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
- 共1481题
如图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洗气瓶导管要长进短出,否则会导致洗气瓶压强过大而将瓶塞顶开,造成实验事故,故A错误;
B.容量瓶只能用于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且只能在常温下使用,不能在容量瓶中稀释浓硫酸,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易潮解,应放在小烧杯中称量,故C错误;
D.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制备氨气,氨气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法收集,故D正确.
故选D.
(2015•山东校级一模)对以下描述的解释或结论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溶液中含有Ag+等离子会干扰SO42-的检验,应先加入盐酸,没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原溶液中含有SO42-,故A错误;
B.该反应中氯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和+1价,所以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HCl为还原产物,故B错误;
C.二价铁能被高锰酸根氧化,离子方程式:5Fe2++MnO4-+8H+=Mn2++5Fe3++4H2O,故C正确;
D.SO2具有还原性,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故D错误.
故选C.
(2013秋•盐城期中)下表中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nm~100nm,则用激光笔照射鸡蛋白水溶液有丁达尔效应,则鸡蛋白分子直径介于1nm~100nm,故A正确;
B.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该方案不能验证是否变质,应选KSCN溶液检验是否变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则碳酸盐X加热分解,产生的气体通入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X可能为碳酸铵或碳酸氢铵,故C错误;
D.强氧化性气体与KI反应生成碘,碘单质遇淀粉变蓝,则Y可能为氯气,或臭氧等,故D错误;
故选A.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合理的是______(填选项字母).
A.用CCl4萃取溴水中的溴,有机层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B.实验室里的定量仪器如:托盘天平、容量瓶、量筒、滴定管等均标有0刻度线
C.用镊子将一小块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小刀切一小块,立即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D.纯净的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瓶口伴有白雾
E.用浓硫酸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至室温才能转移到容量瓶中
(2)用如图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喷泉的操作是______,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红色喷泉.试用化学用语解释喷泉为红色的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解:(1)A.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有机层位于下层,故A正确;
B.容量瓶、量筒没有0刻度,故B错误;
C.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一小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故C错误;
D.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会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会出现白雾,故D错误;
E.容量瓶只能在常温下使用,不能用来盛装过冷或过热的液体,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的温度较高,应冷却后在转移到容量瓶中,故E正确.
故答案为:AE;
(2)氨气极易溶于水,如果打开止水夹,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而形成喷泉;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导致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涉及反应为NH3+H2O⇌NH3•H2O⇌NH4++OH-;
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NH3+H2O⇌NH3•H2O⇌NH4++OH-.
解析
解:(1)A.四氯化碳密度比水大,有机层位于下层,故A正确;
B.容量瓶、量筒没有0刻度,故B错误;
C.用镊子从试剂瓶中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一小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故C错误;
D.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会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会出现白雾,故D错误;
E.容量瓶只能在常温下使用,不能用来盛装过冷或过热的液体,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的温度较高,应冷却后在转移到容量瓶中,故E正确.
故答案为:AE;
(2)氨气极易溶于水,如果打开止水夹,氨气溶于水后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而形成喷泉;氨气和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电离出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导致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涉及反应为NH3+H2O⇌NH3•H2O⇌NH4++OH-;
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NH3+H2O⇌NH3•H2O⇌NH4++OH-.
(2015秋•顺义区期末)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食盐水呈中性,铁在中性溶液中可发生吸氧腐蚀,故A正确;
B.盐酸易挥发,应除掉氯化氢再与硅酸钠反应,故B错误;
C.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故C错误;
D.硫化氢和乙炔都能与高锰酸钾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少量液体甲逐滴加入到固体乙中,试管中试剂为丙,则下表中对应选项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该装置没有加热,所以不能产生氯气,导致不能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故A错误;
B.醋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硅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硅酸,所以试管中溶液变浑浊,故B错误;
C.浓氨水和生石灰混合放热导致氨水分解生成氨气,氨气和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虽然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但氢氧化铝不和氨水反应,所以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只生成白色沉淀,故C错误;
D.稀硝酸和铜反应生成一氧化氮,通过水不反应,遇空气中氧气会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试管中的现象是出现红棕色,故D正确.
故选D.
(2015秋•池州校级月考)实验是化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Br2和CCl4混合物不分层,不能利用分液漏斗分离,应选蒸馏装置及相应仪器分离,故A错误;
B.葡萄糖含-CHO,具有还原性,而蔗糖不具有,则选银氨溶液后水浴加热,需要仪器为试管、烧杯、酒精灯,产生银镜的为葡萄糖,故B正确;
C.锌粒、稀HNO3反应生成NO,不生成氢气,制备氢气应选稀硫酸,故C错误;
D.中和滴定实验,需要胶头滴管滴加指示剂,则仪器缺少胶头滴管,试剂缺酸碱指示剂,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试管里出现凝胶,说明生成硅酸,根据强酸制备弱酸的原理可知酸性:盐酸>硅酸,故A正确;
B.铝箔熔化但不滴落,原因是表面生成氧化铝膜,熔点较高,即熔点:氧化铝>铝,故B正确;
C.常温下,铁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应,而不是不反应,原因是在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而阻碍反应的进行,故C错误;
D.先无明显现象,后溶液变成血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没有Fe3+,氯水氧化Fe2+生成Fe3+,故D正确.
故选C.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用酒精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可用分液漏斗待静置分层后分液
B.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时,需在熄灭后,用小漏斗向酒精灯内添满酒精
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H2SO4沿烧杯慢慢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D.称取NaOH 固体时,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而应用称量纸称量,并慢慢称取以使称量结果更准确
E.见光易分解的药品如浓HNO3、AgNO3 等应保存在棕色瓶中,并置于阴暗处
F.过滤过程中洗涤沉淀时,应向沉淀上加水并不断搅拌,使水自然流下,并重读2~3次.
正确答案
CE
解析
解:A.酒精与水混溶,不能用于萃取剂,应用苯或四氯化碳,故A错误;
B.添加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三分之二,不能添满,以防引起着火,故B错误;
C.实验室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方法是:必须将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液体,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否则会造成液体飞溅,故C正确;
D.烧碱易潮解,并且有很强的腐蚀性,称量烧碱时要放置在玻璃器皿中,不能直接放在纸上称量,故D错误;
E.浓HNO3、AgNO3 见光易分解,应用棕色瓶保存,故E正确;
F.将沉淀置于过滤器或装置好的漏斗中,沿玻璃棒向其中加入蒸馏水,至蒸馏水浸没沉淀,待蒸馏水流完后,重复操作2-3次,不能搅拌,故F错误;
故选CE.
下列图示实验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可观察到浑浊现象,则可证明酸性:硫酸>碳酸>硅酸,对应的酸都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A正确;
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剧烈,不能用简易发生装置制备气体,故B错误;
C.不能在容量瓶中直接稀释溶液,应在烧杯中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故C错误;
D.二氧化氮与水反应,且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故D错误.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