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的大气
- 共7728题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图示时间银川气温_______(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低;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2)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即可)
(3)滑坡、泥石流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
(2)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
(2)②;②处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晚上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图所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低;白天阴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3)高;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4)C;晴朗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再加上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故昼夜温差大
某学生在做一个实验。
实验用材:
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实验步骤如下:
Ⅰ:
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将温度计A、B分别放在其上。
Ⅱ:
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温度计A上。温度计B无任何遮盖物。
Ⅲ:
将两个装置放置在阳光下,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根据上述实验,请你作出分析:
(1)3小时后,两个温度计的显示,温度较高的是________。
(2)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显示对流层大气直接主要的热源来自_______________;这一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是建
设_____________以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
(4)深秋季节,在寒潮来临之前,农民在田间地头燃烧柴草制造烟幕,以减轻寒潮对农作物的影响,请
解释其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2)温室效应,塑料瓶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
透塑料瓶,从而把热量保留在瓶中使温度升高。(言之有理即可)
(3)地面辐射;温室大棚
(4)制造CO2以增强大气逆辐射,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
读下面的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示意图,完成以下各题。
(1)月球表面白天的热量收支箭头缺失,请补画上去,使之正确表示月面的受热过程。
(2)上图中,A、B、C、D四个箭头表示地面辐射的是______箭头,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______箭头。
(3)关于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 ]
A、冬天晴朗的夜里,人们用人造烟幕防御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
B、夏日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C、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很强,但由于大气稀薄,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弱,所以气温不太高
D、晚秋阴天的夜晚不会有霜冻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很弱
(4)简述地球大气为什么能减小昼夜温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略
(2)C;D
(3)ABC
(4)因为地球大气能削弱太阳辐射,降低了地球白天的最高气温,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升
高了夜晚的最低气温。
学习“生活中地理”,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奥秘,我们的人生将更加丰富多彩。某地理学习小组收集了一些地理材料,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研究。
正确答案
1.较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而且向偏东方向发射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可以节省火箭燃料
2.错误。春分日,日出时旗杆影子的朝向为正西,日落时为正东;正午旗杆影子应短于日出、日落时刻
3.盛夏炎热之时,熊熊大火,使谷内空气骤然受热,腾空而起,冲向高空,四周的冷空气则迅速流入补充,便产生了旺盛的对流,而烟尘又给水汽提供了凝结核,形成降雨
(13分)济南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大气的运动”进行了探究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活动1:活动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l)根据材料,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2分)
(2)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3分)
探究活动2:活动小组在海陆风的基础上,将时空尺度和范围放大,研究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不同季节的大气运动,如下图所示。
(3)图示表示的是______(季节),M表示________(气压中心),其切断的气压带为_________,N表示___________(气压中心)。(4分)
(4)根据图中风向,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其对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绘制箭头方向,白天为顺时针,夜晚为逆时针。(2分)
(2)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3分)
(3)北半球夏季(或南半球冬季) 亚洲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4分)
(4)夏季风从海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高温多雨;植被茂密,生长旺盛;河流、湖泊水量变大;流水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增强;土壤含水量增大。(4分 本小题答出三个方面即得满分
试题分析:
(1))此问考查热力环流中的海陆风,原理是海洋比热大,白天增温慢为冷源,气流下沉,形成近地面的高压,吹响陆地的低压,高空则相反;夜晚,降温慢,温度相对高,气流上升,形成近地面的低压,近地面气流由陆地吹响海洋,高空相反。
(2)据上问可知,白天风从较为凉爽的海洋上吹来,对海滨有降温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海陆风的形成原理在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和夜晚,海洋增温和降温的速度都小于陆地。
(3)根据气压中心的位置来判断季节,图中M、N所处的纬度位置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副热带高压带被M低压中心切断,高压保留在海洋上N,是因为夏季陆地中心M增温快与海洋M,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中心,所以为夏季;M为(印度低压/亚洲低压)低压中心,N为(夏威夷高压)高压中心
(4)整体性原理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形成整体,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生物(植被)、水文、土壤等,图中风向表示夏季的东南风,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夏季气候特征,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植被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河流湖泊的流量增大;流水作用也增强;土壤的含水量增大。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稻米品质的好坏取决于品种和产地,就产地来说,是指种植水稻的土壤、气候、水质对稻水稻品质的影响。尤其是种植期的气温高低(影响生长周期)米的糖分、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有很大影响。图 甲 是我国某地区的 1 月气温分布示意 。图 乙 为该地区年“平均温度、水稻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变化图”
(1)据图 甲 中 1 月-20℃等温线分布特点,分析沿北纬 45°一线的东西部地形分布特点。(4分)
(2)结合 A 地区域特征说明河流 A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10 分)
(3)根据图 乙 材料,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10 分)
正确答案
(1)-20°C等温线在东部向南(或低纬)凸出(2分),说明东部气温比西部低,因此东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2分)
(2)流量季节变化大(2分),有春夏两个汛期(2分)。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2分);春季积雪融水形成春汛(2分),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形成夏汛(2分)。
(3)变化:种植面积扩大(2分);单产提高(2分)。原因:气温上升,使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2分);水稻品种的改良(2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甲,图中1月份-20°C等温线在东部向南或低纬凸出,说明沿北纬 45°一线的东部气温比西部低,因此东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结合河流流向,也表明东部地势高。
(2)根据图甲,结合经纬度分析,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春季积雪融水形成春汛,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形成夏汛。所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夏汛两个汛期。
(3)读图乙材料分析,根据曲线判断,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这种变化是因为气温上升,使种植面积增加。水稻品种的改良,单产提高,所以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读图,根据大气热力作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下列问题。
(1)地面的主要热源是______(填字母),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______(填字母),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产生保温作用的直接因素是______(填字母),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大气热力作用中能量转换的过程,将图中字母所示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此图分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太阳辐射
(2)B;地面辐射
(3)C;大气逆辐射
(4)ABC
(5)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增
强大气逆辐射。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材料一: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
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美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
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材料二: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紧张;工业革命的
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是的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
使用成为可能。
(2)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
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四选其一)
(3)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
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某高一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
个标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图)。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验证该原理。回答: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 (地理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 (填左或右)偏, 纸片B向 (填左或右)偏。
(3)在图中线段上用箭头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低处(B等高面)和高处(A等高面)之间空气的流动方向。(2分)
(4)运用该原理解释其存在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热力环流 (2)右 左 (3)画图略
(4)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增加空气湿度 改善空气质量、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试题分析:(1)实验通过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形成热力环流。(2)电炉通电后,受热则热空气上升,而冰块冷却后,冷空气下沉,进而电炉处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而冰块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故高空的风由电炉吹向冰块,即纸片A向右运动,近地面的风由冰块处流向电炉,纸片B向左运动。(3)根据“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原理完成。(4)由于城市形成“热岛”,故城市形成上升气流,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的扩散,也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进而形成环流。难度较低。
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8分)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材料二 图1中小区1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图2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8分)
(3)分析该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10分)
正确答案
(1)影响: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升幅度(作用)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原因: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温升幅度小。
(2)关系: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
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小则相反。(答案合理即可)
(3)①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②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有利于城区的热量散失到郊区,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答案合理即可)
(1)结合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可判断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与小区温升的关系。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不同下垫面,热容量不同;利用该原理可分析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
(2)读图可得出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空气的流通可带走热量,根据该原理可分析出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
(3)该题具有一定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但必须与实验小组研究成果有关。
(37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德国启动了开发非洲北部沙漠太阳能发电项目(DESERTEC),西门子、意昂、德意志银行等12家国内外大企业参与了该项目,项目预计投资4000亿欧元,计划在北非沙漠地区建立太阳能电站,满足欧洲约15%的用电需求,其余供应电站所在国。经考察甲国将成为这一项目的最佳投资地。下图是甲国等高线地形简图,下表是K港口气候资料表.
(1)简述K港口夏季气温和降水特点,并分析原因。(14分)
(2)简析图中东南部地区沙漠地形广布的原因。(8分)
(3)简析甲国成为德国DESERTEC项目最佳资地的主要原因。(7分)
(4)判断乙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并说明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8分)
正确答案
(1)K港口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稀少(4分)。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2分);白昼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2分);夏季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小。(2分)夏季港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4分)
(2)常年副热带高压控制或信风的控制下(2分),气候干燥(2分),以风力堆积作用为主(4分)。
(3)甲国太阳能资源丰富(3分);隔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距欧洲较近,可节省输电成本(4分)。
(4)畜牧业或灌溉农业(2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控制草场载畜量;合理用水,保护好现有的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控制人口增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控制耕地数量,防止土地次生盐碱化(每点2分,回答合理即可,但合计不超过8分)
试题分析:
(1)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K港口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稀少。读图,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该地属于北半球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白昼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夏季云量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小。夏季港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降水日数少。
(2)图中东南部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信风的控制,气候干燥,降水很少,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漠景观。
(3)结合前面资料分析,甲国日照强,晴天多,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隔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距欧洲较近,为欧洲提供电能,可节省输电成本。
(4)乙地区位于荒漠草原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或灌溉农业。乙地区位于沙漠边缘,生态环境脆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控制草场载畜量,合理用水,保护好现有的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控制人口增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控制耕地数量,防止土地次生盐碱化。
某学生在做一个实验,实验用材:
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实验步骤如下:
Ⅰ:
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将温度计A、B分别放在其上。
Ⅱ:
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温度计A上。温度计B无任何遮盖物。
Ⅲ:
将两个装置放置在阳光下,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根据上述实验,请你作出分析:
(1)3小时后,两个温度计的显示,温度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
(2)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原理,并对该原理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原理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上,尤其在北方地区的秋冬季节,可以抵御________和________等气象
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正确答案
(1)A
(2)温室效应 (保温作用),塑料瓶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
辐射却很少能穿透塑料瓶,从而把热量保留在瓶中使温度升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霜冻;寒潮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4分)
(1)图中字母表示短波辐射的是_____________。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_____________性。
(3)图中字母__________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直接热源。
(4)多云的夜间气温较晴朗的夜晚要高,是因为图中字母___________表示的作用强。
正确答案
(1)A
(2)选择
(3)D
(4)C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图中字母A为太阳辐射,B为大气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地面辐射。则表示短波辐射的是A。
(2)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图中字母D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直接热源。
(4)多云的夜间气温较晴朗的夜晚要高,是因为图中字母C大气逆辐射表示的作用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