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成本费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按会计核算要求分为单位产品成本和总成本费用
B.按成本与产量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C.按财务评价的特定要求有经营成本
D.成本费用估算应注意成本费用与收入的计算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P 172~P 173成本与费用的概念与种类。成本费用按其计算范围可分为单位产品成本和总成本费用;按成本与产量的关系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按会计核算的要求有制造成本或生产成本;按财务评价的特定要求有经营成本,成本费用估算应注意成本费用与收入的计算口径对应一致,各项费用划分清楚,防止重复计算或低估漏算。

1
题型:简答题
|
不定项选择

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生产步骤,下列关于成本计算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或不需要划分生产步骤的企业,适用品种法
B.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适用分步法
C.品种法下,成本核算对象是产成品各品种
D.分批法下,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生产步骤的半成品和产成品各品种
E.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适用分批法

正确答案

A,B,C,E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软件项目开发成本的估算依据,通常是开发成本估算模型。常用的静态模型是()。

A.中级COCOMO模型
B.高级COCOMO模型
C.Putnam模型
D.IBM模型

正确答案

D

解析

[要点解析] 各种开发成本估算模型通常采用经验公式,提供一个或多个数学算法,将成本作为若干个变量的函数计算求得。常用的估算模型中,IBM模型是静态单变量模型,利用己估算的特性 (如源代码函数)来估算各种资源的需求量。
Putnam模型是一种动态多变量模型,它假定软件项目工作量的分布和Rayleigh曲线类似,并把项目的资源需求当做时间的函数。该模型为描述开发工作量和计划进度之间的关系定义了两个方程:①软件方程,表明开发工作量和项目规模的三次幂成正比,与开发时间的四次方成反比;②人力增加方程,表明工作量和开发时间三次幂成正比。Putnam模型一般应用于超过70000代码行的项目。
COCOMO模型是一种精确且易于适用的成本估算模型,它是由基本COCOMO模型、中级COCOMO模型和高级COCOMO模型组成的集合。基本COCOMO模型是静态单变量模型,用一个已估算的源代码行数为自变量的经验函数来计算软件开发工作量和开发成本。中级COCOMO模型在基本模型中己计算的软件开发工作量的基础上,在用涉及产品、硬件、人员、项目和项目的15个成本驱动因素来动态调整工作量的估算。高级COCOMO模型不但包括了中级COCOMO模型的所有特性,而且为上述15个因素在软件生存周期的不同阶段赋予了不同的权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企业使用标准成本法,某一产品的正常生产能量为1000单位,标准成本为:
项 目 金额
直接材料 0.2吨×100元/吨 20元
直接人工 5小时×4元/小时 20元
变动制造费用 4000元/1000 4元
固定制造费用 6000元/1000 6元
标准单位成本 50元
本月份生产800单位产品,实际单位成本为:
项 目 金额
直接材料 0.22吨×90元/吨 19.80元
直接人工 5.5小时×3.9元/小时 21.45元
变动制造费用 4000元/800 5元
固定制造费用 6000元/800 7.5元
试对该产品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固定制造费用使用二因素法)。

正确答案

本题的主要考核点是成本差异的计算。
①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0.22×800×(90-100)=-1760(元)
材料用量差异=(0.22×800-0.20×800)×100=1600(元)
即由于材料实际价格低于标准价格,使成本下降了1760元,但由于材料用量超过标准,使材料成本上升1600元,两者相抵,直接材料成本净下降160元。
②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工资率差异=5.5×800×(3.9-4)=-440(元)
效率差异=[(5.5×800)-(5×800)]×4=1600(元)
即由于实际工资率低于标准,使直接人工成本下降440元,但由于实际耗费工时高于标
准,使直接人工成本上升1600元。两者相抵,直接人工成本净上升1160元。
③ 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5.5×800)×[4000/(800×5.5)-(4/5)]=480(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5.5×800)-(800×5)]×[4000/(5×1000)]=320 (元)
即由于实际制造费用分配率高于标准,使变动制造费用上升480元,由于实际工时高于标准,使变动制造费用上升320元,两者相加,变动制造费用净上升800元。
④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6000-6000=0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1000×6-800×6=1200(元)
即未发生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但固定制造费用发生闲置,损失120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甲公司采用标准成本制度核算产品成本,期末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处理成本差异。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其他成本费用陆续发生。在产品成本按照约当产量法计算,约当产量系数为0.5。
月初结存原材料20000千克;本月购入原材料32000千克,其实际成本为20000元;本月生产领用原材料48000千克。
本月消耗实际工时1500小时,实际工资额为12600元。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为6450元,固定制造费用为1020元。
本月月初在产品数量为60件,本月投产数量为250件,本月完工入库数量为200件,本月销售100件(期初产成品数量为零)。甲公司对该产品的产能为1520小时/月。
产品标准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
(1)计算变动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
(2)计算固定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采用三因素法)。
(3)分别计算期末在产品和期末产成品的标准成本。

正确答案

(1)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20000-32000×0.6=800(元)
材料数量差异=(48000-250×200)×0.6=-1200(元)
期末在产品数量=60+250-200=110(件)
本月完成的约当产量=200+110×0.5-60×0.5=225(件)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12600-1500×8=600(元)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1500-225×5)×8=3000(元)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500-225×5)×4=1500(元)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6450-1500×4=450(元)
(2)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1020-1520×1=-500(元)
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1520-1500)×1=20(元)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1500-225×5)×1=375(元)
(3)期末在产品标准成本=110×120+110×0.5×(40+20+5)=16775(元)
期末产成品标准成本=(200-100)×185=18500(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投资项目流动资金估算的计算公式中,正确的是______。

A.产成品=(年经营成本-年其他制造费用)/产成品年周转次数
B.在产品=(年经营成本-年其他营业费用)/在产品年周转次数
C.应收账款=年经营成本/应收账款年周转次数
D.现金=(年工资或薪酬+年其他营业费用)/现金年周转次数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相对于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而言具有以下特点( )。


A.建立众多的间接成本集合
B.同一个间接成本集合中的间接成本是基于同一个成本动因所驱动
C.间接成本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基础
D.不同集合之间的间接成本缺乏同质性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见教材305页。

1
题型:简答题
|
多选题

分类法进行成本计算适用于( )

A.企业产品、规格繁多,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别企业的成本计算
B.工业企业的联产品的成本计算
C.工业企业的副产品的成本计算
D.某些等级产品的成本计算
E.某些零星产品的成本计算

正确答案

A,B,C,D,E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市A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1年度自行计算取得产品销售收入8360万元,提供各种劳务收入870万元。应扣除的成本、费用、税金等共计7800万元,实现会计利润1430万元。年终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核其账目,发现企业在自行核算过程中存在下列
问题:
(1)销售某种产品给B企业,取得含税销售收入70.2万元,销售产品取得运费收入8.19万元和包装费3.51万元,该收入未列入企业的收入总额当中,也未缴纳相关税费;
(2)企业支付给职工合理的工资、薪金总额580万元,并以工资为基础提取了职工福利费104.4万元的福利费、工会经费12万元、职工教育经费15万元;
(3)发生的与生产经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80万元、广告费860万元,均已据实扣除;
(4)9月接受某公司捐赠商品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注明商品的价款50万元、增值税8.5万元,并将全部价款和增值税计入资本公积,也未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5)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支付开发费100万元,已据实扣除;
(6)在“营业外支出”账户中,发生的通过民政部门向某水灾灾区捐赠230万元全部进行了列支;
(7)境外经营所得已计入了企业利润,其中:从境外甲国分支机构取得经营收益60万元,在境外缴纳了18万元的公司所得税。从境外乙国分支机构取得经营收益50万元,在境外缴纳了15万元的公司所得税;
(8)因欠缴税款被税务机关罚款10万元。
假定该企业上述相关发票均经过认证并可在当年抵扣,且境外经营收益计算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一致,符合我国税法规定。按下列顺序回答问题,涉及计算的请计算出合计数:
计算当年该企业境外已纳税款的抵扣限额。

正确答案

境外经营所得已计入了企业利润,其中:从境外甲国分支机构取得经营收益60万元,在境外缴纳了12万元的公司所得税。从境外乙国分支机构取得经营收益50万元,在境外缴纳了15万元的公司所得税。
计算2011年该企业境外已纳税款的抵扣限额
来自甲国经营收益抵扣税款限额=60×25%=15(万元)
在甲国已纳税款18万元,可扣除15万元。
来自乙国经营收益可抵扣税款限额=50×25%=12.5(万元)
在乙国纳税15万元,可扣除12.5万元。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国有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7年度损益表中利润总额为300万元,并已如期上缴全年所得税99万元。2008年2月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其税收年度审查中发现该企业2007年度有以下情况:
(1)企业以在册职工1200人计算计税工资。在册职工中包括医务人员30人,待岗人员10人,当地计税工资为每月人均2000元。
(2)收回以前年度已经核销的坏账10万元,企业作了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应付款”的会计处理。
(3)将成本为50万元的自产产品用于本企业在建工程,由于无同类产品售价,按成本价和增值税税率计算缴纳了增值税。
(4)转让专利技术净收入45万元,直接转作联营投资,未作任何税务处理。
(5)成本费用中有业务招待费100万元,广告费180万元(企业账上的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
(6)营业外支出中有通过国家机关进行的公益性捐赠2笔,分别为50万元捐给了灾区,100万元捐给了当地的市图书馆。
(7)年末“应收账款”借方余额120万元,“坏账准备”贷方余额0.8万元 (该企业坏账核算采用备抵法,坏账准备率为5%。)。
(已知企业通过“应交税金”已计缴的各种税金为120.38万元,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忽略不计。)
要求:按下列顺序回答问题,每步均为共计金额:
(1)计算第(1)项业务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
(2)计算第(2)项业务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
(3)计算第(3)项业务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
(4)计算第(4)项业务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
(5)计算第(5)项业务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
(6)计算第(6)项业务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
(7)计算第(7)项业务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
(8)计算补缴的企业所得税税额(所得税税率为25%);
(9)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假如由税务机关查处的,判定该企业属何种行为,应如何处理

正确答案

由职工福利费开支工资的职工,不应列入计税工资人员基数。
企业多列支计税工资数额=40×2000×12=960000(元)=96(万元)
多计提的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96×(2%+14%+1.5%)= 16.8(万元)
(2)收回以前年度已经核销的坏账10万元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3)将自产产品用于在建工程,为视同销售行为,应以售价计缴增值税,并以其与成本之差,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补缴增值税=50×(1+10%)×17%-50×17%=0.85(万元)
所得税计税收入=50×(1+10%)-50=5(万元)
(4)转让专利净收入30万元以下部分暂免征收所得税,而超过部分(即15万元)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转让专利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5)业务招待费应调增所得=100-(5000+55+45)×0.3%+3=87.7 (万元)
广告费应调增所得=200-(5000+55+45)×2%=98(万元)
(6)公益性捐赠应调增所得=(50+100)-(300+55+45)×3%-(300+ 55+45)×10%=150-12-40=98(万元)
(7)“坏账准备”年末余额=120×5‰=0.6(万元)
企业坏账准备年末余额0.8万元,多列支准备金0.2万元,应予调增应纳税所得额0.2万元。
(8)应调增的计税所得额=96+16.8+1.0+5+15+87.7+98+98+0.2
=426.7(万元)
应补缴企业所得税=426.7×25%=106.68(万元)
(9)该企业在纳税检查中被查出的问题属于偷税行为。
偷税数额=106.68+0.85=107.53(万元)
全部应纳税额=120.38+107.53=227.91(万元)
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比例=×100%≈47.13%
应按《税收征收管理法》、《刑法》有关规定处理:偷税额占应纳税额30%以上且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应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金。

解析

暂无解析

下一知识点 : 标准成本计算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