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
- 共1481题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分离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加入溴水生成三溴苯酚,三溴苯酚与苯混溶,不能得到纯净的苯,应加入NaOH溶液,然后分液,故A错误;
B.C2H4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引入新杂质,应用溴水除杂,故B错误;
C.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应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故C错误;
D.乙醇与水混溶,而溴乙烷不溶于水,可萃取后分液,故D正确.
故选D.
(2016•成都校级模拟)下列有关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等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乙醇有还原性,能被重铬酸钾氧化为乙酸,不发生消去反应,故A错误;
B.双氧水的浓度应相同,浓度影响反应速率,无法比较,故B错误;
C.要检验生成的气体中只含NO,要排除氧气的干扰,该装置中有氧气,NO易被氧化生成二氧化氮,所以对实验造成干扰,故C错误;
D.硝酸银过量,发生沉淀的生成,不能比较AgCl、Ag2S溶解度大小,故D正确.
故选D.
拟用如图装置制取如下表中的四种干燥、纯净的气体(图中铁架台、铁夹、加热及气体收集装置均已略去;必要时可以加热,a、b、c、d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能够与D中氢氧化钠反应,得不到二氧化硫气体,故A错误;
B.氨气为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故B错误;
C.双氧水分解生成氧气,氧气可用浓硫酸干燥,故C正确;
D.氯气和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来除杂,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亚硫酸盐,不能用硝酸,应先加入盐酸,然后再加入氯化钡检验,故A错误;
B.加入硫酸可生成硫酸银沉淀,应加硝酸酸化,故B错误;
C.加入硝酸,可氧化NaI,不能证明过氧化氢的氧化性比碘强,应加入稀硫酸,故C错误;
D.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同,可利用重结晶法分离,故D正确.
故选D.
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沉淀可能为BaSO4或AgCl,溶液中可能存在Ag+或SO42-,故A错误;
B.双键和醛基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欲证明CH2=CHCH2CHO中含有碳碳双键需要先用新制氢氧化铜氧化醛基后再通入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褪色证明,故B错误;
C.滴定管精确到0.01,可以量取14.80mL 1.000mol•L-1NaOH溶液,故C正确;
D.可能含有HCO3-,不一定是CO32-,故D错误.
故选C.
(2015秋•大庆校级期末)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略去部分加持仪器)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定容时改用胶头滴管,使液面与刻度线相切,不能用烧杯加水,故A错误;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水,应防止水倒流,则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故B错误;
C.钠与氧气反应较剧烈,需要在坩埚中进行,图示装置合理,故C正确;
D.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选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则导管应伸到试管底部,故D错误;
故选D.
下列实验操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是( )(填序号,多填扣分)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葡萄糖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所以在滴加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之前必须滴加NaOH溶液中和未反应的酸,故A错误;
B.乙烯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乙烷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所以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
C.乙酸乙酯不同于饱和碳酸钠溶液,乙酸可与碳酸钠反应,可用于除杂,故C正确;
D.羊毛和蚕丝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无法鉴别,故D错误;
故选BC.
(1)下列仪器在使用前必须检查其是否漏水的是______(填选项字母).
A.胶头滴管 B.温度计 C.容量瓶 D.分液漏斗
E.长颈漏斗 F.酸式滴定管 G.烧杯 H.干燥管
(2)利用上述仪器和一些非玻璃仪器及必要试剂可进行的实验有______(填序号).
①中和热的测定 ②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25mL未知浓度盐酸
③分离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 ④实验室制备氯气
(3)某同学为研究硫酸的性质,设计了以下实验.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铁和炭,然后加入少量浓硫酸.
①在未点燃酒精灯时,乙中没有明显现象,这是因为______.为处理生成的有毒气体,还应在乙、丙之间接入(1)中______(填仪器名称),并在其中填充足量的碱石灰.
②接入该仪器后,点燃酒精灯,开始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在丙处检验到某种无色无味气体,它是______.由于甲中加入了单质碳,使丙处产生气体的速率比不加入时快,这是因为______.
③设计简单实验,通过观察丙处现象,判断甲中反应基本结束,请简述操作及有关现象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容量瓶、分液漏斗、酸式滴定管带有活塞或瓶塞,需要检验是否漏水,故答案为:C、D、F;
(2)①中和热测定的实验,需要量筒、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故①错误;
②中和滴定需要用到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量取溶液,锥形瓶盛放待测液,用胶头滴管取指示剂,缺少碱式滴定管、锥形瓶,故②错误;
③分离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用渗析,需要烧杯即可,故③正确;
④实验室制取氯气需要使用的仪器为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酒精灯等,缺少圆底烧瓶、酒精灯,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③;
(3)①常温下,Fe遇浓硫酸钝化,而C不与浓硫酸反应,反应有二氧化硫生成,可用碱石灰在干燥管内除掉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常温下,Fe遇浓硫酸钝化,而C不与浓硫酸反应;干燥管;
②铁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铁: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碳能被浓硫酸氧化为二氧化碳:C+2H2SO4(浓)
CO2↑+2SO2↑+2H2O;随反应进行,硫酸浓度变小,铁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铁与碳和硫酸形成原电池,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C+2H2SO4(浓)
CO2↑+2SO2↑+2H2O;氢气(或H2);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③甲中反应基本结束,丙处无氢气产生,故为经检验丙处气体(H2)纯净后,点燃,待其火焰熄灭后,甲中反应基本结束,故答案为:经检验丙处气体(H2)纯净后,点燃,待其火焰熄灭后,甲中反应基本结束.
解析
解:(1)容量瓶、分液漏斗、酸式滴定管带有活塞或瓶塞,需要检验是否漏水,故答案为:C、D、F;
(2)①中和热测定的实验,需要量筒、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缺少环形玻璃搅拌棒,故①错误;
②中和滴定需要用到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量取溶液,锥形瓶盛放待测液,用胶头滴管取指示剂,缺少碱式滴定管、锥形瓶,故②错误;
③分离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用渗析,需要烧杯即可,故③正确;
④实验室制取氯气需要使用的仪器为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酒精灯等,缺少圆底烧瓶、酒精灯,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③;
(3)①常温下,Fe遇浓硫酸钝化,而C不与浓硫酸反应,反应有二氧化硫生成,可用碱石灰在干燥管内除掉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常温下,Fe遇浓硫酸钝化,而C不与浓硫酸反应;干燥管;
②铁与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硫酸铁: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碳能被浓硫酸氧化为二氧化碳:C+2H2SO4(浓)
CO2↑+2SO2↑+2H2O;随反应进行,硫酸浓度变小,铁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铁与碳和硫酸形成原电池,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C+2H2SO4(浓)
CO2↑+2SO2↑+2H2O;氢气(或H2);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③甲中反应基本结束,丙处无氢气产生,故为经检验丙处气体(H2)纯净后,点燃,待其火焰熄灭后,甲中反应基本结束,故答案为:经检验丙处气体(H2)纯净后,点燃,待其火焰熄灭后,甲中反应基本结束.
(2015秋•抚州校级月考)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有些胶粒不带电,不发生电泳,故A错误;
B.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能透过,可净化胶体,故B正确;
C.溶液和胶体都能透过滤纸,无法除去,故C错误;
D.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不能除杂,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原溶液为无色溶液说明原溶液中无碘单质,氯水中的氯气和碘离子反应生成碘单质,四氯化碳把碘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下层溶液显紫色,所以滴加氯水和四氯化碳,下层溶液显紫色说明原溶液中有碘离子,故A正确;
B.过量铁粉,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显红色,故B错误;
C.淀粉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的银镜反应应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题目没有调节溶液至碱性,故C错误;
D.浓硫酸能将纸张中H、O以2:1水的形式脱去而体现脱水性,故D正确;
故选A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