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正确答案

本题考查大气运动。地球上大气运动的主要热源是太阳辐射,由于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故引起高低纬度之间的温度差异而引起大气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相同纬度的拉萨和宁波海拔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3分)在同等天气条件下,两地中太阳辐射较强的是      ,理由为                                 

(2)(3分)两地中白天气温较高的是                 ,理由为                             

(3) (2分)两地中夜晚气温较高的是               ,理由为                                           

正确答案

(8分)

(1)(3分)拉萨 (1分)  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近地面空气得到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都比较少,大气削弱作用弱(2分)

(2)(3分)宁波(1分)  宁波宁波海拔低,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多,大气逆辐射强,近地面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多 (2分)

(3)(2分)宁波(1分)  宁波大气逆辐射强(2分)

试题分析:

第(1)题,同纬度地区在同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比较太阳辐射的强弱主要看两地的大气密度。大气越稀薄,太阳辐射越强。拉萨海拔高、云层薄、太阳辐射强。

第(2)题,同纬度地区在同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比较两地气温的高低,主要看近地面空气吸收的能量的多少。拉萨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少,所以白天温度比宁波低。

第(3)题,同纬度地区在同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比较两地夜晚气温的高低主要看该地大气逆辐射的强弱。宁波大气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比拉萨强。所以宁波夜晚气温较高。

同纬度地区在同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比较太阳辐射的强弱主要看两地的大气密度。大气越稀薄,太阳辐射越强。比较两地气温的高低,主要看近地面空气吸收的能量的多少。拉萨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少,所以白天温度比宁波低。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吸收、削弱作用及大气受热过程。同纬度地区在同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比较太阳辐射的强弱主要看两地的大气密度。大气越稀薄,太阳辐射越强。比较两地气温的高低,主要看近地面空气吸收的能量的多少。比较两地夜晚气温的高低,主要看近地面大气逆辐射的强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此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A、D在近地面,B、C在高空,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则A、B、C、D四处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 气温相对最高的是______。(4分)

(2)如果箭头②表示白天海岸地带的海陆风,则A、D两地表示海洋的是        。(2分)

(3)如果此图表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A、D两地表示城区的是          。(2分)

正确答案

(1)D(2分) A(2分) (2)D(2分) (3)A(2分) 

试题分析:(1)若图示表示热力环流,则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水平方向上,气流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故气压最高的应为近地面的D点。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垂直方向上,越往上气温越低;近地面气温高则盛行上升气流,故A点的气温最高。(2)若图示表示白天的海陆风,则白天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的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故D处表示海洋。(3)若为城郊环流,则由于城市形成热岛效应,城区始终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A表示城区。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适宜高一基础性测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热力环流中气压、气温的一般分布规律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掌握白天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画图分析更清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共10分)

(1)  图中字母代表的作用过程:A           , C             ,D                  

(2) 多云的夜间气温较晴朗的夜晚要高,是因为图中字母_____表示的作用强。

(3) 图中字母_____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和直接热源.

(4)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________性. 具体表现为:        吸收                               吸收                       

正确答案

(1) 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2) C        (3)  D

(4) 选择     臭氧   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  红外线

试题分析:(1)图示A表示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被大气削弱,则B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发出地面辐射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较弱,但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发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C。(2)多云的夜晚气温较高,主要是由于云多,大气逆辐射强,故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3)近地面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4)臭氧只能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只能吸收红外线,判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和影响;并掌握吸收作用的选择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我省滨海城市的某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的小课题研究。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海陆风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的现象。它是       环流的反映,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2分)

(2)在答题卷的相应图示中用箭头画出近地面风向,并画出高空和近地面等压面。(2分)

(3)分析海陆风对该滨海城市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2分)

(2)自海吹向陆(必须平行于等高面)(1分)两个等压面(1分)

(3)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2分。每点1分,最高得分为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第(1)题,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由于昼夜海陆之间不同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第(2)题,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陆地盛行上升气流,海洋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海洋吹向陆地,进而形成环流。画图时注意箭头方向。

第(3)题,海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从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仔细读图,结合热力环流对应知识即可作答;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9分)

小题1:图示A、D、E三种辐射中,属于长波辐射的是___________,属于短波辐射的是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图示表示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的是____________(字母),表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吸收辐射热量使对流层大气增温的是_______________(字母)。(2分)

小题3:阴雨天气比晴朗的天气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__(大/小),根据大气热力作用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正确答案

小题1:D、E(1分)A(1分)

小题2:C(1分)F(1分)

小题3:小(1分),阴雨天气的削弱作用大于晴朗天气(2分),保温效应大于晴朗天气(2分)

试题分析:

小题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A为太阳辐射,D为大气逆辐射,E为地面辐射。所以图示A、D、E三种辐射中,属于长波辐射的是D、E,属于短波辐射的是A。

小题2:图示表示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的是C,表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吸收辐射热量使对流层大气增温的是F。

小题3:阴雨天气比晴朗的天气气温日较差小,根据大气热力作用解释其原因事是:白天:阴雨天气的削弱作用大于晴朗天气,所以白天气温较低;夜晚:阴雨天气保温效应大于晴朗天气,所以夜晚气温相对较晴天高。

点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6分)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气象学上,最高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据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介绍,2013年7月以来,我国南方高温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强度大。有些地区出现40℃以上高温。

材料二:下图为中央气象台2013年7月31日全国高温区域预报

材料三:我国7月、8月部分台风活动情况及影响地区

(1)请描绘我国7月31日全国高温区域分布特征。(4分)

(2)根据材料,试分析图中甲、乙区域出现高温的原因。(12分)

正确答案

(1)我国7月31日高温区分布不均;

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或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地区)和新疆;

南疆和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最高(或高温超过40°C)。(每点2分,共4分)

(2) 长江流域高温的原因(6分):

今年夏季控制长江流域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其控制范围大,开始时间早,下沉气流为主,晴天多;

今年入夏以来台风活动位置偏南,对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缓解作用小;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众多,空气湿度大,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每点3分,共6分)

南疆高温原因(6分):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云量少,太阳辐射强;

地表多沙漠和戈壁,夏季白天升温快,地面辐射强;

周围高山环抱,地形闭塞形成高温天气。(每点3分,共6分)

(共12分)

试题分析:

(1)回答这类问题,既要说明分布的特征,也要说出具体的分布状况。根据材料,最高气温在35℃以上时可称为“高温天气”。读图分析可以看到,我国7月31日高温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地区。西部地区的新疆也是高温天气。南疆和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气温最高,最高温超过40°C。

(2)

从大气环流的角度看,今年夏季控制长江流域的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受其控制伏旱的范围大,开始时间早,下沉气流为主,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根据材料三分析,今年入夏以来台风活动位置偏南,对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缓解作用小。从大气的增温原因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众多,空气湿度大,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所以长江流域出现高温。

从气候类型看,南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云量少,太阳辐射强。从下垫面状况看,南疆地表多沙漠和戈壁,夏季白天升温快,地面辐射强。从地形角度看,南疆盆地周围高山环抱,地形闭塞形成高温天气。所以南疆出现高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最直接、最主要的热源。

[     ]

正确答案

×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 (a、b表示等压面) 回答相关问题。(12分)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各1分)

(2)图中②、③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 ,(2分)若该图表示白昼的滨海海陆间风向,表示海洋的是    (2分)。

(3)若②在③的南面,则②③之间吹___________风(填风向)。(2分)

(4)在①②③④之间的直线上画上箭头,使之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方向。(4分)

正确答案

(1)② ①(2分)  (2)③ ②(4分)  (3)西南(2分) (4)顺时针转(2分)

试题分析:(1)根据等压面分布的基本原理: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判断近地面的气压②处为高压,盛行下沉气流;③处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①处气压较④处低,而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故气压最高的是近地面的②;气压最低的是高空的①。(2)结合上题分析,②处盛行下沉气流,判断气温较③处低;白天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高,为③;海洋气温较低,为②。(3)②③之间的水平气流由②吹向③,考虑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形成西南风;(4)结合上述分析,②处盛行下沉气流,③处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环流即可。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能抓住等压面弯曲的基本特征,判断热力环流的图示和气压高低分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地某时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地终年干燥,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气候。

(2)以上气类候型在南美洲分布的特点是  

(3)近地面逆温层常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最厚,试简要说明原因:   

(4)此地附近有座高山,山顶有皑皑白雪。这座高山的海拔高度估计至少在  m以上。

(5)在图上适当位置用斜线绘出臭氧层。如何避免两极地区臭氧层遭受进一步破坏  

(6)南极地区无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范围达最大面积时,下列同期图示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1)热带沙漠 (2)南北狭长分布 (3)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散热快,至日出前后地温降至最低,近地面气温亦降低而成 (4)5000 (5)图略 减少氟氯烃的使用,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制冷剂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重要措施(6)①②

(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对流层的厚度得出该地位于低纬度,因而该纬度范围里的终年干燥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 (2)该气候类型在南美受地形和洋流影响,呈南北狭长分布。安第斯山的阻挡使之不能向东扩展,秘鲁寒流使之南北延伸。 (3)逆温是指在对流层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或不发生变化的现象。形成逆温的原因有多种,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解释辐射逆温的形成机理。晴朗的夜晚,地面因大气逆辐射弱而散热快,至日出前后,地面温度降至最低,受其影响近地面气温也降低而成。(4)附近山顶有积雪,说明温度在0℃以下,又因逆温层顶为24℃,据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得出逆温层顶至山顶的高度至少为24/6×1000=4000(米),然后加上逆温层的厚度1000米,是整个山的海拔高度。 (5)本题考查臭氧层出现的高度范围和绘图技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臭氧在22~27km处达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减少氟氯烃的使用,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制冷剂是防止臭氧层破坏的重要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斑头雁是食草性水禽,喜集群,飞翔能力强,有迁徙习性,其迁徙路线和时间相对固定,下左图为斑头雁在亚洲地区的主要迁徙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斑头雁于3月中下旬到达青海湖开始营巢、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入孵化高峰期,然后育雏、换羽,8月底开始迁出。下右图为斑头雁从繁殖地迁至越冬地的实际观测路线及沿线停留地示意图,下表是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象观测资料。

(l)青海湖斑头雁繁育过程与当地气温变化的关系是   。(3分)

(2)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的时空特点是   ,沿途停留地的环境是   ,(4分)

(3)南亚地区是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其冬季温暖的原因是   。恒河河口湿地和印度河湿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4分)

(4)从繁殖地迁往南亚越冬地的过程中,斑头雁可能面临的最严峻考验是   。(填写字母)(2分)

正确答案

(13分)

(1)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湖面解冻,斑头雁飞回繁殖地;6、7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有利于孵化;8月底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斑头雁开始南迁

(2)历时长;距离远;多次停留   高(原)寒(冷)湿地(河湖、沼泽等)

(3)纬度低、海拔低;北部山地高原对寒冷气流的阻挡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

(4)C

试题分析:

(1)结合材料二和表青海湖附近某地多年平均气象观测资料可以得出,每年3月中下旬青海湖附近地区气温回升,湖面解冻,适宜斑头雁飞回繁殖地,开始筑巢,产卵,6、7月份气温为一年中最高时期,有利于雁卵的孵化和幼雏的生长发育,8月底以后气温开始逐渐下降,不再适合斑头雁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移。

(2)分析右图斑头雁从繁殖地迁至越冬地的实际观测路线及沿线停留地示意图可知,斑头雁从青海湖到雅鲁藏布江一带迁徙过程历经3个月的时间,迁徙距离接近1500km,中间有多次停留,历时长,距离远,多次停留是迁徙过程的突出时空特点,沿途停留地多是青藏高原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地等高原湿地。

(3)南亚地区纬度低,海拔低,而且北部有喜马拉雅山地和青藏高原高原阻挡了北方南下的寒冷气流,所以冬季气候温暖,形成斑头雁重要的越冬地。恒河河口湿地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形成终年高温,分明显旱雨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河湿地所属区域中年首付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形成气干旱半干旱的热带沙漠气候。

(4)斑头雁从繁殖地迁往南亚越冬地的过程中,要越过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山脉,气候条件恶劣,所以飞越喜马拉雅山成为斑头雁迁徙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最严峻考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

(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3分)

(2)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3分)

(3)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相关。(3分)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     过程有关。(3分)

(5)一般情况下,多年平均而言,有B=A+C+D,但是,这些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                      。(1分)

正确答案

(1)反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3)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强   甲

(4)地表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乙

(5)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从影响气温的因素中,可得到重要天气系统对气温的影响特点过程为:

正确答案

冷锋过境的全过程:气温递减

暖锋过境的全过程:气温递增

气旋过境的全过程:气温先递增后递减

反气旋过境的全过程:气温先递减后递增

全题主包括了重要天气系统和天气状况的变化过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则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相比较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甲、丁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____________。(2分)

⑵若该模式图表示“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图中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则图中所示情况是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1分)

⑶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则“南水北调”工程属于人类改造水循环中的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____环节。(1分)

⑷若该图为某大洋的大洋环流示意图,图中④洋流流经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一个)若该图为太平洋中高纬洋流系统,甲乙丙丁四地中有大渔场分布的是        。(2分)

正确答案

⑴甲>丁>丙>乙(1分) 甲(1分)

⑵B(1分)

⑶①(1分)

⑷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任答一个得1分) 甲(1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回答:(10分)

(1)A表示_______________作用,其强弱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B表示_____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作用。

(3)C表示_________________作用。

正确答案

(1)反射  云层多少

(2)地面辐射  散射

(3)吸收

试题分析: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反射、吸收、散射,其中云层主要是反射作用,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所以A表示反射,强弱与云层多少有关。

(2)地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也要向外放射能量,叫地面辐射,B就是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一部分到了宇宙空间。D是以空气质量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太阳辐射。是大气的散射作用。

(3)C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作用,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区能量,还有臭氧吸收紫外区的能量。

下一知识点 : 地球上的水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球上的大气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