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简要概括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类型。(4分)

(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4分)

(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四点即可,共2分)

正确答案

(1)地形、地势: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2)分布特点: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

主要原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3)有利:地形平坦不利: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降水多,不利于施工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山脉河流的分布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岛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根据该岛的纬度判断,该岛有赤道穿过,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  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

(2)读图可以看到,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是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生产、生活。

(3)读图,甲乙之间地形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但是不利条件也很多,两地间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该区域降水多,不利于施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 分)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图

材料二:茶树喜温暖、潮湿、荫蔽、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图示区域省区是我国主

要的茶叶生产地。

材料三: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建设了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我国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合作基础良好,已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局面,台商是该省主要的外来投资者。

(1)影响甲、乙两地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其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                。(4分)

(2)改革开放以来,乙地基塘农业和耕地面积均大幅减少,现存耕地主要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6 分)

(3)简述图示省区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4)福建是台商投资最早的地区,其吸引台商投资的优势条件是什么?(6分)

(5)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园区规划建设和工业企业引进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共4分)

地形(2分) 混合农业(2分)

(2)(共6分)

①城市化和工业化占用大量土地,耕地面积大幅减少;(2分)

②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2分)

③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④基塘农业生产效益低(或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效益高);⑤其他合理答案。(对1点 2分) 

(3)(共 6 分)

①多低山丘陵,排水条件 ;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③以酸性的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生长;

④山区空气湿度大,云雾多。

(每点 2 分,答对 3 点得6 分)

(4)(共 6 分)

①临近台湾的地理位置优越;(2 分)

②福建是许多台商的祖籍地;(2 分)

③劳动力廉价丰富;④优惠政策;⑤国内市场广大。( 对 1 点得2 分)

(5)(共6分)

①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工业企业),节约利用土地资源;(2分)

②尽可能引进低污染、低耗能和能形成产业链的新兴工业(严格工业企业准入);(2分)

③加强园区绿化和废弃物回收处理;④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对 1点2 分)

试题分析:(1)因地形起伏较大,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甲乙两地采用立体农业和基塘生产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属于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类型。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因城市化和工业化占用大量土地,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基塘农业生产效益低(或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效益高)。

(3)图示省区自然环境状况具备茶叶生产需要的条件①多低山丘陵,排水条件 ;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③以酸性的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生长; ④山区空气湿度大,云雾多。

(4) ①临近台湾的地理位置优越; ②福建是许多台商的祖籍地;③劳动力廉价丰富;④改革开放优惠政策;⑤国内市场广大。都是台商选择福建投资建厂的原因。

(5)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工业园在园区规划建设和工业企业引进中应该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应①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合理布局工业企业),节约利用土地资源;②尽可能引进低污染、低耗能和能形成产业链的新兴工业(严格工业企业准入);③加强园区绿化和废弃物回收处理;④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进行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8分)钛白粉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白色颜料。生产钛白粉主要需要钛矿(如金红石)、重油和石焦油、氯气和盐酸等,生产过程中能耗较高且对环境污染较大。某跨国公司欲在下图中A地建造一大型钛白粉生产厂,并计划利用深井灌注废液的方法处理废弃物,后因公众对其环保的质疑,该厂迄今未能动工。

(1)分析图中A地建造大型钛白粉生产厂的有利区位条件。(12分)

(2)试分析公众环保质疑的理由。(6分)

正确答案

(1)土地廉价;(2分)(黄河)水资源充足;(2分)离原料(金红石)产地距离较近;(2分)(附近油气资源充足,化工发达,)工业配套条件好;(2分)海运便利,便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2分)(所在地是石油勘查区的一部分,)有适合深井灌注的地质构造;(2分)

(2)该厂规模大,废弃物排放多,污染大。(2分)(地处地震带且为油田所在地,油井密布,使得)深井灌注废液的方法仍然存在潜在的危险,一旦发生危害,很难处理。(2分)    可能污染黄河三角洲湿地,破坏当地生态环境。(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乌克兰大平原、中国东北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它们在开发过程中都曾经受到过黑土流失的严峻考验。乌克兰东部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工业区之一,冶金、机械、电力、化学等重工业发达。

材料二   乌克兰地区图.

材料三: 甲和乙两城市的气候数据统计

 

(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来看,乌克兰平原土壤侵蚀以___________侵蚀为主,三江平原以___________侵蚀为主,乌克兰平原侵蚀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资料中的数据,对比分析甲和乙两城市气候的差异。

(3)20世纪90年代,黑海水质开始恶化,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海,分析其水质变化的原因及应该采取的措施。

正确答案

(1)风力,流水。地势平坦;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多大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

(2)从气温方面看:甲年平均气温比乙高;甲气温年较差比乙小或甲为21.7℃,乙为25.8℃。

从降水方面看:甲的年降水量比乙少(甲年降水量为505mm,乙为601mm);甲比乙降水季节变化小。

(3)黑海比较闭塞,海水与外界交换少,自净能力弱;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入。

措施:实行清洁生产;建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合作,共同治理污染。

试题分析:

(1)乌克兰地处亚欧大陆内部,降水较少,多大风天气,故而外力侵蚀以风力为主,而三江平原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以流水侵蚀为主。侵蚀的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来分析。自然原因从气候的角度入手分析;人为原因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来分析。

(2)比较气候差异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分析,如降水量的大小和时间分布、气温的高低和温差的大小等方面。

(3)黑海水质恶化的原因主要和工农业生产排放污水有关。另外,由于黑海水域较封闭,和外界水体交换少,海水的自净能力低,使得海水的污染更为严重。治理的措施应从生产的环节减少污水排放量,或对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正确答案

(1)冬季(1分) 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少。(1分)

(2)水源(1分) 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农产品;修建引水、蓄水设施等;(2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以上得满分,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3)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3分)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地理事物可以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塔里木盆地,该地区大部分河流主要水源补给类型是高山冰雪融水,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少,所以冬季河流下游易出现断流现象。

(2)从图中地理事物可以看出图示区域为我国塔里木盆地,属于干旱地区,所以水源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作物品种,修建引水、蓄水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塔里木盆地中有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该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而且该地离冬季风源地近,风能资源也相当丰富。

下一知识点 :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环境问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