

(4)本题属于一种开放型的试题,不管你是否支持这种观点,只要你说出合理的理由就可。

支持。水系发育好,流域面积广,可通航里程长;无结冰期,全年可通航;干流流量大,水位深,干支流适宜大、中、小型船舶航行;水运运价低,通过洞庭湖连接长江航运,可通东达西,开发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河流开发中,除航运价值外,可获得综合效益。

不支持。湘江为自然河道,流量季节变化大,不利航行;若改造干支流,修筑大量人工运河,费用大;没有形成河运网络,离出海口远,运输成本高;区域内经济不如莱茵河发达,可供运输的货物量少,开发的经济意义不大;河道开发将破坏自然生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区域示意图(图9)

  

材料二:图9中E地某村距甲城市60km,下表为该村一些发展资料

基本情况

土地类型

经济状况

其他

梯田

经济

果林

甘蔗田

湿

农业

产值

村办

企业

工业

产值

空气质量

水质

4.1

Km2

1835

5100

2200

1300

1600

500

9l

万元

3个红砖厂、

1个制糖厂

549

万元

中等

3-4类

(1)根据图中信息推测该图所反映的是___(夏、冬)季,理由是  _____ 。(4分)

(2)近几十年来河口等深线向外海凸出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改善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M、N两处中宜建设度假村的是__________ ,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4分)

(4)当地人民政府决定在A、B、C三地中建设一大型能源港口,应选择在_______最适合,理由是__________ 。新建港口拟实行江海联运,最经济的实现方式是_______ 。(8分)

(5)由材料二可知:图中E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_____ 、_______ 。请为该村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出两条具体措施。(8分)

正确答案

(1)夏季 该地区的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径流量也是夏季最大,故河流入海口附近海域的盐度比年平均盐度低,等盐度线向海洋方向凸出。(每点2分,共4分)

(2)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   做好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进入河流的数量。(每点2分,共4分)

(3)M  M为一小岛屿,N为近海盆地。(每点2分,共4分)

(4)C 深水航道、避风良港、港区用地广阔。开挖运河。(每点2分,共8分)

(5)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每点2分,共4分)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关闭红砖厂、对制糖厂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清洁生产,新增农产品加工(果品加工厂);发展城郊农业生态旅游; (言之有理且答出两方面可得4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题。(10分)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左图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2分)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每点2分,共8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结合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岛屿为新加坡岛。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故终年高温多雨。该国的水资源不足主要从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河流湖泊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等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所示区域是中国最大的葵花籽生产区,其中甲市有中国最大葵花油生产基地。其产品销往国内外,近几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葵花籽需求量大大减少,

有些地区还出现葵花籽滞销现象。

材料二2013年3月8日下午,随着冷空气前锋不断逼近,蒙古国中部出现沙尘暴。14时,新疆淖毛湖出现强沙尘暴。晚上,内蒙古地区中南部出现扬沙,局地还有沙尘暴。“大风将沙尘卷向空中,在高空西北气流作用下飘向华北平原地区”。北京“雾霾未去、沙尘再起”。

(1)据图分析图示区域种植向日葵的有利条件?(10分)

(2)结合材料1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该地区是否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向日葵种植?请说明你的理由。(8分)

(3)过度樵采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结合材料2说说如何有效解决农牧区的生活能源问题?(8分)

正确答案

⑴该地区位于半干旱和干旱区,光照充足,样夜温差大;(4分)

位于黄河附近,有充足的灌溉水源;(2分)接近消费市场;(2分)交通便利。(2分)

⑵观点1:应继续大力发展向日葵种植。(2分)

理由:确保就业,(3分)增加收入,(3分)

观点2:不应该大力发展向日葵种植((2分)。

理由:向日葵生长耗水量较大,(2分)当地水资源缺乏,种植向日葵使当地水资源更为

⑶张(C2分),且目前葵花籽处于滞销现象。(2分)(两观点取其一)

积极开发新能源C2分);推广省柴灶(2分);兴建沼气池(2分);营造薪炭林(2分)

试题分析:

⑴读图,从自然因素看,图示区位于我国西北,属于半干旱和干旱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位于黄河附近,有充足的灌溉水源。从人文因素分析,该地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便于产品输送到消费市场,市场广阔。

⑵这是发挥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观点1: 发展向日葵种植,有利于确保就业,增加收入,因此应继续大力发展向日葵种植。

观点2: 向日葵生长耗水量较大,当地水资源缺乏,种植向日葵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张,且根据材料一,目前葵花籽处于滞销现象。所以不应该大力发展向日葵种植。

⑶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可以采取积极开发新能源,推广省柴灶,兴建沼气池,营造薪炭林等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今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为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淼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已是一片荒漠。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材料二 百年来洞庭湖淤积情况(表格)。

(1)结合材料二,分析洞庭湖迅速退缩的主要人为原因。

(2)我国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上游地区森林的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使水土流失加重,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加剧;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每点2分,共4分)

(2)蒸发加剧;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增多,入湖水量减少;荒漠化程度加剧,涵养水源减少,下渗量增大。(每点2分,共6分)

本题考查湿地变化和资料分析、运用能力。(1)材料二反映百年来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其主要的人为原因主要从泥沙淤积(从河流上游的植被破坏分析)和围湖造田分析。(2)我国西部地区的盐湖和干盐湖属于内流湖,其水量不断减少,出现盐湖、干盐湖的原因主要从人类活动影响入湖径流量减少方面分析。

下一知识点 :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环境问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