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图示实验正确的是(  )

A

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B

除去CO2中HCl

C

制备乙酸乙酯

D

制备收集干燥的氨气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给碳酸氢钠加热时,导管口应该稍稍向下倾斜,避免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的水进入试管,导致试管炸裂,故A错误;

B.二氧化碳和氯化氢都能与碳酸钠反应,将原物质除掉,故B错误;

C.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试管中的试剂为乙酸、乙醇、浓硫酸,吸收试剂为饱和碳酸钠溶液,该实验装置正确,药品合理,故C正确;

D.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插入试管底部,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现象与对应结论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将浓硫酸滴到蔗糖表面,固体变黑,是因为浓硫酸的脱水性使蔗糖碳化;膨胀是因为有二氧化硫的气体生成,所以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故A正确;

B.常温下Al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应停止,所以无明显变化,故B错误;

C.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黑色物质,现象错误,故C错误;

D.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氯水有漂白性,能使品红褪色,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装置图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

A装置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

B装置②可用于分离苯和甲苯

C装置③可用于分离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D装置④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乙烯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制取乙酸乙酯时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且导气管不能伸入液面下,否则会产生倒吸现象,故A正确;

B.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不能插入液面下,故B错误;

C.碘和四氯化碳互溶,不能用分液分离,故C错误;

D.反应需加热到170℃,缺少温度计,故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用加热的方法区分纯碱和小苏打

B用量筒量取5.0mL浓硫酸,并直接加水稀释

C用分液漏斗分离苯和水的混合物

D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左盘放物品,右盘放砝码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小苏打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受热稳定,可区分,故A正确;

B.量筒只能用于量取液体,不能用于稀释溶液,故B错误;

C.苯和水互不相溶,能用分液漏斗分离,故C正确;

D.天平称量物体一般是左物右码,这样符合天平的使用规则,测量物体的质量直接用砝码的质量加上游标上显示的质量就可以了,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写序号)

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为了有效地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可先加入NaOH,再加入BaCl2,最后加入Na2CO3,将沉淀过滤后,再用HCl调整溶液至中性

C.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D.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沿器壁缓缓加入浓硫酸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E.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无影响

F.金属汞一旦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时,必须尽可能收集,并深埋处理

G.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溶解、过滤、蒸发都用到了玻璃棒

H.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正确答案

B、E、G

解析

解:A.金属钠着火生成过氧化钠,与泡沫灭火器喷出的二氧化碳反应,反应生成的氧气助燃,不能灭火,应利用沙土铺盖,故A错误;

B.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至于先除镁离子,还是先除硫酸根离子都行,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所以正确的顺序为加过量的NaOH溶液,加过量的BaCl2溶液,加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加适量的盐酸,故B正确;

C.pH不能事先湿润,以免引起误差,润湿pH试纸相当于稀释了溶液,次氯酸有强氧化性,应用pH计,故C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不能将水加入浓硫酸,正确方法是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故D错误;

E.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浓度不变,故E正确;

F.金属汞一旦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加硫磺粉处理,且金属汞不能深埋处理,易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故F错误;

G.玻璃棒在溶解时,是为加快溶解的速度;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防止液体外洒、冲破滤纸而引流;蒸发时为防止液体溅要用玻璃棒搅拌,故G正确;

H.碳酸氢钠分解生成水,则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故H错误.

故选B、E、G.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实验①中溶液变黄色

B实验②试管中混合溶液变血红色

C实验③中烧瓶内溶液变红色

D实验④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氯气与KI反应生成碘单质,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则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故A错误;

B.铁离子与KSCN结合生成络离子,则观察到溶液变为血红色,故B正确;

C.氨气极易溶于水,且溶液显碱性,则可观察到红色喷泉,故C正确;

D.葡萄糖中含-CHO,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氧化亚铜,则可观察到砖红色沉淀,故D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洛阳月考)下列实验误差分析错误的是(  )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稀酸的pH,测定值偏大

B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时,将碱缓慢倒入酸中,所测温度值偏小

C中和滴定前滴定管尖嘴处有气泡,终点读数时无气泡,所测溶液体积偏大

D用容量瓶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湿润的pH试纸会导致测定的稀酸浓度降低,氢离子浓度降低,测定溶液pH偏大,故A正确;

B.将碱缓慢倒入酸中,热量散失,所测温度值偏小,故B正确;

C.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所测溶液体积偏大,故C正确;

D.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故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中学常见实验的现象或表述正确的是(  )

A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B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即可制得白色的氢氧化亚铁

C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成分,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2~3滴即可

DFeO投入稀H2SO4和稀HNO3中均得到浅绿色溶液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铁先被硝酸氧化为三价铁,铁能和三价铁反应生成亚铁离子,铁元素最终被氧化为+2价,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会显红色,故A错误;

B.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搅拌后,氢氧化亚铁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得不到白色沉淀物质,故B错误;

C.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溶液和水,三价铁遇KSCN溶液,会变红色,故C正确;

D.硝酸有强氧化性,能将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变为棕黄色,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临汾校级月考)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用饱和Na2CO3溶液除去混在CO2中的HCl气体

B用Cl2除去Fe2(SO43溶液中的少量FeSO4

C用加热的方法除去混在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杂质

D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以制备Al(OH)3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二氧化碳和氯化氢都能与碳酸钠反应,将原物质除掉,故A错误;

B.氯气反应生成氯离子,引入了新的杂质,故B错误;

C.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可除杂,故C正确;

D.氢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应用氨水,故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中和滴定实验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在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时均要用到玻璃棒

C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NaCl溶液蒸发结晶时,蒸发皿中有晶体析出并剩余少量液体即停止加热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盛装待测液的锥形瓶不能使用待测液润洗,否则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偏大,故A错误;

B.定容时需要使用胶头滴管,不需要玻璃棒,故B错误;

C.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在混合液上层,应该从分液漏斗的上口放出,故C错误;

D.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蒸发皿中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要用余热来蒸干,故D正确.

故选D.

下一知识点 : 综合实验设计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