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共985题
下图为美国阿拉斯加及其附近地区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山脉按成因分属于_______山,甲处洋流按性质分属于_______。
(2)阿拉斯加面积为171万平方千米,但人口仅60多万。影响阿拉斯加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从历史角度看,阿拉斯加人口增长的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阿拉斯加地理环境对其生产和对外交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褶皱;暖流
(2)热量;人口迁移
(3)阿拉斯加纬度高,热量不足,不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由于海岸线长,生物资源丰富,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阿拉斯加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工业以石油开采和石油加工为主。由于气候寒冷,地表多冻土,且地形复杂,多高大山脉阻挡,不利于陆路交通的建设,对外陆路通道少,河流封冻期长,对外联系主要靠海运和空运。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问题。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利影响还表现在:
a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__(多项选择,填字母)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正确答案
(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5)ABD
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我国人口数量和地区分布变化”专题的研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到我国近两千年来人口总数量和地区分布变化的数据,请你根据已学知识,探究和解读其中的时空规律及成因。
表1我国近两千年来人口总量变化
表2我国近两千年来北方地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变化
(1)新中国以前,我国人口总量呈现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起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填序号)
①自然灾害②气候冷暖变化③社会经济④瘟疫流行⑤人口政策
(3)近两千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占全国人口比重发生了多次明显的突变减少过程。安史之乱前后,我国人口和经济中心发生了向南方的________地区的历史性转移。
(4)安史之乱以前,我国近六成多的人口集中在北方地区。试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时期我国北方人口分布的特点以及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巨大的周期性波动;人口总数量不断增长
(2)③
(3)长江中下游平原
(4)特点:人口主要高度集中在中原地区。问题:中原地区人口过度稠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黄河流域的森林等植被被大量破坏,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逐步加重,局部地区出现土地盐碱化、沙化等现象。
下面左图为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右图为G城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左图归纳出1950~2007年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左图简述E城发展成为大城市的主要优势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右图描述2007年与1983年相比,G城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简述这种变化趋势可能带来的问题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或城市等级提高)。
(2)E城附近公路交通线路增多,成为区域公路交通枢纽,与铁路运输的联系便捷。
(3)特点:出生率从1983年的‰左右降至2007年的9‰左右,死亡率稳定在5.5‰左右(或5.5‰与6‰之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83年的11‰左右降至2007年的4‰以下。
问题及影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退休、养老费用增加,加重社会负担。
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上世纪50~70年代的发展,使北京从一个消费城市变成一个工业化城市。改革开放后,北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北京已被确定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宜居城市”。
(1)依据图1,分别说出第Ⅱ、Ⅲ阶段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最快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图1、图2中能直接反映出的北京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48—1958年和1998—2008年是北京人口两个快速增长阶段,请任选其中一个阶段,简述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北京人口迅速增长对城市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第Ⅱ阶段:向北(或西北);第Ⅲ阶段:向东。
(2)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1948—1958年阶段:政治中心的确立;医疗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量大。1998—2008年阶段: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城市服务功能强(或医疗条件好;教育水平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4)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加剧(任答出其中3点即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