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
- 共1481题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溴乙烷在NaOH的乙醇溶液,加热,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乙烯,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可达到实验目的,故A不选;
B.NaOH过量,一定生成Fe(OH)3沉淀,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B选;
C.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在碱性条件下可与银氨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可达到实验目的,故C不选;
D.根据生成气体的体积可确定铝的质量,以此可确定氧化铝的含量,可达到实验目的,故D不选,
故选B.
(2015•泰安二模)仅用下表提供的仪器(夹持仪器和试剂任选),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从食盐水中获得NaCl晶体,选蒸发操作,需要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故A正确;
B.发生强酸制取弱酸的反应比较非金属性,在试管中利用胶头滴管滴定即可,故B正确;
C.配制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定容需要胶头滴管,缺少胶头滴管,不能完成,故C错误;
D.测定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利用中和滴定实验,需要酸(碱)式滴定管,胶头滴管、锥形瓶、烧杯,故D正确;
故选C.
下列实验的操作、现象、结论均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K元素的焰色反应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滤去黄光的干扰,所以不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不能确定是否含有钾离子,故A错误;
B.二氧化硫通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试管口出现浅红棕色气体,说明二氧化硫、硝酸钡反应生成一氧化氮、硫酸根离子,反应方程式为3SO2+3Ba(NO3)2+2H2O=3BaSO4+2NO+4HNO3、2NO+O2=2NO2,所以该反应体现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的强氧化性,故B正确;
C.淀粉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葡萄糖和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所以要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葡萄糖时要先中和酸,否则无法成功,故C错误;
D.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离子有Ag+、SiO32-等,故D错误;
故选B.
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l2使鲜艳的红色花瓣褪色,是由于氯气和水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的原因,故A错误;
B.NH3与HCl气体接触时产生的白烟为NH4Cl固体颗粒,故B正确;
C.铁在常温下与浓H2SO4发生钝化,在金属的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膜,可阻碍反应的继续进行,故C正确;
D.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使蔗糖碳化而变黑,故D正确.
故选A.
(2015秋•资阳期末)下列关于中和热测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分次加入混合时,容易造成热量损失,使测试结果不准确,故A错误;
B.为了使反应进行更完全,可以使酸(碱)适当过量,故B错误;
C.量完盐酸溶液温度,直接测定氢氧化钠溶液,会导致温度计上的部分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氢氧化钠溶液的初始温度偏高,需清洗,故C正确;
D.用环形铁丝或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金属的导热性很好,会导致热量的散失,使测得的△H数值偏小,故D错误.
故选C.
下列实验装置图及实验用品均正确的是(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170℃时制备乙烯,则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反应液面以下,故A错误;
B.反应生成乙酸乙酯,饱和碳酸钠可除去乙酸、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图中制备实验合理,故B正确;
C.分馏时测定馏分的温度,则温度计的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故C错误;
D.水浴加热至50~60℃可制备硝基苯,图中温度控制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B.
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木炭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能用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的方法分离木炭粉和CuO,故A正确;
B.镁条和氧气燃烧生成氧化镁固体,所以比较镁条燃烧前后固体质量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可用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制备Fe(OH)3,故C错误;
D.氯化氢气体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而二氧化碳也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不能用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CO2中的HCl,故D错误.
故选A.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化学实验是学习探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1)化学实验中,常将溶液或试剂进行酸化,下列酸化处理的措施中正确的是______.
A.定性检验SO32-,可用HNO3酸化的BaCl2溶液
B.配制FeCl2溶液时通常加少量HNO3酸化,减小其水解程度
C.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Cl-,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经常用盐酸酸化
(2)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__.
①用pH试纸测得氯水的pH为3.5
②用瓷坩埚高温熔融NaOH固体
③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
④向溶液中加入少量双氧水,再加几滴KSCN溶液后溶液变红,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⑤实验时不慎被玻璃划破手指,引起轻微流血时,可用三氯化铁溶液涂抹止血.
正确答案
解:(1)A.定性检验SO32-,加入HNO3酸化的BaCl2溶液,由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SO32-,不能证明SO32-的存在,故A错误;
B.配制FeCl2溶液时,不能加少量HNO3酸化,硝酸氧化FeCl2而导致溶液变质,故B错误;
C.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Cl-,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可检验氯离子,故C正确;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盐酸,不能用盐酸酸化,应用硫酸,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①广泛pH试纸精确到1,故错误;
②氢氧化钠可与陶瓷中二氧化硅反应,可口导致坩埚炸裂,故错误;
③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氨气,可用于检验铵根离子,故正确;
④加入试剂顺序错误,应先加KSCN溶液,故错误;
⑤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可用氯化铁止血,故正确,
故答案为:③⑤.
解析
解:(1)A.定性检验SO32-,加入HNO3酸化的BaCl2溶液,由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SO32-,不能证明SO32-的存在,故A错误;
B.配制FeCl2溶液时,不能加少量HNO3酸化,硝酸氧化FeCl2而导致溶液变质,故B错误;
C.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Cl-,用HNO3酸化的AgNO3溶液,可检验氯离子,故C正确;
D.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盐酸,不能用盐酸酸化,应用硫酸,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①广泛pH试纸精确到1,故错误;
②氢氧化钠可与陶瓷中二氧化硅反应,可口导致坩埚炸裂,故错误;
③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氨气,可用于检验铵根离子,故正确;
④加入试剂顺序错误,应先加KSCN溶液,故错误;
⑤胶体遇电解质溶液发生聚沉,可用氯化铁止血,故正确,
故答案为:③⑤.
学生甲和学生乙完成了下列实验,其中实验现象完全相同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均发生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的反应,均观察到气泡生成,故A正确;
B.向三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入三氯化铝溶液,开始没有沉淀后生成沉淀,现象不同,故B错误;
C.向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通入Cl2先不变色后变红,向FeCl2溶液中通入Cl2,再滴加KSCN溶液变红色,现象不同,故C错误;
D.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2不反应,向BaCl2溶液中通入SO3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2015秋•山西校级期末)用一定量的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及足量的CuO制取单质铜,有人设计以下两种方案:
①FeH2
Cu ②CuO
CuSO4
Cu
若按实验原则进行操作,则两者制得单质铜的量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两方案中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①Fe+H2SO4═FeSO4+H2↑、H2+CuOCu+H2O;
②CuO+H2SO4═CuSO4+H2O、Fe+CuSO4═Cu+FeSO4;
②中均可完全转化,而方案①中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开始时需先通入一部分氢气,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实验结束时还要通一会氢气,以防止生成的铜被氧化,如果不考虑先通后停,相同质量的铁生成铜的质量是相同的,但是由于部分氢气被浪费,从而导致铁的质量被多消耗一部分,所以导致方案①对应的铜减少.故方案②生成的铜多,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