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Fe、Cu都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运用实验的手段研究Fe、Cu以及化合物的相关性质。请你参与研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为验证Fe在冷的浓HNO3中发生钝化但能和热的浓HNO3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指出其中的两处错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纠正上述错误后,如将装置2中的铁片改成一段一端为螺旋状的铁丝,呈螺旋状的一端深入硝酸中,另一端伸出橡皮塞外,这种改进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将甲同学的Fe和浓HNO3反应后的溶液冷却,再将溶液倒入烧杯中并加入一块Cu片,发现Cu片逐渐溶解。

① 乙同学依据反应中某一现象得出了甲同学试验后HNO3过量的正确结论,他依据的反应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乙同学认为铜片溶解可能还有另一化学反应存在的原因,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3)请你设计实验证明在加入Cu片并反应完全后的溶液中含有Fe2+但不含有Fe3+。说明具体的操作和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取0.05molCu与足量浓HNO3反应,采用了正确的试验方法,但收集产生的气体不足0.1mol,最有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正确答案

(1)两支试管中的液体均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加热液体的试管应和桌面成45°角向上倾斜而不应垂直向上;能够随制随停

(2)①有气泡生成,试管上部又出现红棕色气体;②2Fe3++Cu=Cu2++2Fe2+(3)取该溶液少许,滴加适量的KSCN溶液,不出现血红色,再滴加适量新制氯水,出现血红色

(4)2NO2N2O4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溴水和氯化铁溶液均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常用试剂,浓度较小时,溶液均呈黄色。在探究铁的化合物相互转化时,进行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向足量20mL的FeSO4溶液中,滴入几滴浓溴水,振荡。

实验现象: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

(1)对该实验现象的解释:

①如果发生了化学反应,则使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②如果未发生化学反应,则使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

(2)通过进一步实验,可证明Br2水和FeSO4溶液是否发生反应。下列是设计的一些实验方案和预测

方案1是否合理______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方案2中,由于存在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所以预测结论不正确。

(3)请你另外设计一个合理方案,证明已经反应。将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正确答案

(1)①Fe3+;②Br2

(2)未发生反应;不合理;2Fe3++ 2I-==2Fe2++ I2

(3)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I、亚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2的作用,人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下面是一种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为无水碱式盐,含

34%~36%,是糖衣片,……,与(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某同学设计实验时对其中的铁成分进行了验证。请完成该实验:

(1)第一步: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可以氧化生成和SO42-,也可以将氧化成

(2)第二步:向去掉糖衣、研磨好的药品中加稀盐酸,出现淡绿色浑浊液,说明有Fe2+离子存在;

(3)第三步:往上述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出现浅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离子存在。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①药品中的铁本来就是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

②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

③本实验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4)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得溶液分成2份,分别装在A、B两个试管中。

(5)第五步:向A试管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再慢慢滴入过量的溶液,溶液的红色先变深,之后红色逐渐褪去。

①红色变深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自选中学实验室中常用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证明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六步:向B试管的溶液中加入一片片,片刻后溶液红色也褪去,说明有___________性。

II、以石墨为电极,电解法处理黄铜矿(CuFeS2)精矿,可以制得硫酸铜溶液和单质硫。黄铜矿在阳极的浸出反应比较复杂,主要有:CuFeS2 + 4H+ = Cu2+ + Fe2+ + 2H2S,CuFeS2+4Fe3+=Cu2++5Fe2++2S, 2Fe3+ + H2S = 2H+ + S↓ + 2Fe2+。下图为该工艺的示意图。

(1)电解过程实现了Fe3+的循环,则阳极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

(2)电解过程中阴极有金属析出,向阴极通空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燃烧法炼铜相比,电解法的优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I、

(3)②③;

(5)①

②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溶液和几滴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加入适量振荡,产生气泡,红色褪去,说明是氧化了溶液的离子使溶液褪色;

(6)还原性

II、

(1)Fe2+-e-=Fe3+

(2)氧气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铜

(3)不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探索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用含有铝、铁和铜的合金制取氯化 铝、绿矾晶体(FeSO4·7H2O)和胆矾晶体。

请回答:

(1)步骤I、Ⅱ、Ⅲ中均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

(2)溶液A中的离子主要有_________;试剂X是___________。

(3)进行步骤Ⅱ时,该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及试剂将制得的CO2气体通入溶液A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逐渐减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了避免固体C减少,根据下图所示,改进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用固体F制备CuSO4溶液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过滤

(2)Na+、AlO2-、OH-;稀硫酸

(3)Al(OH)3+3H+=Al3++3H2O;在装置Ⅰ、Ⅱ之间增加一个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

(4)2Cu+O2+2H2SO4=2CuSO4+2H2O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利用废铁丝、硫酸铜废液(含硫酸亚铁)和被有机物污染的废铜粉制备硫酸铜晶体。生产过程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在投入硫酸铜废液前需用稀H2SO4进行处理,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___________。

(2)废铜粉与还原所得铜粉混合灼烧,检验发现灼烧后得到的是CuO和少量Cu的混合物。原因是:

①灼烧不充分Cu未被完全氧化。

②CuO被还原。还原剂是_____,该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灼烧后的氧化铜混合物充分酸溶,在加入稀H2SO4的同时,还通入O2。通入O2的目的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4)直接向氧化铜混合物中加入浓硫酸并加热进行酸溶,也可达到充分酸溶的目的,但实际操作中较少使用,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C或CO;

(3)

(4)生成等量硫酸铜晶体所消耗的硫酸更多,且会产生污染大气的气体SO2

下一知识点 : 亚铁盐的化学性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亚铁盐的物理性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