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为:大气的______作用和大气的_____作用。

(2)A是___________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吸收,所以______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3)B是________辐射,该辐射对地面有______的作用。

(4利用大气热力原理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这一现象。

                                                                           

                                                                           

正确答案

(11分)

⑴吸收, 反射 

⑵地面辐射, 水汽、二氧化碳, 地面

⑶大气逆辐射 ,保温 (以上每空一分)

(4)西北地区处内陆,水汽少(1分),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夜间保温作用弱,(2分)气温日较差大(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所示:

材料二:

图甲为福建省7月份气温分布图,图乙为图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

(1)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图甲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福建省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消防工作已积累了许多经验。结合图乙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平原和内陆河谷气温较高,黄岗山和戴云山地区气温较低;A地处于沿海,受海洋影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

(3)冬春。B地冬春季节风干物燥,易引发森林火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A表示___________辐射,B表示___________辐射,C表示___________辐射。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___________使大气增温,同时又

    以___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归还给地面的缘故。

(3)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稻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太阳;地面;大气逆

(2)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3)燃烧大量的稻草,制造人造烟幕,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使大气逆辐射加强,起到更好的

    保温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大气受热示意图,回答:(4分)

(1)太阳暖大地指的是______(填字母);地面暖大气指的是______(填字母);大气的保温作用是______(填字母)。(3分)

(2)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______(填字母)。(1分)

正确答案

(1)B(填字母);D(填字母);C(填字母)。(3分)

(2)D(填字母)。(1分)

试题分析: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A在经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对其削弱作用(括吸收、反射、散射等),太阳把热量经过大气后传给了大地(图中的B),地面吸收在太阳所给的热量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成向外辐射能量(图中的D),其中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即大地暖大气,大气的热量来源有二,一是直接从太阳辐射中吸收到的那一部分(极少),另一部分是吸收到的地面长波辐射(这是最主要的、直接的)。大气吸收到热量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其中大部是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了地面,减少了地面因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点评:本题关键是对大气的热力作用的全过程有比较熟练的理解与掌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该图中曲线a、b表示等压面,b位于近地面而a在高空,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0分)

(1)图中A、B、C、D四点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2)近地面B、C两地中,相对较热的是       ,气流下沉的是            

(3)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形式,其形成的具体过程是: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         (填水平或垂直)运动→           差异→大气的           运动。

(4)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                                   

(5)在图中线段上补画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正确答案

小题1:B>C>D>A (2分)

小题2:C     B    (2分)

小题3:垂直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水平(3分)

小题4:水平气压梯度力(1分)

小题5:略(2分)

小题1:根据等压面分布的基本原理: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判断近地面的气压B处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C处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A处气压较D处低,而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故可判断四地气压高低。

小题2:结合上题分析,B处盛行下沉气流,判断气温较C处低;C处气温较高。

小题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由于冷热不均而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垂直运动形成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进而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

小题4: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小题5:见上题分析,垂直方向上,B处盛行下沉气流,C处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B高于C,故水平气流由B指向C;高空气压D高于A,故水平气流由D指向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试题。解题关键是能抓住等压面弯曲的基本特征,判断热力环流的图示和气压高低分布。结合画图可更容易判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示意某地区1 月份日照时数分布。日照时数等值线单位为小时,相邻等值线的差值为20 小时。

按图示方法在图中标注出另外三条日照时数等值线的数值,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如图。

(2)  该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1 月份盛行东北风。图示地区山峰以南、以西为背风坡。迎风坡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低。背风坡少雨,多晴暖天气,日照时数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①~④代表的内容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认真研究图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数字代表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②           ,③           ,④           。(4分)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填数字)。(2分)

(3)由图知,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分)

(4)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使大气中的CO2增多,导致大气吸收   

    (填数字)能力的增强,并通过       (填数字)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使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加快。(4分)

(5)运用上述示意图,分析新疆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

(1)太阳辐射(1分) 大气辐射(1分) 大气逆辐射(1分) 地面辐射(1分)

(2)③(2分)

(3)地面(2分)

(4)④(2分) ③(2分)

(5)沙漠地区白天天气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2分)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相互作用关系判断,地面增温后,地面发出④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能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了少量的太阳辐射和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则发出②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部分,把能量部分的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故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①是使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大气逆辐射把能量部分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3)根据图示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而对地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故判断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4)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④,并通过大气逆辐射③把能量还给地面,使保温效应增强,而导致了全球变暖。(5)结合图示反映,沙漠地区多晴天,故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少,气温较高,而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效应较差,气温较低,故温差较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近地面地区的受热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区别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的差异,并能结合天气状况判断大气的热力作用对气温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所示)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6分)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4分)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6分)

正确答案

(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

(3)低温、冻害,夜间;洪涝灾害,夏季(雨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11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合理)交错分布,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有效减小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

(1)根据D湖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推断该地区的纬度位置、地形地势。

(2)根据降水资料分析。

(3)根据第(1)、(2)题的分析结论回答。第(4)题,抓住图示农耕系统的结果特点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3分)

A                B                 C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       (填字母);全球变暖与       (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2分)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所示原理分析其原因?(2分)

(4)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3分)

正确答案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3分)

(2)B  C (2分)

(3)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2分)

(4)②(1分)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2分)

(1)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太阳辐射,地面将能量传递到大气是地面辐射,大气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地区逆辐射。(2)大气的直接热源是来自地面,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有关。(3)青藏高原太阳能辐射丰富的原因从海拔、地形方面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4)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变化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B小于C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D大于F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A称为________,有霜的夜晚A_______(较大,较小)。

(4)大气的热力作用使得地球表面气温日较差________(减小,增大)。

正确答案

(1)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

(2)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逆辐射 较小

(4)较小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1)图示C为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被大气所削弱,故B小于C。(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效果较差,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3)图示A表示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为大气逆辐射。有霜反映晚上剧烈降温,则反映A较小。(4)由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故使昼夜温差变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1分)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3年11月13日20时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__效应。 (1分)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1分)

(3)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图中A地能否建水泥厂?为什么?(3分)

(5)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化带的意义。(2分)

(6)如果某天该市从烟囱吹出的烟都向下飘,则可能是出现了__________现象,此时图示环流会_________(2分)

正确答案

(1)热岛  

(2)A

(3) 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4)不能。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A位于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A地离市区太近,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污染气体能流向市区。

(5)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6)逆温 消失

试题分析:

(1)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气温由市区向郊区递减,城区气温比郊区高,是典型热岛效应。 

(2) 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热量;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大;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城市上空云量较郊区多。故选A。

(3)可以从云雾形成的条件来分析。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城区气温高,空气更容易产生对流上升运动;城区污染物多,使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4)水泥厂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从大气运动来分析。该城市位于华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A位于冬季盛行风的上风向;A地离市区太近,由于热岛效应,在城郊热力环流圈内,水泥厂的粉尘和污染气体能流向市区,所以图中A地不能建水泥厂。

(5)结合绿化带的功能和城郊热力环流来分析。绿化带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城郊热力环流使郊区清新空气流向市内,才而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6)如果某天该市从烟囱吹出的烟都向下飘,也就是不能上升,说明空气对流弱,是因为出现逆温,拟制空气对流,此时市区地面温带较低,与郊区温差缩小,因而城郊热力环流消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4分)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温哥华岛,位于太平洋沿岸。该岛被中部的山脉分为东西两部分,两岸都以低地为主,岛内沟谷纵横,森林茂密,戈尔登辛德峰海拔2 200米,分布有冰川。岛的内陆地区有许多河流与湖泊。岛上气候相当舒适宜人,吸引大量游客及许多人退休后来此养老。温哥华岛年平均气温10度左右,冬季全岛平均气温在2~4度,夏季平均约为20度。

材料二 温哥华岛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最新的葡萄酒产区。该产区几个区域本身具备有利于葡萄生长的天然气候。生长期很长,霜冻危害少。尽管从11月至次年4月的降雨十分丰富,但夏季仍然十分干燥,多数葡萄园需要灌溉补充水分。哥维根谷附近有山体,哥维根谷并不是一片山谷,也不全象一个盆的形状。其东部与南部是以低矮的丘陵为主。在中部与西部以海拔几百米的山脉夹杂着低谷、湖泊、平地等为特征。土壤为海相化石、砂砾、石灰岩和黏土。

材料三 下图示意温哥华岛地理位置及科迪勒拉山系降水量与地形关系图。

(1)根据材料三,描述该地区地势与降水的整体关系,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分析温哥华岛吸引大量游客及许多人退休后来此养老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二、三,推论哥维根谷成为高纬度葡萄产区的自然因素。(10分)

正确答案

(1)地形地势与降水的关系:地势高则降水多,地势低则降水少。(2分)

产生的原因:受当地盛行西风的影响,山地地势高,西风受抬升,降水多;(2分)山谷地势低,下沉增温,降水少。(2分)

(2)该岛气候冬暖夏凉,舒适宜人;(2分)湖光山色,风景秀丽;森林茂密,空气清新;(2分)高山冰雪,景观多变。(2分)因此生活环境佳,景色优美而被比喻为人间伊甸,吸引大量游客及许多人退休后来此养老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哥维根谷处于来自暖流的盛行西风背风地带,盛行下沉气流,热量条件好;(2分)生长期很长,霜冻危害少;(2分)夏季西风气流较弱,且处于背风坡,地形较闭塞,夏季十分干燥光照充足;(2分)且土壤为海相化石、砂砾层等,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2分)地形以丘陵低谷为主,有利于排灌。(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读材料三图,可以看到该地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山地地势高,西风被抬升的强烈,降水多。在山谷地势低,下沉增温,降水少。表明地形地势与降水的关系是地势高则降水多,地势低则降水少。

(2)根据材料一内容,该岛气候冬暖夏凉,舒适宜人。岛上湖光山色,风景秀丽,森林茂密,空气清新。高山冰雪,一山四季,景观多变。这里生活环境好,景色优美而被比喻为人间伊甸,所以吸引大量游客及许多人退休后来此养老 。

(3)根据材料二分析,哥维根谷处于来自暖流的盛行西风背风地带,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光照充足,热量条件好。生长期很长,霜冻危害少。夏季西风气流较弱,且处于背风坡,地形较闭塞,夏季十分干燥光照充足。该地土壤为海相化石、砂砾层等,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地形以丘陵低谷为主,有利于排灌。所以成为高纬度 的葡萄产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1: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所示。

材料2:图中甲为福建省 7 月气温分布图,乙为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1)材料1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2分)

(2)说出材料2图中甲由 A 地经戴云山、 B 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1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6分)

(3)福建省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消防工作已积累了许多经验。结合图乙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4分)

正确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平原和内陆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黄岗山和戴云山地区海拔高气温较低;A地处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

(3)秋冬。B地秋冬季节风干物燥,易引发森林火灾。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及应用。第(1)题,沙石代表陆地,水代表海洋,两者昼夜温度差异说明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第(2)题,结合等温线分析气温分布,结合海陆热力性质说明差异原因。第(3)题,森林因干燥可引发火灾,福建冬春降水较少,气候相对干燥,可能出现火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9分)

(1)四点气压差异由热力原因形成,在下图中相应位置上标出C、D两点并画出热力环流圈。(3分)

(2)若此热力环流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引起的,且位于北半球,则A可能为___(陆地、海洋),此时我国山东半岛多吹__风(2分)

(3)测量时,北京时间为___,此季节是否适合南极考察?___。原因是____(4分)

正确答案

(1)(3分) 如图

(2)陆地   偏北(西北)(2分)

(3)1月17日22时(1分) 适合(1分) 此时正值南半球夏季,气温高,且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2分)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受热地区近地面气压低,受冷地区近地面气压高,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陷。

(2)根据表格时间为2005.01.17,为北半球冬季,北半球冬季陆地气温较低,形成高压,所以A为陆地。我国为季风气候,冬季吹西北风。

(3)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测量时间(格林尼治时间):2005.01.17.14:00,则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小时为1月17日22时,北半球冬季为南半球夏季,气温高,且南极圈内有极昼现象,适合南极科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惟一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该国地广人稀,其大陆自然景观呈半环状分布,东、中、西地形不同,是世界主要的矿产品和农产品出口国。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澳大利亚简图

材料二:2013年澳大利亚矿产品出口的国别/地区构成表(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1)当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盛行西北风时,影响珀斯的气压带或风带是______,在其影响下,珀斯的天气以______为主。(4分)

(2)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其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澳大利亚最大的矿产品出口国是_______。(4分)

(3)分析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侧形成森林带的原因。(6分)

(4)澳大利亚是世界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国和出口国。简述澳大利亚铁矿资源开发的有利 条件。(6分)

(5)甲农业区大部分年降水量在200mm~500mm之间,农业生产需要灌溉,在20世纪20~70年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善流域生态环境。(8分)

正确答案

(1)副热带高气压带,晴朗(晴热)(每空2分,共4分)

(2)气候温暖湿润,中国(每空2分,共4分)

(3)大分水岭东侧地处迎风坡和沿海,受海洋和暖流的影响大,降水丰富(气候湿润)。(6分)(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角度任答2点给4分,降水丰富2分)

(4)铁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每点2分,共6分,其中铁矿资源丰富1分,分布集中1分)

(5)措施: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

③合理开采地下水;

④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水污染;

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混合农业.(任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8分)

试题分析:

(1)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盛行西北风时,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珀斯是地中海气候,此时南半球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天气晴朗干燥。

(2)在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气候温暖湿润。该国是铁矿石的出口国,主要出口对象是中国。

(3)大分水岭东侧地处迎风坡,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大,降水丰富,气候湿润,形成了森林带。

(4)澳大利亚铁矿资源丰富,分布集中。矿山接近大型矿石输出港,距离东亚市场较近。有利于铁矿石的开采和出口。

(5)图中,甲地区位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属于墨累-达令盆地地区,根据材料可知,大部分地区降水少,灌溉水源缺乏,所以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开采地下水。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水污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混合农业。

下一知识点 : 地球上的水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球上的大气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